歷史上真的有“摸金校尉”嗎?

歷史上真的有“摸金校尉”嗎?

盜墓小說當中,“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是人們熟悉的兩種盜墓賊,而且並非臆想。歷史上真的有兩隻官方盜墓團伙,一支叫摸金,一支叫發丘,都是由曹操組建用以盜墓斂財補貼軍用的隊伍。

但小說作者早已表示,雖然這兩支隊伍都曾存在過,但存在時間僅有短短几十年。並未有嚴明的盜墓紀律,而盜墓手法也都是小說作者的文學創作。但是曹操盜墓,確有其事,而且盜過許多王陵,總之戰爭中沒到一處,除了居民受難之外,路過的陵墓幾乎也難以倖免。

《三國志》注引《魏氏春秋》中有如下記載:‘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曹操為籌集軍餉,選擇了一條獲取財富的捷徑——盜墓,在軍中成立了‘盜墓辦公室’,還任命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專管盜墓挖寶。”

歷史上真的有“摸金校尉”嗎?

在陳琳所作的檄文裡,寫到曹操盜劉武墓時,有三條信息相當重要——

一、盜墓時,曹操是親臨現場指揮取寶的。這在歷史上的盜墓名人中比較少見,一般都是由手下去操辦。

二、在軍中設置了專職盜墓機構,設置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中國盜墓史上第一次出現專業的盜墓名詞,這是鮮見的。

三、曹操盜墓非常狠和徹底,“所過墮突,無骸不露”。隳突(duò tū)就是破壞的意思,破壞得很徹底,這也是盜墓者典型性行為之一。當然,曹操的行為裡可能包含著階級仇恨。

歷史上真的有“摸金校尉”嗎?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認為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於簡單,令當時的大學者裴松之作補註。裴松之在《三國志·魏書》(卷六)中補註陳琳的事蹟時,引東晉史學家孫盛編撰的《魏氏春秋》裡文字——

“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恭肅,而操率將校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魏氏春秋》裡的文字則出自袁紹攻伐曹操前的“檄文”。此文出自“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之手。陳琳確是當時的大才子,詩、文、賦都很拿手,這篇《為袁紹檄豫州》,成了陳琳流傳後世的散文名篇。如果不是陳琳揭露了事件真相,曹操盜墓的史實恐怕就難辯真假了。

因為曹操的“專業水平”高,他居然被奉為盜墓行業的“祖師爺”,也就是行業神,受到頂禮膜拜。曹操盜墓對後世影響極大,擁有好多“鐵桿粉絲”,南朝宋皇帝劉子業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小朝廷中也設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二職;偽齊皇帝劉豫也曾仿效曹操,在朝中置“淘沙官”專事盜墓。

歷史上真的有“摸金校尉”嗎?

所以深諳此道的曹操,在選擇自己墓穴的時候格外考究。大名鼎鼎的七十二疑冢就出自他的手筆。據《三國志》記載,曹操曾經親立遺囑,希望將陵墓安放在貧瘠的地方,並“不封不樹”,所謂不封不樹就是沒有封土堆,也不在陵墓周圍種植樹木作為標誌。

要知道古代帝王對自己的墓葬比住房還要考究,封土堆越高,越能顯示本人的財力和地位,更是帝王象徵的標誌。當時的曹操雖然還沒有稱帝,但與孫劉二人三分天下,身份和地位早就與帝王無異。

可曹操卻放棄了風光大葬,寧願用“低調”換得屍身不被後世侵擾。不過在2006年,考古隊員發現河南安陽有頻繁出現盜墓事件,在搶救中發掘中,隊員們驚奇地發現原來逐漸漏出原貌的,正是曹孟德的墓葬。

歷史上真的有“摸金校尉”嗎?

可是激動情緒並未持續太久,陸續的質疑聲就已經來到。曹操共有七十二個疑冢,如何確定這個就是真正的曹操墓呢?而且史書中對曹操墓的記載多是“不封不樹”幾句,都不曾帶出墓穴的位置、特徵,如何根據記載確定這是誰的墓葬。

但隨著發掘的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正是魏王曹操的墓葬。但由於墓穴之前遭盜掘的現象嚴重,而且陵墓依然在發掘階段,所以透露信息過少,使不少人認為曹操墓是誤傳,實際上,考古界業內人士幾乎已經認定這是曹操墓的事實。

但無論如何爭論,曹操墓在未來某一天終會大白於天下,畢竟世界上沒有讓人發現不了的墓穴,只不過都留給了時間來大浪淘沙。只不過生前頻繁盜墓的曹操,有沒有想過如今自己的墓穴也會成為別人時常光顧的“花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