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曹操真的是“摸金校尉”的鼻祖嗎?

點擊關注,沐子讀史,換個角度看世界。


稱霸一方的他,生前盜別人的墓,死後卻被別人盜墓。一代梟雄的遺囑,讓後人從曹操墓中,看到了真實的曹操。


歷史上真實的曹操真的是“摸金校尉”的鼻祖嗎?

2009年12月27日,在河南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外,聚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專家學者,在眾人面前,一座甲形陵墓瞬間洞開,隨著一件件文化被工作人員取出,墓主人的身份最終確定。他正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魏武帝曹操。


曹操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又是如何?可能很多人不太瞭解。對於現代的人們來講,可以通過曹操墓發掘出的文物以及他所立下的遺囑,來揭開這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神秘面孔。


眾所周知,曹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以及文學家。生性多疑,卻雄才大略。通過自己艱辛的創業,在那個混亂的時代,立下了不世之功。不僅僅在政治上成就一番偉業,在文學上也獨樹一幟。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作為“建安七子”的成員,在中國的文學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通過曹操墓的佈局以及安排上,就能夠看出這位梟雄在處理國家大事上的雄才大略。


歷史上真實的曹操真的是“摸金校尉”的鼻祖嗎?


據說,在曹操出殯那天,鄴城城門洞開,七十二具木棺自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同時出城,誰都無從知曉,曹操的到底是在哪一個木棺之中。這便是民間以及眾多文學作品中盛傳的“七十二疑冢”。


由於各種傳說眾多,因此在曹操墓位置被發現之初,很多人並不十分確定。再加上當時的考古技術並不是太成熟,出於文物保護方面的考慮,並沒有立刻展開發掘。結果,卻引起了盜墓賊的注意,很多盜墓賊躍躍欲試,曹操墓的附近也出現了很多盜洞。基於此,十年後官方正式對曹操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其實,在曹操墓中,並沒有太多貴重的物品,也沒有大型的玉器和青銅器,只是一些普通的金銀器物。這一點,基本上符合曹操在遺囑中強調的薄葬。但是,在墓中出土的8件刻有“魏武王”字樣的石碑,便可充分說明此墓真實的墓主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隨著曹操墓的確認,墓主人的身份出現了疑問,墓中發現的頭蓋骨據古人類學家測定是一男二女,男的是曹操,但二女一為20幾歲,一為50歲,這兩個女人到底是誰?


眾多專家學者進行了激烈討論。


二女身份暫且不論,單從曹操陵墓的規模和出土文物上看,就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歷史上真實的曹操。


歷史上真實的曹操真的是“摸金校尉”的鼻祖嗎?


在挖墳掘墓的勾當上,曹操絕對可稱得上是鼻祖了,當年他興兵之初,為了充實軍需,設立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官職,專門挖掘古墓中的財物。所以在他死後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被後人挖掘,故意將自己的墓弄得真假難辨,早在《三國志》上就對曹操墓的位置有記載,說在鄴城西面的丘陵,無隨葬,也無祭殿。


可實際位置上卻什麼都沒有。至宋代之後,通過文學作品,曹操奸詐的形象深入民間,七十二疑冢的傳說也傳了出來,關於曹操墓的傳說也越來越多,所以使得曹操墓的傳說更加撲朔迷離。


其二,主張薄葬的現實主義者。


曹操不僅將自己墓的位置弄得真假難辨,而且在墓中也根本沒放什麼金銀財寶。當時北方已定,曹操是有實力像秦始皇一樣對自己死後之事大操大辦,但他並沒有這麼做,主張薄葬。


相較秦始皇那樣重視來生及千秋萬代,曹操是一個典型的現實主義者,他更看重的是現世。曹操墓的發掘情況基本符合曹操在臨終前頒佈的《遺令》,他說:“吾死之後,葬於鄴之西崗,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他還在遺囑中說,他不要他的妃嬪陪葬,還讓她們改嫁。


在魏晉以前的帝王都是要厚葬的,只有漢文帝劉恆時,因國庫空虛才主張薄葬,但規模也要比曹操墓大。因此曹操也算是帝王薄葬的開啟者。


歷史上真實的曹操真的是“摸金校尉”的鼻祖嗎?

其三,重民、節儉的執政者。


在曹操行將就木之前他頒佈了兩道有遺囑性質的詔令,即《終令》和《遺令》,在詔令中曹操事無鉅細,交代了朝內朝外,家裡家外,大大小小的事務,在當時“天下未定"形勢下的特殊安排,不特別增加政府開支、又減少人民負擔、不與民爭地,真實地反映了曹操節儉務實的安民思想。


一個歷史人物,往往有多張面孔,曹操尤其如此。


無論是《三國演義》中奸詐狡猾的反面形象,還是摸金校尉的鼻祖,無論他是亂臣賊子還是一代梟雄,而曹操墓的發現讓我們看到了他節儉,愛民的真實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