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31省“一把手”將有新頭銜!16省率先執行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今後,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黨委或政府“一把手”將有一個新頭銜:“總河長”。10月11日,習近平主持召開深改組第28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並指出“河長制”的目的是貫徹新發展理念。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佈《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在部分省區市近十年實踐基礎上,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負責制的“河長制”將在全國推行。

全國31省“一把手”將有新頭銜!16省率先執行

什麼是“河長制”

河長制,是指由各級黨政負責人擔任“河長”,依法依規落實地方主體責任,協調整合各方力量,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汙染治理。河長制由江蘇省無錫市首創,是改善水質,保持河清的創新舉措。近年來,一些地區積極探索適合轄區規劃的河長制,有效促進了水資源保護和無汙染治理等工作。

河長制,要求各級黨政“一把手”都可擔當“河長”一職,全面落實各級主管部門主體責任,一旦發現河水汙染問題就對“河長”進行追責。河流水質達標責任落實到具體人,在中國“水汙染”嚴俊的背景下,是一個催生青山綠水的“良策”,讓原本無人願意管、肆意汙染的河流在短期內實現河清水潔,魚兒嬉戲的良好生態環境。

全國31省“一把手”將有新頭銜!16省率先執行

“河長制”將納入中央環保督察

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周學文介紹,這次《意見》明確指出誰考核誰、考核什麼、考核結果怎麼用等問題。總的來說,“河長制”的考核結果將作為地方黨政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一個重要依據。如果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也就是追究河長的責任。

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環保部目前正在推進中央環保督察。環保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說,“河長制”建立和落實情況將被納入中央環保督察。要結合水十條實施情況的考核工作,強化信息公開、行政約談和區域限批,切實推動各地切實落實環境保護的責任。

“河長制”8大亮點引人注目

我國未來兩年內將全面建立的“河長制”,8大亮點值得記住。

亮點一:黨政一把手管河湖

全面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體系,各級河長由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護監督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強化考核問責,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多頭管水的“部門負責”,將向“首長負責、部門共治”邁進。

亮點二:堅持問題導向、因河施策

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地區不同河湖實際,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實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決好河湖管理保護的突出問題。“北方有河皆幹,南方有水皆汙”的說法,雖然失之誇張,但南北方不同的水環境問題,確實要對症下藥。

亮點三:社會參與、共同保護

拓展公眾參與渠道,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和保護河湖的良好氛圍。《意見》還要求建立河湖管理保護信息發佈平臺,通過主要媒體向社會公告河長名單,在河湖岸邊顯著位置豎立河長公示牌,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民間河長”“企業河長”“百姓河長”將大有作為。

亮點四:部門聯防、區域共治

各級河長牽頭組織對侵佔河道、圍墾湖泊、超標排汙、非法採砂、破壞航道、電毒炸魚等突出問題進行清理整治,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對跨行政區域的河湖,要明晰管理責任,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實行聯防聯控。江頭江尾“同飲一江水”將不再是夢想。

亮點五:岸線有界,不得圍湖

嚴禁以各種名義侵佔河道、圍墾湖泊、非法採砂,對岸線亂佔濫用、多佔少用、佔而不用等突出問題開展清理整治,恢復河湖水域岸線生態功能。近年來不時見諸報端的“圈湖蓋房”、侵佔河岸、湖光私用等行為可以休矣。

亮點六:綜合防治,管住排汙口

排查入河湖汙染源,加強綜合防治,嚴格治理工礦企業汙染、城鎮生活汙染、畜禽養殖汙染、水產養殖汙染、農業面源汙染、船舶港口汙染,改善水環境質量。同時,因地制宜建設親水生態岸線,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實現河湖環境整潔優美、水清岸綠。

亮點七:抓住重點生態保護區

推進河湖生態修復保護,強化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加大江河源頭區、水源涵養區、生態敏感區保護力度,對三江源區、南水北調水源區等重要生態保護區實行更嚴格保護。

同時,積極推進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不讓保護河湖生態者“吃虧”。

亮點八:定好時間表,兩年之內全面建立河長制

《意見》提出,到2018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目前,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海南8省市已全境推行“河長制”,16個省區市部分實行“河長制”。兩年時間,彈指而已,各地須只爭朝夕。

新聞多一點

”河長制”:江蘇首創推向全國

“我就是一名自封的河長!”這是電影《河長》一句臺詞。

以2007年太湖水危機為題材的這部電影,被稱為“中國首部水危機主題電影”。演員呂良偉、周顯欣、牛犇主演的這部故事片,使“河長制”為更多人所知。

2007年5月,太湖藍藻大面積爆發,水源惡化,市民搶購純淨水。河道久無清淤、企業違法排汙、農業面源汙染嚴重……水汙染,望聞問切,赤橙黃綠,臭不可聞,是症狀,“病因”千頭萬緒,歸根到底是權責不清晰、考核不具體、獎懲不精確。

這年8月,無錫市印發《無錫市河(湖、庫、蕩、氿)斷面水質控制目標及考核辦法(試行)》,將河流斷面水質檢測結果納入各市縣區黨政主要負責人政績考核內容,各市縣區不按期報告或拒報、謊報水質檢測結果的,按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2008年6月,江蘇在太湖流域推廣“河長制”:每條河由省市兩級領導共同擔任“河長”。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是河流管護第一責任人。效果立竿見影。太湖主要入湖河流之一的太滆南運河長期受汙染問題困擾。江蘇省和宜興市兩級“河長”實地督查汙染源、排汙口,河流水質,沿河生態得到較大恢復。2011年至2016年,79個“河長制”管理斷面水質綜合判定達標率基本維持在70%以上。

此後,北到松花江流域,南至滇池,“河長制”走向全國。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海南8省市全境推行“河長制”,16個省區市部分實行“河長制”。

綜合新華社、中國新聞網、央廣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