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丨你知道什麼是中國—中東歐國家“16+1”能源合作機制嗎?

解讀丨你知道什麼是中國—中東歐國家“16+1”能源合作機制嗎?

解讀丨你知道什麼是中國—中東歐國家“16+1”能源合作機制嗎?

​6月4日,中國—中東歐國家能源合作第一次技術交流會(以下簡稱“技術交流會”)在北京拉開帷幕,一場能源行業的盛宴,為“16+1”能源合作機制落地提供了全新平臺。

自2012年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共同在波蘭華沙開啟“16+1”能源合作機制,成為跨區域友好合作的創新典範。六年來,“16+1”能源合作從無到有、從淺入深,逐步建成了全方位、跨領域、多層次的合作格局。“一帶一路”全新合作模式開啟,“中東歐協奏曲”正在高亢奏響。

新平臺 推進能源領域務實合作

如果說,在2012年開啟“16+1”能源合作機制是中國—中東歐能源合作的一次創新嘗試,那麼,從2015年在中國蘇州“16+1”領導人峰會上,提出建立中國和中東歐國家能源項目對話與合作中心,到2017年在羅馬尼亞,中國—中東歐能源博覽會上該中心秘書處正式掛牌,這個萌芽開始有了生命,使其生長髮芽的,正是剛剛在北京落下帷幕的這場技術交流會。

1天的交流研討,4天的實地調研,中東歐國家代表參觀了中國典型的清潔煤電、多能互補、太陽能發電、低風速風電場等先進技術與示範項目,並就開展能源合作規劃相關事宜進行了交流對接。至此,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在能源領域合作有了務實的平臺,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凡榮表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在能源領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中國—中東歐國家能源項目對話與合作中心(以下簡稱“16+1”能源中心)為雙方開展合作搭建了有效平臺,本次技術交流會將有利於進一步增進雙方的相互瞭解、擴大合作共識,拓寬在能源領域的合作。

2017年11月,作為國家能源局的支持單位,電力規劃設計總院(以下簡稱“電規總院”)被正式授予中國—中東歐國家能源項目對話與合作中心中方秘書處。半年多來,電規總院制定了《中國—中東歐能源合作研究工作計劃2017~2019》,開展了規劃研究、技術交流等活動的準備工作,建立了定期聯絡機制,保持了與各方的密切溝通,為後續工作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17年,電規總院在國家能源局的指導下,與能源領域重要國際組織、國際能源署共同設立了國際能源署中國聯絡辦公室等多個合作機構,開展了中國至老撾、俄羅斯、菲律賓、蒙古國等多邊能源電力合作研究,推動能源國際合作不斷深化。作為“16+1”能源中心中方秘書處,電規總院將加強與各方溝通和對接,積極協調能源項目開發、技術交流、產能合作等多方面合作事項,充分發揮“16+1”能源中心的平臺作用,推動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能源行業全方位交流與合作帶來新動力。”中國—中東歐國家能源項目對話與合作中心中方秘書處負責人、電規總院院長謝秋野表示。

六年來,在十七國領導人的關心支持和戰略引領下,中國和中東歐能源合作積極起步,勢頭良好,雙方已經在電網、核電、新能源發電、清潔化煤電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項目合作。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在“16+1”能源合作中得到了落實,中東歐成為構建中歐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區域,這些具有中國智慧的合作理念增強了“16+1”能源合作的向心力。

新動力 挖掘互利合作發展潛力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能源資源稟賦、產能技術裝備發展等方面具有較高的互補性,在新能源、電力和核電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積累了大量豐富經驗。”中國外交部歐洲司參贊高睿在技術交流會上表示。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同為新興市場國家,均面臨能源轉型的緊迫任務,具有很強的合作互補性。“16+1”能源合作機制為中東歐地區發展注入了動力,也推動了中歐關係的穩步發展。

據悉,2017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是44.9億噸標準煤,煤炭佔比達到60%,仍然是中國能源消費的主體;電力總裝機達到17.8億千瓦,其中火電、煤電和天然氣發電佔到62%,可再生能源約佔36%。目前中國的水電、風電、太陽能光伏裝機總容量規模都位居世界第一。而中東歐屬於能源輸入地區,能源消費以油氣為主,能源對外依存度總體來說較高。

除了在新能源領域的開發規模和能力,讓中東歐各國代表同時較為關注的,還有中國的技術和創新能力。“如果要讓開採的能源更加潔淨、更加環保的話,還需要更多來自中國的創新技術和支持。”馬其頓能源署執行署長Vladimir Sarach在技術交流會上如是說。

在為期4天的實地考察調研中,無論是在被國家能源局授予“國家煤電節能減排示範電站”稱號的神華國華三河電廠,全球規模最大、市場佔有率最高的科技領先光伏材料、硅材料製造商的協鑫集團,還是全國唯一獲“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殊榮的山地風電項目中廣核新能源浙江寧海一市風電場,中東歐國家的代表們對各個領域的先進技術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交流熱烈。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進出口額超過680億美元,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超過15%。雙方貿易結構不斷優化,貿易領域不斷拓展。

中國企業也對中東歐國家充滿了投資熱情,近年來紛紛佈局。塞爾維亞科斯托拉茨電站一期項目已經完工,二期項目進展順利;波黑斯坦納裡火電站等項目正在順利推進;羅馬尼亞切爾納沃德核電項目已簽署備忘錄,企業間正在開展商務談判。

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在能源領域互補良好,“16+1”能源合作機制使得雙方在新能源發電、電網升級改造、化石能源轉型、先進核電技術以及分佈式能源等領域開展項目投資、合作經營、能源裝備製造業產能合作等方面都有著廣闊的、全方位合作的空間。

新起點 構建綠色高效能源體系

新一輪能源變革正在興起,其主要特徵是供需格局多極化、能源結構低碳化和能源系統智能化。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已成為全球能源發展的一個基本遵循。

中國在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正在努力推動煤炭清潔化高效利用,2020年基本完成全部煤電機組的超低排放改造;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分別達到15%和20%;提高天然氣佔比,2020年和2030年天然氣的消費比重分別達到10%和15%。

中東歐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發展以水電為主,可再生能源佔比和歐盟2015年的標準基本持平。目前中東歐國家大部分廠網分開已經基本完成,正在推動發電側和配電側的放開。中東歐國家的終端電力價格較高,對發展光伏和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具有較好的競爭力。

聯合規劃研究是中國—中東歐國家能源項目對話與合作中心三項工作之一,也是由技術交流向務實合作過渡的重要環節。“我們希望通過規劃的編制實現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優勢的精準對接,根據中東歐國家的具體情況確定各個國家與中國的重點合作領域。希望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能源企業都能夠參與到我們這個聯合規劃研究工作當中,把對話和合作中心打造成為中國與中東歐能源合作項目的孵化器。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次聯合規劃研究建好渠道,搭好平臺。在孵化項目的同時,建立起企業與企業間、政府與政府間、企業與政府間的溝通機制,讓能源項目合作更加順暢。”在技術交流會嘉賓對話環節,中國—中東歐國家能源項目對話與合作中心中方秘書處有關負責人、電規總院副院長徐小東介紹說。

據悉,2017年,電規總院入選“中國核心智庫”,在專業影響力權威排名當中位列能源領域首位。該院長期從事能源電力領域戰略規劃研究、產業政策研究、新技術研究與應用、國際交流與合作,擁有一支底蘊深厚、技術精湛的專家團隊,努力打造具有較大決策影響力、行業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能源智庫,以更好地履行中方秘書處的職責,為各國提供更好的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