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益磊
在我的記憶中,每到端午節前夕,媽媽就提前準備糯米、白糖、粽葉、麵粉等等,這是端午節必吃食品。雖然那年代物資並不那麼豐富,媽媽還是盡其所能,讓我們吃到端午節應有的的美味。還自己親手做香囊,或者用一根紅線綁住一個銅錢,綁在我們姐弟的腳脖上,寓意就是“辟邪”,再用一根長長的紅線,把香囊串起來,掛在我們的脖子上,當做端午節的項鍊,這些是記憶中最不能抹去的母愛。媽媽還會在端午節早上,準備一些柳樹枝,把外皮扒成一朵花,掛在門的兩邊,寓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糖糕是媽媽家鄉端陽節必炸的小點心。每逢端陽節,媽媽就早早準備好麵粉白糖,5月初3就開始在家燙麵,再和一大盆麵糰。那是要炸麻花和焦葉子的麵糰。媽媽一般先燒開水。用一個大盆,倒上面粉,準備好筷子,一邊加開水,一邊用筷子不停的攪拌,麵粉燙的軟硬合適揉成麵糰,媽媽就會把那大盆放在一邊,開始和炸麻花的麵糰。
我們姐妹都會給媽媽打打下手,在油鍋裡撥弄糖糕或者麻花,等炸好的第一個糖糕或者麻花後,都會爭先恐後的先嚐嘗,炸的外層焦脆的糖糕,而裡面卻流著濃漿般的糖水,剛出鍋卻被我們迫不及待的拿到了嘴邊,一邊拼命的吹冷,再一邊狠狠的咬一口下去!吃的滿口流糖水滿手是油,這時候媽媽都會笑著說:“那像個閨女,個個都是饞貓,多的很,夠你們吃幾天的”。那糖糕炸的堆了滿滿一大簸箕,麻花都堆在一個大筐子裡,滿房子都是香噴噴的,連空氣中都帶有甜甜的味道,就連外面的鄰居都知道我家在準備過端陽節了!很多留存在記憶中兒時最喜歡吃的美食,現在自己做了,雖然還是那樣的美食,但吃在嘴裡,卻已是另一番滋味!
粽子,媽媽最喜歡包的就是純純的白色粽子小時候就對白糖感興趣,我們姐弟就會剝好一個大大的粽子,用一根筷子扎進去,一手舉著粽子,一手拿著白糖,不停撒在粽子上面,我們姐弟還比賽,看誰撒的白糖多,等把白白的粽子撒了一層厚厚的白糖,在比賽吃粽子,看誰把白糖咬得嘎吱嘎吱的響聲大,誰就贏了,哈哈,現在想起來,都是滿滿的幸福感!到現在我都喜歡把白色的粽子,撒上白糖,再咬的嘎吱嘎吱的響,可是已經沒有了原來的那種感覺了,有的只是兒時的回憶!
小夥伴們,也歡迎分享你們兒時的端午節獨家記憶,會和我一樣嗎?
天山可可
我的老家在四川的東北部,嘉陵江上游的蒼溪縣。本地居民大多為清朝時從兩湖地區移民來的。
我們那裡管端午叫端陽,按照我母親的回憶,有很多風俗跟別的地方一樣。比如說主婦們會割些菖蒲、艾草掛在門框上,作為過端陽節的象徵,菖蒲、艾草掛幹後可以用來泡水給小孩洗澡,被認為有祛病強身的作用。
在過去生活艱苦的年代,主婦會給每一位家庭成員煮一個毛雞蛋,蘸著雄黃吃。男主人還會在孩子們的耳背、手彎、腿彎等處抹上親手調製的雄黃酒,並送上預先準備好的香包。
在四川這種亞熱帶地區,一般一年種一季小麥和一季水稻,農曆五月初,小麥基本已經收割完畢,水稻插秧也完成了,是一個農活相對清閒的時間點。所以有“寧過端陽不過年,端陽過了漸漸閒”的諺語。已訂親的年輕人這時會去未來的公婆家或丈母孃家串門,已婚年輕人會在此時回到孃家和去丈母孃家看望長輩。
但是有一個風俗非常特別:端陽節不吃粽子吃包子。
生活貧困的年代,新鮮豬肉可是稀罕物,哪怕過年時殺豬做的煙燻臘肉也算得上是戰略資源。端陽節是重要的節慶,可以動用一點戰略資源。臘肉切丁,配上新鮮的豆角做餡,包成包子,就是我們那裡端陽節的主力美食了。而且包子便於攜帶,端陽節的時候還可以帶上送給親友。
母親告訴我,一直到了8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地區間交流的增加,老家的人們才逐漸接受了“端午吃粽子”這個設定。順帶一提,我們那裡的粽子大多以糯米為主,蘸白糖吃的甜派。
另外,雖然當地居民多多少少都有楚地的血統,但是我們並沒有龍舟的習俗。可能是由於地處長江流域上游,河流比較湍急,並不適合划船。而且南方的龍舟文化通常和宗族聯繫在一起,而在我們那裡,維繫宗族的象徵物,例如宗祠、墳林和族譜已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一空,文革後農村人口又大量流失到了沿海地區,那麼作為宗族象徵的文化也就很難再次建立起來了。
莫雷爾的佈道壇
我對於端午節的獨家記憶是不可重複的,有時想起還會感慨那些美好童年時光,至少那時還年輕,樹還秀,水還清,人也還好。“每逢佳節倍思親”,現在有些親人只能在想象裡了。
外婆所在村子是臨河而居的。河不寬,也不深,但是我們知道水鄉的河都是通大江大海的的,因此小河也稱為“海”。沒有自來水的日子,家家戶戶都拿桶子到河裡挑水,一到夏天,家家戶戶男人和孩子提著短褲就到河裡洗澡,河邊的棕櫚林撕扯換衣,都是童年的回憶,這裡的人個個水性都很好的。河往前一個拐彎就停著無數的小船,烏篷船,運輸船,這些船就是家,一船一戶,以捉魚,運輸為生。到了傍晚看到他們小孩在船上怡然玩耍,大人在忙碌燒飯,是另一派景象,真的有“江楓漁火”的感覺。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和這些船的對岸有一個狹窄,狹窄處架了橋,狹窄處的另一邊就叫“龍舟池”,其實這也是河的一部分,被狹窄橋分兩段而已。每年五月初五就在這舉行龍舟競渡,競渡的龍舟就來自沿河沿江的水鄉,到了端午那天就會無比熱鬧。風俗是一直延續至今仍在繼續,可隨著經濟的發展,“龍舟池”本來的泥巴岸邊圍起石牆,兩岸還修了座位,還有領導坐檯,端午節當天還拉起來綵帶,還有市裡電視臺報道。可是自我感覺已經找不回原來的味道。
先說說原來的美好歲月吧!記得那一年端午,我應該也就小學三、四年級的樣子。小舅舅、表哥和村裡幾個年輕人決定去看龍舟,我當然要跟去。舅舅神秘的問我,你會游泳嗎?我搖頭。表哥比我大五歲,他跟我說沒關係,他可以抱你過去。我還不知道怎麼回事,不就看個龍舟,怎麼還要游泳?其實事實很簡單,因為從陸路到狹窄橋那兒是需要繞幾公里路,而游泳過去就在對岸。待我們到了河邊,岸邊有幾條破爛的小舟泡在那兒,都是漏水報廢的了,洞都有碗口那般大。其實他們也不是真要游過去的,而是想利用這些漏水的小舟過岸。我這一下擔心了,這些小舟能用嗎?不要到河中央就沉了?看他們一點不畏懼,我也只好硬頭皮坐上去。同村幾個小夥提著水桶上了小舟,只看小舟在“咘咘”的進水,還不出一米就吃水到一半了。快倒水!幾個小夥子於是如同機械一般拿桶不停的舀水。我一直擔心受怕,最終還是有驚無險的到了對岸,可是我已經發誓,就是走五公里也不再坐這小舟了,可是除非我自己走路,他們是不會同意的。我對於龍舟賽其實沒有什麼興趣,反正就是鑼鼓喧天,人滿為患!這可是鎮裡一年一度的大節日!幾乎整個龍舟池都被圍得水洩不通。我就是感受這一切新鮮事,而不是看比賽。奇怪的是隨著時間推移,“龍舟池”的水位會越來越高,我們被逼一直往後退,原來晴空萬里,會突然變得烏雲密佈,瓢潑大雨。我們就這樣被淋成落湯雞。因為那時我也經常到“海”邊玩,我知道水位和這雨是無關的,而是潮汛。後來回家,因為受水位影響,我和舅舅跟他們走散了,這樣才應了我的願,走路回家!
說到走的這一路,白天沒有什麼奇怪的。可是到了晚上,表哥決定帶我到鎮裡的電影院看電影時,也會經過它,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而這一路就是畢生難忘的記憶!你無法想象,這一小路兩邊無奇的野草叢,野樹叢到了晚上居然佈滿了螢火蟲,宛如童話世界一般包裹著你。也如同天置身於星空一般,數也數不清,有時偶爾一道“流星”從身邊劃過。你真的無法形容自己的感受的,這景象人生也難得幾回見呀!還有那時的人真的很純真,很純真!我們沒有手機,一場電影就會無比滿足了!
後來路變成了水泥路,螢火蟲就沒了;工業導致“海”都已經黑乎乎的沒有了生氣,沒有人再會到這裡洗澡和挑水了;船家也全部上岸建了房子。要說沒變的是“龍舟池”和龍舟競渡,在這不再清澈的河裡拼命吆喝的龍舟人,再也給不了我當初的味道了,圍欄和座位隔絕了親密。最主要是,因為經濟好了,我那親愛的表哥也因此染上毒癮,後雖然也改邪歸正,可是共用針頭留下肝炎禍根,因為肝癌去世了。因此有些事真的就是隻能回憶才是最美好的了!
一盞茶的恬靜
端午雜憶
題記:再過幾天,就是端午佳節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到現在,一過佳節,就開始回憶從前的那些點點滴滴——難道,人,真是生活在回憶之中嗎?
我生長在川北一個偏遠的農村,每年的端午,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因為,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親友的訪問。
先說好吃的。端午節(我們叫做“端陽節”),有兩樣吃的必不可少,那就是粽子和包子。包粽子的來歷,我在書上早就知道了,說是為了紀念屈原——為了避免魚蝦吃三閭大夫的身體,人們把煮好的米投進汨羅江,再後來就演變成了粽子。
但為什麼吃包子?這一直是我心中一個在重大的疑惑,我曾經問過許許多多的人,都沒有得到答案,即使是在今天,“萬事不懂問度娘”,我也沒有找到答案。
疑問歸疑問,對於一個從小難得吃飽肚子的鄉下孩子而言,有吃的,就好了!
再說好玩的。端午節,再窮的人家,儀式感是不能少的。老人們照例是要敬天、敬地、敬祖宗的,買一些香蠟錢紙,在院壩舉行儀式,母親會念念有詞,反正都是保佑全家平安之類的話。然後,就會背一個大揹簍,到山上去,摘上滿滿的一揹簍菖蒲,燒一大鍋水,然後,倒進大腳盆裡,把孩子們一個個丟進去。因為我在家裡最小,所以,每次都是我最先洗,看著哥哥姐姐羨慕的眼神,那種優越感,到現在都讓人回味!
最後,親友互訪。端午節,出嫁的姐姐,會帶著姐夫還有外侄(女)等回來看望父母。作為家裡最小的孩子,他們還會給我帶一些小禮物。姐夫會帶我去捉魚,或者去做其他好玩的事。
前段時間去看如今已經快60歲的大姐夫,他還笑話說“每年端午節,都會揹著你去捉魚。還把尿撒到我身上”!
後來長大了,離開老家讀書、工作,端午節,就再也沒有了兒時的快樂——忙於學習、忙於工作,哪裡有閒暇來過什麼端午節呢?
隨著年齡的增加,特別是自己做了父親,有特別是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端午節開始放假——於是,對開始是對放假的期待,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的記憶,在逐漸成為每年對孩子的、對學生的文化引導——端午節中所隱含的文化價值,成為了我對社會人生思考的一個引子,一個契機!
最後,仿余光中先生《鄉愁》做《端午》一首
小時候,端午一枚白白的鴨蛋,
我吃蛋黃,父親吃蛋白。
長大後,端午是一張小小的車票,
我在城裡,父親在鄉下。
後來哦,端午是一節節語文課,
我在上課,父親在勞作。
再後來,端午是一方小小的墓碑,
我在這邊凝望,父親在裡面長息。
如今哦,端午是一種文化的記憶,
我時常回眸,尋找童年的欣喜。
三水三心
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有些人只是打了個照面就從此消失在人海,在你們彼此的心目中都沒有留下深刻印記,有些人雖然只是在你的生命中短暫經過,但是卻留下了一輩子都抹不去的回憶,每當到相似的時節就會想起曾經在這個季節裡我遇到過某個人。曾經在端午前後遇到過一些人,有些人相識於端午之前,端午之後這些人就從我的人生中永遠消失了,好像我們曾經一起擁有的經歷就像是一場夢!
(一)
上大學的時候,五一還是七天長假,我選擇不回家,在超市裡打工,雖然是兼職,但是在節假日也會給三倍的工資。就是在打工的時候認識了J學姐,當時我在洗護專櫃做促銷活動,類似於買一贈一,當時海飛絲賣的非常火爆,所以我忙的一塌糊塗。後來又來了一個女生,就是J學姐,J學姐長的非常漂亮,我當時見她第一眼簡直驚為天人,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懷疑她是一個混血兒,其實現在雖然已經過去十幾年,當我想起學姐的容顏,依然會覺得她是個混血。剛開始見到學姐的時候,我非常害羞,除此之外還有自卑,就是那種普通女生見到漂亮女生會產生的自卑感,我不大敢跟她說話。學姐倒是很大方的過來跟我打招呼,我們廝混之後就變的非常熟了,原來她跟我一個學校,只比我大一歲,我們每日一起吐槽見到的奇葩買家,還有討論校園的事情,無非就是男女朋友之類的事。我也會吐槽學姐一張口說話,就可惜了她的臉,說話實在是太沒有架子了,這個人太好相處了。我們一起休息、一起吃飯、一起下班坐夜車回學校,經常會遇到過來問她要電話號碼的男生,當然被拒絕,因為學姐有一個感情很穩定的男友。我抱怨自己找不到男朋友,學姐對著我拋了個媚眼,要不要我跟你試試?我看著她的樣子,差點當真,窘迫的差點失了態,其實對著美麗的女子,不僅男人受不了,女人也受不了。後來活動結束,我們繼續保持聯繫,很快就到了端午節,我家離得近,每年都會回家拿粽子,那一年也給學姐帶了一點。當我自己吃的時候,發現家裡包的粽子太緊實,根本就沒有熟,中心的糯米依然顆顆分明,後來我們就不再聯繫了,我看到她跟學校的校草一起拍攝的校園宣傳片,她還是那麼美麗,但是我不知道怎麼去找她,也不知道找了她要做什麼,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二)
認識H先生是因為相親,那時我被家裡逼的沒有辦法,決定自己逼自己一把,給自己立了個FLAG,下一個相親的人,無論怎樣,我都跟他結婚。然後那個下一個就是H先生,還好H先生一米八的個子,相貌俊朗,我覺得自己撿了個大便宜,至少碰到了個帥哥。我跟H先生約會幾次後,發現其實並沒有辦法擦出火花,我雖然號稱是外貌協會,但是外貌其實也沒有那麼重要。但是我立下的誓言得完成啊,於是我對H先生說,反正你也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你,我看你也找不到什麼真愛了,要不然我們就結婚得了?H先生沒有說同意也沒有拒絕,還是一直保持聯繫,但是我發現自己做了一件很魯莽的事情,到後來事情就越來越不受我控制,逼自己去跟一個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越來越覺得自己的下半輩子完蛋了。H先生雖說不是十全十美,但畢竟我也是一個缺點超多的普通人,我想不到要怎麼去了結這件事情,或者繼續這件事情。後來,我們還是沒有在一起,我大舒一口氣,但是同時覺得心裡隱隱作痛,有點懷疑自己究竟是動了心還是習慣了有個人陪伴?很快就到了端午節,我原本計劃端午節去他家嚐嚐他親手做的菜,我會帶上我親手包的粽子,以前我倆討論過包粽子這事,具體到喜歡什麼口味,要怎麼包,怎麼吃,甚至要包多少個。兩人在一起的時候,會做很多根本就不會實現的計劃,會說很多不靠譜的甜言蜜語。就像那個H先生跟我討論包粽子的下午,夕陽照在湖面上閃閃發光,他說那一天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天,說完這句話的兩天之後,他就決定要跟另外一個女生結婚了。那年的端午,我覺得自己好像吃了什麼不好的食物,偶爾會覺得嘔心,但是也很快就過去了,我一個人在家裡包了一天粽子,有給自己家包的,給親戚家包的,我並不覺得憂傷,只是有點難過!
不知道這些在端午前後就跟我永遠失去聯繫的人,是不是因為粽子的事,還是因為我們原本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只是一不小心兩個人同時都走錯了方向,有了交集,但是又很快找回自己的路,於是就這樣從彼此的世界裡消失了!
邊晃邊吃
端午情懷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了
去歲端午
今又端午
多少往事湧上心頭……
小時候
父母健在的時候
很少有過端午的跡象
因為那時的我們還很落後還很貧窮
連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
哪裡還有什麼心情和心氣過端午
只是隱約記得
端午這天早上醒來的時候
會有一片艾葉落在枕邊
按照老家的傳統和習慣
每逢端午這天
不論男女老少
都會在頭上戴一片艾葉
艾=愛,諧音!
戴艾才有人愛
其實在我看來:
有人愛無人愛並不打緊,
重要的是能夠吃飽飯填飽肚皮才是第一要務
再說了一個男子漢一個大老爺們戴什麼艾
戴什麼艾葉?
那和男人戴花有什麼區別?
早上起床後的我
這時的我會把母親戴在我頭上的艾葉
偷偷地擼下來
偷偷地扔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去
現在回想起來
覺得酸楚楚的
覺得辜負了母親的好意和愛意
暗自地罵自己
你就不能哄哄她
讓她開心?
端午節這天中午
記憶中好像會吃上一頓
白米飯(那時好像沒見過什麼江米之類的!畢竟物質還不是極大豐富)蘸紅糖
彌補了吃不上粽子 也沒有粽子 也吃不起粽子 更不會自己包粽子的遺憾
這都是改革開放前的故事了!
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
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農村
也開始繁榮起來
端午前後
能夠在大街上和自由市場看到了
粽子的身影
具體到多少錢一個
自己很少過問
因為在自己看來
那就是一種奢侈品
更何況農村人自己包的粽子
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好吃吧
葦葉、紅棗、江米(其實更多的是大米)
老三樣
我自己覺得還沒有白米飯蘸紅糖香甜爽口
後來自己在外讀書
那時的端午還很模糊
也不會享有放假這一說
捉襟見肘的生活費
更不會偷偷跑上街或在校門口買一個粽子吃
其實自己小時候對吃是不感興趣的
因為在我看來
一個貪吃的男人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出息的
一個貪嘴的男人是成不了什麼大事情的
後來父母相繼離開了自己
端午也就更變得淡漠和模糊了……
再後來自己結了婚
有了兒子
妻子是個勤快人
記憶中
每逢端午節來臨
她都會去採買一些葦葉、江米、紅棗回來
雖然自己不會包粽子
但是她會自己做涼糕
供全家享用
最主要是供自己享用吧
兒子尚小 是吃不幾口的
自己又嫌那種江米的味道不好聞也不好吃
只是在她做好後嘗一口就不再吃了
剩下的她會包餘兒收拾乾淨
好吃的女人
好吃的女人們
後來自己在縣裡上班
每逢端午節來臨
早上單位食堂也會做許多夾棗的涼糕
餐桌上放一碗白糖
供大家拌著吃
自己就吃幾口完事
那時好像過完年街上就有吆喝
賣-粽-子-來!賣-粽-子-來的聲音!
有時早上不吃飯的自己
會有同事給買一個粽子吃
開始是五角錢一個 很大的一個粽子
再後來好像變成一塊錢了
現在打工的省會賣一塊半一個
多少有點貴吧!
好在自己並不是很愛這一口!
冀之筆
又是一年端午節時,過節的時間是有了,但過節的心不再濃厚了。所以,最懷念和印象深刻的還是童年時的端午節,那時的我們,雖然貧窮,但是人心純樸,日子卻過得踏實有幸福感。而現在的端午節,更多添了幾分無奈感,粽子不再愛吃,親人總是聚不齊,想拍張全家福都難。
記得,我們小的時候過端午節,那是很熱鬧和幸福的。因為是在農村,所以物質資源是比較貧乏的,平常不是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沒有太多的肉類和好吃的,只有到了節日爸媽才會去買好吃的和好玩的。所以我們那時能在端午節吃上粽子是非常感到幸福的事,以至於印象深刻。
還有記得跟媽媽挑著一籃子的粽子去外婆家走親戚的事,那個時候公路還沒有通,都是依靠走路的。每當準備走到村口時媽媽都會拿著路邊的幾片樹葉放到我的口袋裡,說是平安的葉子,直到現在我還是不太明白是什麼意思,我想大概以前就是為了避災驅邪的作用吧。
最後不得不提起的事,就是我大哥是端午節因病過世的,所以每一年的端午節,我又多添了一個想念。
南方小院
我的老家在四川,從小生活在四川的小鄉村裡,鄉里條件不是特別好;但是該有的節日依然會過;端午節對我印象最深的有這麼幾件事。
第一:包粽子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是特別好,每到端午節都是自己包粽子,那時候媽媽早早的準備了材料,我就坐在一旁看著包,可能怕我玩弄,就不讓我動,所以我只有靜靜的看著咯;餡兒主要是糯米+白砂糖+大棗,每個粽子裡面一顆棗,這是必須的。包好後放鍋裡煮,要煮很久很久時間。煮好了後就拆開,在這之前會將家裡的紅糖切一大塊放在碗裡,在鍋裡一同蒸煮,粽子好了 紅糖也化了。然後拆開裹在一起吃。可甜可甜了。
第二:門口掛艾蒿
這些就是我對端午節的獨特記憶吧,你還有嗎?歡迎留言討論。
說一說綿陽美食
印象最深刻的端午節記憶是在貴州隆裡古城裡,2013年端午節前夕,因為沙發客認識了當地以為沙主,當時沙主在瀋陽讀書,在得知我要去貴州玩的時候,向我推薦起她的家鄉-隆裡,並且表示願意讓她的家人接待我這個沙子。在此之前我對於這個古城瞭解的甚少,通過搜索資料發現這個古城非常特色,欣然表示想要去這個古城走走。於是便有了這一次的端午之行。
到達隆裡的時候正好是端午前兩天,沙主的媽媽領著我我到了他們家,沙主的家在古城裡面,房子是一棟2層的古樸院落,建於70年代,和古城內其他房子相比,雖然歷史不算悠久。但經過他們的細心打理,反倒多了一份愜意。
在隆裡古城端午節這一天,都會吃一道叫做血粑鴨的菜,這道菜有鴨肉的鮮美,也有鴨血浸泡的糯米的糯軟,口味自帶貴州的辣,的確很有特色。除了血粑鴨,隆裡的端午晚宴上大都還會有醃魚和醃肉等。這裡的餐桌也很有特色,隆里人吃飯喜歡用矮桌子,中間為可以鏤空的桌面,如果想要吃燉菜,那麼就把桌面拿走,鏤空部分下面放上火爐,把菜放入鏤空部分即可,而矮桌自然要配上矮凳子才算完美。
這一個特殊的端午節,無論是古城建築、菜餚、米酒亦或者餐桌,對我來說都很有意義。而最讓我感動的事隆裡的人,沙主的家人,對我微笑的古城人,太多的第一次,即使過了這麼多年都讓我記憶猶新。
小馬說旅行
本人是七零後,小的時候家裡還很窮,這些傳統節日家裡都沒有錢過,所以對這些傳統節日,我還真有一些印象深刻的獨家記憶。因為當時還是小孩子,所以每到這些節氣的時候,看到鄰居有相應的節氣的東西吃,而我們卻吃不到,心裡難免會羨慕人家,有時候因為也會羨慕去抱怨,其實現在想來當時父親的心情一定是難受的。
那時候學習端午節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投江的日子,但是小孩子的眼睛只看到了別人手中的粽子。我記得有一年端午節我給母親抱怨別人家都有粽子吃而我們卻沒有的時候被父親聽到了,父親當時很生氣還打了我幾下,可是在第二天早上我和弟弟卻吃到了粽子,這可能是我家第一次包粽子,後來聽我媽說我爸打了幾下之後也非常的後悔,連夜拿著糧票去換了江米給我們包了十幾個粽子。
從那以後,無論是端午節還是中秋節還是元宵節,我和弟弟都能吃到時令食物。我聽母親講,說我爸爸再也不忍心看到我們哥倆看別人吃這些東西時候饞的樣子,也非常後悔因為我的抱怨揍了我一頓的衝動。月餅,元宵當時我家都捨不得買,但是每到那些節日的到來,我爸爸都會自己做給我們吃,他為了做月餅專門做了月餅模子,元宵也是自己做豆沙餡用江米麵自己搖。
後來生活好了,這些東西我家都買的起了,可是我們自己不願意吃了。尤其是月餅,年少時對它的渴望竟然一點點都沒有了。
再後來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感情,因為兒時的這些過往有一個女人對我說,有她以後,就不會再讓我缺少每一個節日。在最初的幾年,端午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餅都充滿了柔情蜜意。這段感情最終也落入了俗套,深愛的人,以為會一輩子的人終究還是離開了。
所有的海誓山盟都變的沒有了顏色,只是她的承諾我一直未曾忘記,但是端午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餅卻再沒有人為我惦記了!
在這裡我祝她安好,快樂!
保定微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