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飞之生死,切勿再捆绑民意!

周健 键指财经 今天

新飞之生死,切勿再捆绑民意!

“新飞之死”,我只是把它看作一个预言;“新飞重生”,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个奇迹。

1

有什么比眼见着一家知名企业过山车般跌落、崩溃,更令人难过和遗憾的吗?

不错,我们说的是新飞!半年以来,它的破产以及整个破产进程,成为一起万人关注的公共事件。眼下,当丰隆亚洲终于舍它而去,有关方面为救急而采用公开的股权拍卖方式“招募重整投资人”,我们不得不说,这家企业最佳时机的重获新生,被耽误了!

它的没落,几乎不可避免!这正像我们谈论春都、亚细亚、郑百文、安彩、莲花、思达,等等,属于过去那个年代的,只能缅怀,绝不要指望它们还能借尸还魂、起死回生!

有点残酷。但这就是现实,否极难泰来,积重而难返!累积了那么多年的历史陈账,怎么可能如此轻轻巧巧地一笔勾销?

但“看清来路,明辨未来”却是必要的。当新飞电器的政策性重组乃至重整被证明一贯是失灵的,接下来,有关方面如果继续拿地方形象和当地人的感情来说事,那么,这只能给新飞电器仅存的品牌尊严,带来侮辱。

过去的襁褓,给的太多了;一个早该完全市场化的行业,却自始至终没有被放手。接下来,“让市场的归市场”的紧要关头已经到来,新飞电器重整结果好与坏,已与“民意”和”政府意志”,关联不大。

只与它自己和众多债权人有关。

新飞之生死,切勿再捆绑民意!

2

这就是说,这家专业的投资集团在急于甩包袱的“逃跑主义”心态下,已不再愿意为新飞电器的未来负责了。

此举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正如我们去年年底所说,“丰隆集团早已无心在新乡恋战。所以,它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如何体面而顺利地从新飞电器离开,而要离开,前提是将所持新飞电器的控股权卖出一个好价钱”。事态发展到现在,面对着新飞电器被反复折腾和蹂躏的烂摊子,它哪还管什么离开时的体面和尊严?

就像不久前九头崖商业连锁被裁定的是破产重整,但一转眼之间随着任长旺被抓,“重整”就变成了实打实的“清算”。

历史上,丰隆亚洲曾多次想从新飞电器中退出,并且一直在半遮半掩中寻找“接盘侠”。但每一次消息传出后,地方政府迫于压力不断“说情”,丰隆亚洲的股东方也顾及面子,导致新飞电器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被搁置下来,失去最佳改换门庭、焕发生机的机会。到了去年,事态的发展已极为严重,利益各方经反复磋商和权衡,不得不采取破产重整的休克疗法,降低债务、清退员工、调整各方利益关系,希图“轻装上阵”。

新飞之生死,切勿再捆绑民意!

但遗憾的是,这一招其实并不那么灵验,整个重整并没有朝他们预先设想的方向发展。于是,丰隆亚洲再也没有什么耐心了,它所作的最终表态是:撤!溜!而且实际上也这么多了。此举很让人怀疑,过去几个月,这是不是一种变相的“缓兵之计”?

想想看,新飞电器总资产不到11亿元,而初步申报的债权总额就超过25亿元,这一方面预示着重整的困难之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近20年当家做主过程中,丰隆亚洲积累的管理问题之多。令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作为保留一定股份的参与者、合作者,新乡市有关方面竟能长时间容忍这个脓包越长越大!

要么是无法插手,要么是视而不见,总归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什么作为。

任谁看了都心揪,都心痛!

新飞之生死,切勿再捆绑民意!

3

这两天,我曾问浙江一个知名的电器老板朋友:“你觉得新飞电器还有起死回生的价值和可能吗?”答曰:“没有!”问:“为何?”再答:“太复杂!”

这个判断,和周围许多专家朋友的意见一致。

在此援引张进才老师曾在今年年初说过的两个观点:一是家用电器的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巨型企业那里,海尔、美的、格力,等等,“我们什么都不比,仅格力近几年分红过400多亿,账上还放着1000亿”;二是家电行业的区域集中度也早已发生变化,“现在的中国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在往垄断集中,家电往广东,汽车往广东、上海,人工智能往浙江、广东,这是没有办法又必然的事”。

除此之外,我补充一句:在家电行业早已“互联网+”的情况下,行动迟缓、创新不足的新飞电器,已落后于整个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缺乏持续发展的内在动能。

而这,才最为致命。

所以,新飞电器如若起死回生,就必须在“投靠”沿海大型家电企业的选择中脱胎换骨——当初丰隆亚洲说要继续做新飞电器的重整投资人,就不为外界看好,因为家电行业的无数案例表明(包括新飞电器在内),光有资本投入,而没有新的运营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和战略思维的植入,没有系统性的体系再造,什么样的“外资神话”到最后都会破灭。

我们一直也有一个担忧,年前新飞电器宣告破产,现在丰隆亚洲在新飞电器重组乃至重整投资上的始乱终弃,无形之中将会加速这家企业品牌和市场价值的缩水程度——看一看周围,哪一家进入破产重整或清算程序的企业,不要起码折腾个两三年才有起色?而在这两三年中,假如企业所面临的人才流失、市场萎缩、渠道变窄、技术停滞等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和改观,那么,无论新“金主”的本事再大,它都无法让一个几乎耗尽元气的品牌企业返老还童。

所以,仅一句“太复杂”,并不能回答我们对新飞电器重整前景的所有疑问。

新飞之生死,切勿再捆绑民意!

4

再去责怪丰隆亚洲在新飞电器发展史上的不作为和管理上的外行,目前已毫无意义——新飞电器由外方主导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方式,决定了中方经营管理骨干人员在企业发展战略上没有发言权,决定了新飞电器只能是“外行管理内行”——丰隆亚洲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哪怕现在它给新飞电器和新乡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我们只是担心,在丰隆亚洲骤然撒手新飞电器的重整过程中,如果缺乏承担责任的显形或隐形“主心骨”,这家企业会不会垮得更快?

许多重整案例表明,只要企业原来的“把企业当孩子养的”负责人缺位,这个企业就会像被反复揉搓的面团一样,无棱无形,丧魂失魄。

伴随着新飞电器历史上的兴衰起伏,不少曾与其同甘苦、共命运的“能人”实际上演的都是一出出“悲剧”:新飞电器早期的灵魂人物刘秉银缔造了新飞,包括一手主导了新飞的合资合作和企业治理方式,但无奈他60多岁就羁患癌症,撒手而去;传承刘秉银衣钵的李根曾有发展企业的万丈雄心,但是“官员”和“职业经理人”的双重身份,让他在体制的夹缝之中谨言慎行,最终悄然离开新飞,混迹官场;徐晓东等人对新飞一往情深,也曾在地方政府的主导扶持之下希图再造一个“新新飞”,可惜锋芒毕露之中,因受贿和滥用职权“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一班精兵强将顷刻之间风流云散。

创始人“短命”,企业的命运也就吊诡。和新飞电器有一比的春都,同样何其哀哉!

这样一来,企业的兴衰起伏,就完全由一群走马灯般来来去去的职业经理人把控了。实践证明,外资家电企业虽治理规范,但不能适应中国市场之“变”,它们最终都难逃死路一条。

新飞之生死,切勿再捆绑民意!

2004年前后,中国的家电行业曾掀起大重组,不少企业通过实施MBO,借机改制。新飞电器因合资较早,没有实施这一计划的可能性,后来在再造“新新飞”的过程中,中方管理层曾试图推进MBO,但因广大工人的强烈反对而中途夭折——

历史就这样一环环演变下来,注定的结果只能是,新飞电器以及整个“新飞系”,没有维系住一个稳定的管理团队,没有培养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也没有形成自身包容、稳定、健康的企业文化,最终导致价值观紊乱,失去凝聚人心的思想灵魂。

双汇有万隆,宇通有汤玉祥,思念有李伟,三全有陈泽民,建业有胡葆森,新飞电器有谁?那些垮掉的企业,如冰熊、莲花、思达,它们又有谁?

所以,新飞电器今后如想发展,它就必须拥有一个好老板。这个老板不仅对企业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还要对它怀有绝对的“爱”。他必须重铸“新飞魂”。

可是,这样一个既出得起“彩礼”、又对新飞电器怀有真情实意的如意郎君,我们究竟能在哪里找到?何时才能找到?

新飞之生死,切勿再捆绑民意!

5

以上文字,是我应某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需要而写的。他们想让我写得详细些。我说你们看去年11月18日写的那篇《长歌当为新飞哭》,就已经足够了。

的确,市场上新飞的品牌效应已经被透支,对我们这些写作者而言,关于新飞的素材,也已经被写烂了。很希望有关当事人,比如李根、徐晓东甚至丰隆亚洲派过来的工作时间最长的张冬贵等人能说些什么、写点什么,可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是永远不会说的,也不会写的。

我曾有两个MBA同学原在新飞电器做销售工作,早几年也都出来创业了。我让他们说几句,他们回信:“一言难尽,还是不说了吧。”

我还有一些在新飞电器各个部门工作的朋友,前两年也都纷纷离职另谋出路去了。我和他们沟通,没想到他们同样面带难色。为老东家讳,我理解是爱之深、痛之切,内心着实五味杂陈、欲说还休。

当然,大家都希望新飞电器能借此机会好起来,可是,这到底又与谁相关呢?说到希望,它是否仅限于一种美好的希望?那么多年过去了,新飞电器都没给大家一个说法,现在,它是不是可以借大的时代变革之机,真真切切给大家一个彻底的交待?

有时,脓包要想好得彻底,必须用针来扎。

今天偶翻朋友圈,发现一位专家朋友远赴俄罗斯看球,闲时不忘发上一条关于新飞电器的新评论。这篇短评快人快语,让人笑中带泪,不妨抄录在此,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结尾:

别自怜了,新飞完蛋是必然的。

在莫斯科操新飞的心是傻逼干的事,我就是一个。

中国家电业做得不好吗?在世界行业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各行业超过家电的不多。我们收购了美国通用、东芝,等等,办了多少企业。

中国家电龙头企业日子不好过吗?看看格力、海尔、美的,日子好过得很,都是上千亿货币储蓄、高分红,都是技术创新高手,现在全在向人工智能转型。

中国白色家电毛利率不高吗?在中国,黑色家电毛利率低,白色家电毛利率高,有30%多,怎么就不能做了?

进入中国的外国家电企业,包括合资的,日子好过吗?目前完蛋的不只丰隆一家,东芝、利勃海尔、惠尔普还找得着吗?丰隆死的还算晚的。

现在白色家电业只在广东、山东青岛存活得好,其它地区的都不怎么样,而且形成了寡头,这才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

至于说新飞,其品牌、产能等还剩多少价值?假定一个外来企业买新飞,人家要考虑几个问题才会决策:如果租便宜,我为何要去买呢?如果我没有扩充市场的需要,要这些产能有何用?是重置好,还是并购好?在地方招商政策导向下,企业重置成本并不高啊,除非其产能严重不足且急于占领市场。

我觉得新飞之死是必然的。如果她要活好,你得说明这个地方的环境怎么的也要比广东、青岛好;你得说明新飞电器到底有哪些方面是比格力、美的、海信、海尔强的。

所以不可孤芳自芳了。就像我到了莫斯科,都说美女多,女人都能活过70多岁,男人经过战争,比例少、且酗酒,一年死几万,普京为此也恼火。男女比严重失调,一个男人找几个女人是自然的事,而且女人情愿养。这就像我们的新飞,老还想碰上个好男人,还想当俄罗斯美女,实际上门都没有。

新飞之生死,切勿再捆绑民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