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集體轉身:從“門口的野蠻人”到技術範“天使”

5月29日,繼光大、華夏銀行之後,螞蟻金服與浦發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人工智能、生物識別、數據風控等展開合作。此前,螞蟻已將餘額寶、花唄等核心金融場景向金融機構開放。

在當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開放”是最前沿的聲音,儘管各大平臺連“金融科技”的定義還沒有達成共識,但在“去金融”的動作上卻心照不宣的一致,紛紛表示要在做“科技”公司,為傳統金融機構賦能。

金融科技集體轉身:從“門口的野蠻人”到技術範“天使”

Techfin戰略是否在迴避監管

最近連續跟三家銀行達成合作的螞蟻金服,算是較早明確“科技”定位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早在2017年4月,時任螞蟻金服董事長的彭蕾,在哈佛中國論壇演講時就提出三大關鍵詞:Techfin戰略、信用體系、普惠金融。

金融科技集體轉身:從“門口的野蠻人”到技術範“天使”

彭蕾解釋了螞蟻金服為何把自己定義為Techfin,而不是Fintech。她說,從支付寶到螞蟻金服的每一步發展,並非在追求用金融賺多少錢,而是專心在做一件事:用技術讓金融變得更具包容性。

可是,在很多人的記憶中,馬雲“銀行不改變,那我們就改變銀行”的豪言猶在耳畔。而在某種程度上,馬雲最後也兌現了這一“妄語”,支付寶和餘額寶不僅改變了傳統銀行,對整個金融行業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在這勢如破竹的勝利之下,誰又能相信螞蟻金服會自斷優勢,真的放棄Fintech?

所以,Techfin戰略從提出之初就飽受質疑,人們無法理解,一個曾經以顛覆者的姿態,讓傳統銀行惶恐不安的革新者,為什麼突然放下“創新”的制高點,甘願做一個賦能者呢?

在很長一段時間,螞蟻金服的Techfin戰略一度被外界解讀為“迴避監管”的障眼法。也有觀點認為,螞蟻提自己是技術公司,可能是因為監管壓力或政策變化下進行的戰略調整。

不過,隨著螞蟻金服在Techfin戰略逐步走向深水區,合作銀行的逐漸增多以及合作業務不斷加深,對螞蟻金服“迴避監管”的猜疑得以澄清。在此之後,包括BTJ在內的越來越多的金融科技企業加入Techfin陣營,標誌著以科技驅動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行業大勢。

技術範的“天使”

回顧過去一年中,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傳統金融的合作成果,BATJ在“去金融化”的戰略上可謂是“巨頭”所見略同,除風頭正盛的螞蟻金服外,其餘三家巨頭在賦能行業生態的路上,同樣不遺餘力。

在去年的中國未來金融峰會上,騰訊雲副總裁、金融雲負責人朱立強表示:“騰訊沉澱了豐富的數據,有了大數據基礎,再配合強大的雲計算能力,我們會創造更多的產品,為合作伙伴提供金融雲服務支持,為合作伙伴降本增效,助力金融行業創新。”

金融科技集體轉身:從“門口的野蠻人”到技術範“天使”

就在螞蟻金服與浦發銀行達成略合作的前一週,騰訊雲與光大科技分別代表騰訊集團與光大集團簽約,共同成立“騰訊-光大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宣佈在金融、大環保、大旅遊、大健康、新科技等多個層面開展深入合作。

幾乎是同一時間,有媒體報道稱,京東金融正與招商銀行洽談合作,擬共同成立獨立法人直銷銀行。而在此之前,京東金融已經與中信、興業、光大等多家銀行簽約,在與傳統銀行合作方面,比之螞蟻金服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對於傳統金融機構來說,互聯網金融曾經是大門口的“野蠻人”,是隨時出其不意給他們致命一擊的顛覆者,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個輸出技術為其賦能的“天使”。多年的恐慌與不安,終於可以緩一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