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中学老师:初中化学酸碱盐很重要,背会这一篇中考就够了

初中化学方程式之酸的化学性质

(1)酸 + 金属 -------- 盐 + 氢气(见上)

(2)酸 + 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3)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

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4)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明星中学老师:初中化学酸碱盐很重要,背会这一篇中考就够了

初中化学方程式之碱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方程式:碱的化学性质

(1) 碱 + 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 + SO2 == Na2SO3 + H2O

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 + SO3 == Na2SO4 + H2O

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2)碱 + 酸-------- 盐 + 水(中和反应,方程式见上)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明星中学老师:初中化学酸碱盐很重要,背会这一篇中考就够了

初中化学方程式之盐的化学性质

(1)盐(溶液) + 金属单质-------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盐 + 酸--------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 + HCl== NaCl + H2O + CO2↑

(3)盐 + 碱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4)盐 + 盐 ----- 两种新盐

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明星中学老师:初中化学酸碱盐很重要,背会这一篇中考就够了

酸、碱、盐的溶解性记忆口诀:

碱中氨、钾、钠、钡、钙可溶

钾钠铵盐硝酸盐, 全部都属可溶盐。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氯化物不溶银亚汞, 碳酸盐除钾钠铵溶,其它不溶。

几个常见离子的检验

1.Cl-离子的检验

(分别为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

样品含有Cl-

AgNO3+KCl=AgCl↓+KNO3

2.SO42-离子的检验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

样品含有SO42-

Ba(NO3)2+H2SO4=BaSO4↓+2HNO3

3. CO32-离子的检验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稀HCl,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有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样品含有CO32-

K2CO3+2HCl=2KCl+ CO2↑+H2O

CO2+Ca(OH)2= CaCO3↓+ H2O

4.检验NH4+

取少量待检物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

5.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