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康熙欽封一方諸侯,做兩件事名聲喪盡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軍收復臺灣,之後被封為靖海侯,留下來治理臺灣。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位縱橫四海的水師統帥對臺灣的治理簡直一塌糊塗,他自己更是貪汙腐化,給他的政治生涯蒙上了陰影。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康熙欽封一方諸侯,做兩件事名聲喪盡

首先,施琅規定,大陸人去臺灣必須經過朝廷批准。這還不算,他又不近人情地要求,大陸人去臺灣工作或謀生不允許攜帶家眷。有了後顧之憂,外來人在當地無法安心紮根立足,也無法一心一意地工作。

其次,施琅很貪。他在臺灣圈了一塊地,名曰“施侯租田園”,幾乎佔臺灣南部已開墾土地的一半。別人要想生存只能租用施侯家的地,而種他家的地就要交租金。

這種租金美其名曰“施侯大租”,由臺灣當地衙門負責收取,然後運往北京交給施家每一代的家主。人心不足蛇吞象,施琅還把貪腐的魔掌伸向了沒有土地可以耕種的漁民,向他們強行收取“規禮”,裝入私囊。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康熙欽封一方諸侯,做兩件事名聲喪盡

這種租金一直收了兩百多年,直到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靖海侯從施琅開始傳了13代,是世襲罔替的爵位,憑藉施琅“掙下”的這份遺產,施家子孫從康熙年間到光緒年間都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諷刺的是,施琅貪財,他的次子卻是個清官,堪稱清如水、明如鏡。施公子長年在江浙膏腴之地任職,後來還當了最有油水的漕運總督,手上經過金銀無數,他卻從不裝進腰包一分,康熙欽賜他“江南第一清官”榮譽稱號,民間更是稱他為“施青天”。後來清朝流行的著名公案小說《施公案》講的就是這位施公子打黑除惡、懲惡揚善的故事。

收復臺灣的大功臣,康熙欽封一方諸侯,做兩件事名聲喪盡

父親貪汙,兒子清廉,也不知到底是施琅家教好,還是他兒子悟性高、不跟著施琅上樑不正下樑歪?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餘競躍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