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喜欢上班的人,是如何度过在豌豆荚的两年的?

一个不喜欢上班的人,是如何度过在豌豆荚的两年的?

一个不喜欢上班的人,是如何度过在豌豆荚的两年的?

说实话,我参加工作以来的每一天,都不是特别开心。严重的时候,每天早上睁开眼,需要做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才能挣扎着起床。我每一天都在告诉自己,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我不能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一生。

相信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吧。十分不想上班(注意是不想上班,而非不想工作),但为了生存别无选择,除了挣钱,工作毫无意义。这真是一种非常糟糕非常浪费时间的状态。回想起我正儿八经上班的这三年,好像只有最后一年我比较享受。而这一年,我在豌豆荚。

正好这几天,因为卖给了阿里巴巴的缘故,豌豆荚成为了行业热点。搜索前东家的名字,立刻出现以下几个标题:

《豌豆荚缘何终被“卖身”?应用市场走向消亡》

《豌豆荚错过最佳变卖期 曾经的创业明星宣告落幕》

《从独角兽到独角尸 这7家公司是如何从神坛上陨落的》

……

这些文章无一不在扼腕叹息,一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口气,我觉得特别好笑。且不说王俊煜(豌豆荚 CEO)比你们更早预料到应用市场的发展态势,一家公司从零开始,做到估值近十亿美元,最后以传说中两亿美元的价格卖掉,是有多失败?难道从 0 做到 10 亿不厉害吗?写这些新闻稿的人,价值观实在是太单一了。

我不敢说豌豆荚很伟大,但它让我感到庆幸。庆幸自己刚步入职场,就能在一家这样的公司,有着那样的工作经历。从豌豆荚辞职就像和恋人分手,分手总有原因,要么是彼此不再适合,要么是大家对未来的想法不同。但当我向别人提起豌豆荚时,我不觉得丢人,也不觉得后悔。这是一段令我珍惜的过去,也影响了我的人生。

如果我没在这样一家公司工作过,那才是这辈子值得后悔的事。

一个不喜欢上班的人,是如何度过在豌豆荚的两年的?

在我离开上一家单位时,我的前辈雅芝姐推荐我去豌豆荚面试。那时候我不了解豌豆荚,因为我没用过 Android 系统,只听说他们周六要上班,有点犹豫。雅芝姐劝我:「我认识的所有厉害的人,都在这家公司,你应该和他们在一起工作。」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

那时候,豌豆荚的官网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证明一群单纯地喜欢自己做的事情的年轻人, 是可以亮亮堂堂地把事情做好、做大的。 对,即使是在中国。」我被击中了。

去了以后发现,豌豆荚是一家从内而外都很酷的公司。

作为一个科技感为零的人,我每天都在接触新事物。Google 在线文档、Google 日历、Google 云端硬盘、任务协作工具 Asana,看数据用的 Google Analytics,甚至是员工自己开发的订外卖系统,无一不让我感慨科技解放生产力……这些工具实在是太好用以至于我后来又回到「把文档放在桌面上传来传去」的状态非常不适应。

一个不喜欢上班的人,是如何度过在豌豆荚的两年的?

订餐系统:喂豌豆。系统名字可以自定义,某位同事心血来潮测试了一下最多能取多长。

在豌豆荚内部流传着一份《文案指南》,新入职同事必读。里面详细规定了一些书写上值得注意的事项。比如跟厂商沟通时,用「Android」显得比「安卓」专业,英文单词和中文字之间要打空格等等……刚开始我觉得这些规定未免也太细枝末节了,结果习惯后再看到中英文之间没有空格的句子,会感觉浑身难受。

另一件能直接体现公司文化差异的事,是年会。

别的互联网公司年会是这样的画风:

一个不喜欢上班的人,是如何度过在豌豆荚的两年的?

小米公司年会, CEO 雷军和苍井空热情拥抱

一个不喜欢上班的人,是如何度过在豌豆荚的两年的?

阿里巴巴年会,马云扮演 Ladygaga

而豌豆荚的年会从来不恶俗:

一个不喜欢上班的人,是如何度过在豌豆荚的两年的?

2014 年年会,一个会讲段子的同事在台上「黑」了所有创始人

一个不喜欢上班的人,是如何度过在豌豆荚的两年的?

2012 年年会,正在世贸天阶合影的豌豆们突然发现上空正在播自己的视频

浮在表面上的酷和洋气,往往经不起推敲,它应该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小到生产工具的选择,大到年会怎么搞,豌豆荚都没有让员工感觉尴尬。

这家公司在尽力维持体面。一个 App 做得不好给再多钱也不会让它上豌豆荚设计奖,首页上的广告都要加上「推广」两个字。在这里工作也能保有尊严。除了外界盛传的福利和待遇,做市场的不鼓励刷脸求名人转发微博,做商务的不要求陪客户应酬喝酒,公司最看重的是员工的专业性、责任感和价值观。

一个不喜欢上班的人,是如何度过在豌豆荚的两年的?

在工作上我算是后进生。尤其是工作的头两年,我真的不是很好管。事后我反省了一下,发现导致我叛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过于肯定自己在执行层面的判断力和直觉,而不知道,领导之所以能成为领导,是因为他们需要为策略和方向负责。策略在前,执行在后。

举个例子,在为 App 挑毛病的时候,我会挑出如下毛病:「这个返回按钮的位置不对,容易误操作。」或者,「开机画面的信息对用户而言价值很低,应该改成啥啥啥。」而更厉害的人,会指出什么问题呢?「这个 App 设计的初衷是要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它实际上实现这个目的了吗?」或者,「如何改进首页的展示逻辑才能提高点击率?」

再比如,我在刚工作的时候,时常能写出一些转发过百过千的微博文案,并因此沾沾自喜。但其实,更深入的思考应该是「这个品牌是否真的有运营官方微博的需要?运营微博能帮助品牌达到什么目的?」

如果思维永远停留在对自己执行层面判断力的满足,是很难向策略层面迈进的。包括现在我还能从很多刚工作的小朋友身上发现当年我的这个毛病。在豌豆荚工作的第二年,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进行了改变。

刚去豌豆荚时,我一直在做一些零零散散的活。直到有一天,我加入了一个活动项目组,目睹了项目负责人如何制定目标,如何通过对产品和用户洞察制定出策略、核心 idea 、执行细化表等等整个过程。原来这才是一个项目的完整体系啊,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因为我负责的部分做得还不错,在那之后我获得了一个当项目负责人的机会。真的要自己从 0 开始写项目计划书才知道,之前自己沾沾自喜的想法是多么无知。目标如何制定才能跟公司的大方向保持一致呢?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里面对公司的益处和用户的益处分别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实现目标?如何包装才能被用户理解并接受?计划书的每个部分都是环环相扣的,逻辑必须严密自洽,能承受任何人挑毛病。

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在工作上火力全开了。

我负责的项目是一个新项目,叫应用发布会,概括起来就是和满足设计奖要求的应用进行首发推广合作。好应用的首发可遇而不可求,我们每次做活动都跟打仗一样,早起熬夜是家常便饭,经常是旧的坑还没有填完,新的坑又出现了。我记得最夸张的一次,我和同事们在一周之内上线了 3 个活动,工作量和压力都逼近了我所能承受的极限。

奇怪的是,那段时间我精力透支得最厉害,但感觉上却是最不累、最有成就感的一段经历。在最后一期的活动页面里,我写过这样一段话:

有人希望这个世界越来越好,并觉得自己有责任这样做;

有人觉得世界怎样无所谓,只要能挣到钱就行。

豌豆荚希望成为前者。

我们希望好应用被更多人使用,

好公司都能赚到钱。

写下这段话的瞬间,回忆起整个团队的辛苦,我自己都忍不住想哭。

豌豆荚是一个不吝惜给年轻员工创造机会的公司。哪怕是刚毕业进入市场部的大学生,也能独立负责某个项目。我的同事 Duan Wan 也说,她做实习生的时候,负责了豌豆荚所有广告业务,事实证明最后大家都做得很好。这在其他公司是难以置信的。而我认为,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选择能给年轻人提供机会和成长空间的公司,尤为重要。在豌豆荚积累的工作经验,使我在职场上有了底气,知道自己现在去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太差。

在我面试的时候,崔阿姨(豌豆荚的联合创始人)对我说:「我不知道每个人能在豌豆荚待多久,但我希望每个人离开豌豆荚的时候,是带着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走的。」

谢谢豌豆荚。

一个不喜欢上班的人,是如何度过在豌豆荚的两年的?

一个不喜欢上班的人,是如何度过在豌豆荚的两年的?

2016 年 3 月,我离开了豌豆荚。

这家公司能聚集如此多厉害的人,同时能把没那么厉害的人变成厉害的人,试问有几家公司能做到呢?

豌豆荚或许没有做到世俗意义的成功,但在这个急速而浮躁的年代,我希望有理想的人和企业都能挣到钱。也许,在二十年后我回忆起今天,并不是我挣了多少钱,而是在为自己心中理想的世界努力时,忘我而拼命的日子。

我到现在仍然不爱上班,但我会选择去做自己认可的工作,能创造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工作。如果你能因为工作而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那上班就没那么面目可憎了。

一个不喜欢上班的人,是如何度过在豌豆荚的两年的?

一个不喜欢上班的人,是如何度过在豌豆荚的两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