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喜歡上班的人,是如何度過在豌豆莢的兩年的?

一個不喜歡上班的人,是如何度過在豌豆莢的兩年的?

一個不喜歡上班的人,是如何度過在豌豆莢的兩年的?

說實話,我參加工作以來的每一天,都不是特別開心。嚴重的時候,每天早上睜開眼,需要做很長時間的心理建設才能掙扎著起床。我每一天都在告訴自己,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我不能以這樣的方式度過一生。

相信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吧。十分不想上班(注意是不想上班,而非不想工作),但為了生存別無選擇,除了掙錢,工作毫無意義。這真是一種非常糟糕非常浪費時間的狀態。回想起我正兒八經上班的這三年,好像只有最後一年我比較享受。而這一年,我在豌豆莢。

正好這幾天,因為賣給了阿里巴巴的緣故,豌豆莢成為了行業熱點。搜索前東家的名字,立刻出現以下幾個標題:

《豌豆莢緣何終被“賣身”?應用市場走向消亡》

《豌豆莢錯過最佳變賣期 曾經的創業明星宣告落幕》

《從獨角獸到獨角屍 這7家公司是如何從神壇上隕落的》

……

這些文章無一不在扼腕嘆息,一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口氣,我覺得特別好笑。且不說王俊煜(豌豆莢 CEO)比你們更早預料到應用市場的發展態勢,一家公司從零開始,做到估值近十億美元,最後以傳說中兩億美元的價格賣掉,是有多失敗?難道從 0 做到 10 億不厲害嗎?寫這些新聞稿的人,價值觀實在是太單一了。

我不敢說豌豆莢很偉大,但它讓我感到慶幸。慶幸自己剛步入職場,就能在一家這樣的公司,有著那樣的工作經歷。從豌豆莢辭職就像和戀人分手,分手總有原因,要麼是彼此不再適合,要麼是大家對未來的想法不同。但當我向別人提起豌豆莢時,我不覺得丟人,也不覺得後悔。這是一段令我珍惜的過去,也影響了我的人生。

如果我沒在這樣一家公司工作過,那才是這輩子值得後悔的事。

一個不喜歡上班的人,是如何度過在豌豆莢的兩年的?

在我離開上一家單位時,我的前輩雅芝姐推薦我去豌豆莢面試。那時候我不瞭解豌豆莢,因為我沒用過 Android 系統,只聽說他們週六要上班,有點猶豫。雅芝姐勸我:「我認識的所有厲害的人,都在這家公司,你應該和他們在一起工作。」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

那時候,豌豆莢的官網寫著這樣一句話:「我們希望證明一群單純地喜歡自己做的事情的年輕人, 是可以亮亮堂堂地把事情做好、做大的。 對,即使是在中國。」我被擊中了。

去了以後發現,豌豆莢是一家從內而外都很酷的公司。

作為一個科技感為零的人,我每天都在接觸新事物。Google 在線文檔、Google 日曆、Google 雲端硬盤、任務協作工具 Asana,看數據用的 Google Analytics,甚至是員工自己開發的訂外賣系統,無一不讓我感慨科技解放生產力……這些工具實在是太好用以至於我後來又回到「把文檔放在桌面上傳來傳去」的狀態非常不適應。

一個不喜歡上班的人,是如何度過在豌豆莢的兩年的?

訂餐系統:喂豌豆。系統名字可以自定義,某位同事心血來潮測試了一下最多能取多長。

在豌豆莢內部流傳著一份《文案指南》,新入職同事必讀。裡面詳細規定了一些書寫上值得注意的事項。比如跟廠商溝通時,用「Android」顯得比「安卓」專業,英文單詞和中文字之間要打空格等等……剛開始我覺得這些規定未免也太細枝末節了,結果習慣後再看到中英文之間沒有空格的句子,會感覺渾身難受。

另一件能直接體現公司文化差異的事,是年會。

別的互聯網公司年會是這樣的畫風:

一個不喜歡上班的人,是如何度過在豌豆莢的兩年的?

小米公司年會, CEO 雷軍和蒼井空熱情擁抱

一個不喜歡上班的人,是如何度過在豌豆莢的兩年的?

阿里巴巴年會,馬雲扮演 Ladygaga

而豌豆莢的年會從來不惡俗:

一個不喜歡上班的人,是如何度過在豌豆莢的兩年的?

2014 年年會,一個會講段子的同事在臺上「黑」了所有創始人

一個不喜歡上班的人,是如何度過在豌豆莢的兩年的?

2012 年年會,正在世貿天階合影的豌豆們突然發現上空正在播自己的視頻

浮在表面上的酷和洋氣,往往經不起推敲,它應該體現在每一個細節。小到生產工具的選擇,大到年會怎麼搞,豌豆莢都沒有讓員工感覺尷尬。

這家公司在盡力維持體面。一個 App 做得不好給再多錢也不會讓它上豌豆莢設計獎,首頁上的廣告都要加上「推廣」兩個字。在這裡工作也能保有尊嚴。除了外界盛傳的福利和待遇,做市場的不鼓勵刷臉求名人轉發微博,做商務的不要求陪客戶應酬喝酒,公司最看重的是員工的專業性、責任感和價值觀。

一個不喜歡上班的人,是如何度過在豌豆莢的兩年的?

在工作上我算是後進生。尤其是工作的頭兩年,我真的不是很好管。事後我反省了一下,發現導致我叛逆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過於肯定自己在執行層面的判斷力和直覺,而不知道,領導之所以能成為領導,是因為他們需要為策略和方向負責。策略在前,執行在後。

舉個例子,在為 App 挑毛病的時候,我會挑出如下毛病:「這個返回按鈕的位置不對,容易誤操作。」或者,「開機畫面的信息對用戶而言價值很低,應該改成啥啥啥。」而更厲害的人,會指出什麼問題呢?「這個 App 設計的初衷是要幫用戶解決什麼問題,它實際上實現這個目的了嗎?」或者,「如何改進首頁的展示邏輯才能提高點擊率?」

再比如,我在剛工作的時候,時常能寫出一些轉發過百過千的微博文案,並因此沾沾自喜。但其實,更深入的思考應該是「這個品牌是否真的有運營官方微博的需要?運營微博能幫助品牌達到什麼目的?」

如果思維永遠停留在對自己執行層面判斷力的滿足,是很難向策略層面邁進的。包括現在我還能從很多剛工作的小朋友身上發現當年我的這個毛病。在豌豆莢工作的第二年,我才真正意識到這個問題並進行了改變。

剛去豌豆莢時,我一直在做一些零零散散的活。直到有一天,我加入了一個活動項目組,目睹了項目負責人如何制定目標,如何通過對產品和用戶洞察制定出策略、核心 idea 、執行細化表等等整個過程。原來這才是一個項目的完整體系啊,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因為我負責的部分做得還不錯,在那之後我獲得了一個當項目負責人的機會。真的要自己從 0 開始寫項目計劃書才知道,之前自己沾沾自喜的想法是多麼無知。目標如何制定才能跟公司的大方向保持一致呢?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這裡面對公司的益處和用戶的益處分別是什麼?怎麼做才能實現目標?如何包裝才能被用戶理解並接受?計劃書的每個部分都是環環相扣的,邏輯必須嚴密自洽,能承受任何人挑毛病。

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在工作上火力全開了。

我負責的項目是一個新項目,叫應用發佈會,概括起來就是和滿足設計獎要求的應用進行首發推廣合作。好應用的首發可遇而不可求,我們每次做活動都跟打仗一樣,早起熬夜是家常便飯,經常是舊的坑還沒有填完,新的坑又出現了。我記得最誇張的一次,我和同事們在一週之內上線了 3 個活動,工作量和壓力都逼近了我所能承受的極限。

奇怪的是,那段時間我精力透支得最厲害,但感覺上卻是最不累、最有成就感的一段經歷。在最後一期的活動頁面裡,我寫過這樣一段話:

有人希望這個世界越來越好,並覺得自己有責任這樣做;

有人覺得世界怎樣無所謂,只要能掙到錢就行。

豌豆莢希望成為前者。

我們希望好應用被更多人使用,

好公司都能賺到錢。

寫下這段話的瞬間,回憶起整個團隊的辛苦,我自己都忍不住想哭。

豌豆莢是一個不吝惜給年輕員工創造機會的公司。哪怕是剛畢業進入市場部的大學生,也能獨立負責某個項目。我的同事 Duan Wan 也說,她做實習生的時候,負責了豌豆莢所有廣告業務,事實證明最後大家都做得很好。這在其他公司是難以置信的。而我認為,對於剛剛參加工作的人來說,選擇能給年輕人提供機會和成長空間的公司,尤為重要。在豌豆莢積累的工作經驗,使我在職場上有了底氣,知道自己現在去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會太差。

在我面試的時候,崔阿姨(豌豆莢的聯合創始人)對我說:「我不知道每個人能在豌豆莢待多久,但我希望每個人離開豌豆莢的時候,是帶著令自己滿意的作品走的。」

謝謝豌豆莢。

一個不喜歡上班的人,是如何度過在豌豆莢的兩年的?

一個不喜歡上班的人,是如何度過在豌豆莢的兩年的?

2016 年 3 月,我離開了豌豆莢。

這家公司能聚集如此多厲害的人,同時能把沒那麼厲害的人變成厲害的人,試問有幾家公司能做到呢?

豌豆莢或許沒有做到世俗意義的成功,但在這個急速而浮躁的年代,我希望有理想的人和企業都能掙到錢。也許,在二十年後我回憶起今天,並不是我掙了多少錢,而是在為自己心中理想的世界努力時,忘我而拼命的日子。

我到現在仍然不愛上班,但我會選擇去做自己認可的工作,能創造滿足感和成就感的工作。如果你能因為工作而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那上班就沒那麼面目可憎了。

一個不喜歡上班的人,是如何度過在豌豆莢的兩年的?

一個不喜歡上班的人,是如何度過在豌豆莢的兩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