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翁董威

古人过端午节其实是非常注重的,而且热闹隆重,文化氛围很浓厚。



在古代,人们一般都很喜欢和盼望过年过节,因为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比较好的东西,不像我们现在,天天有肉有菜,每天都是像过节一样。由于当时的交通不方便,人们也大多不会出远门,即使是出去经商做生意的,也都是会赶在过节前回来,所以一到节日,人就多了起来,过节的气氛就很热闹,并且各种习俗就慢慢的定下来了。

在古时,人们就有包粽子的习惯了。据记载,屈原跳江后,两岸的老百姓马上引舟竞渡去打捞,还怕河里的鱼虾吃掉遗体,纷纷往水里扔粽子,这个习俗还延续到今天。


在古代,端午节划龙舟是必不可少的,到如今也是这样,比赛队伍由各村或者镇为代表,相约在河边,因为古时候的娱乐活动少,观看龙舟的人们自然是非常的多,热闹的两岸就像一条临时街道市场一样,有卖包子的,有卖糖葫芦的等等,那个才叫过节的样子。

此外,古时候人们过节还有很多的习俗呢,比如端午赠扇,端午时节正是炎热的气候,亲友之间互相赠送扇子,代表关怀和祝福之意。

还有端午斗草,这个是一种娱乐活动,并且文化的味道很浓。就是比赛谁采的花草多而且好看,谁就能胜出。还有更文雅一点的,就是比赛诗文,一帮文人聚在一起,大家你一句诗我一句词,答不上就算输了,这种活动还需要一定的文化内涵才能参加呢。


我们都在怀念以前,是因为以前我们真的爱过节,过节又好吃的,有聚在一起的亲友,有简单的娱乐活动,而现在,我们更多的是疲于奔命,有酒有肉却难有笑脸。但愿我们都能放慢一点脚步,好好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南方小院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屈原而设定的节日。屈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救百姓与水火所以跳汨罗江自尽。

其中的活动有:

1,吃粽子。吃粽子,把粽子投入河里为的是不让鱼虾吃屈原的身体。

2,佩香囊,端午节给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

3,赛龙舟。赛龙舟是相传,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赛龙舟是为了驱散水中的鱼虾,不要吃屈原的身体。

悬钟馗像

4,挂艾草。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5,栓五色丝线。在端午节这天,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可长寿的意思。

6,饮雄黄酒: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在端午节这天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校外老师

端午是一个骚客雅集的诗人节

端午是一个骚客雅集的诗人节

屈原《离骚》传世,创制骚体,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辈风雅诗人亦称骚人,骚客。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冤骨销寒渚,忠魂换旧乡”,“楚国因谗逐屈原,终身无复入君门”,“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都在端午节以写诗填词的形式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41郭沫若、老舍等发表《诗人节缘起》宣言: “我们决定发起诗人节,是要效法屈原,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是要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

而今,每逢端午,各地的诗人都要举行雅集诗会,联句赋诗,朗诵词章,把这一天当成诗歌的聚会、诗人的节日,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在端午这一天,完成了一场穿越历史时空的雅集幸会。端午节里,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诗意的味道。

(图片来自网络)


风月无边天为谁春

一、先秦

这时候还没有所谓「端午节」,但也有针对这个日子的一些普遍行为了。「浴兰」即是其中之一。

《夏小正》:「五月……蓄兰,为沐浴也。」

「浴兰」应该是端午节俗中来历最早的了,《九歌·云中君》即云「浴兰汤兮沐芳华」。「浴兰」这个行为也一直流传了下去。端午节又称「浴兰节」,即由此出。


为什么五月要浴兰呢?因为五月是恶月。那为什么五月是恶月呢?

《礼记·月令》:「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

所谓阴阳争、死生分,显然是汉代混合阴阳家言之说。《夏小正》中的说法更靠谱点:

《夏小正》:「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

要采药,除毒气。显然,五月之所以是恶月,是因为五月有「毒气」,使人生病。《四民月令》亦说及采药治病之语。「蓄采众药」云云,是后世采艾习俗之源。

《四民月令》:「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恶疽疮,取东行蝼蛄,治妇难产。」

实际上,以今天眼光观之,五月之所以是所谓恶月,是因为五月是气候转换之期,气候开始变得湿热,各种虫蠹也都开始滋生,而人多病瘟。所谓「君子斋戒,处必掩身」「除毒气」「浴兰汤」云云,皆是就防病而言的。所以「端午」最初之源,实际上是个卫生节。到了五月,气候湿热,蚊虫滋生,人易生病。所以该洗澡洗澡,该制药制药,小心处身,如此而已。


《后汉书·礼仪志》云:

「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所以五月除恶气之行为,殷周皆有,可谓很古老了。而观其所谓「慎其闭塞」「言气相更」「止恶气」云云,亦不过如今日说「保持通风」而已。保持通风,以减少得病几率,还是就防病而言的。


二、汉魏

1、食粽

显然,古人是不可能对节气自然对人的影响有很科学的认知。所以就以为五月是「恶月」,用阴阳鬼神之说来解释这种「恶月」。前所引《礼记·月令》之「阴阳争,死生分」即是。


既然以阴阳来解释五月之恶,那么自然就有相应的与阴阳有关的节俗。那就是吃粽子。吃粽子怎么还跟阴阳有关了呢。

《风土记》:「又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黏米一名粳,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包裹末分之象也。」

角黍即粽子,粽子「菰叶裹黏米」,取阴阳未分之象。五月不是「阴阳争,死生分」么,吃象征着「阴阳未分」粽子,也就是要人也阴阳调和。吃粽子的习俗,也流传至今。

2、系五彩丝带

除了从阴阳角度解释五月之恶,人们还会觉得五月之恶与鬼神等神秘力量有关。总之就是五月不祥。应劭《风俗通》就云:「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论衡》中亦有此说。五月既然与邪气鬼神有关,那就得辟邪。

《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

带这个五彩丝带辟邪。

3、采艾

采艾之俗,承《夏小正》之「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而来。艾也是众药之一嘛。

《荆楚岁时记》:「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以禳毒气」,这倒是和端午最初之意相合。

4、竞渡

竞渡成为端午的节俗,和端午与屈原联系在一起有关。本来端午和屈原是没什么关系的,竞渡则既和屈原无关,亦和端午无关。


龙舟竞渡,或曰与娱水神消灾有关,或曰与龙图腾崇拜有关,但总是和屈原无关的。而屈原与端午节本无关系,端午节之源,比屈原早多了。并且,后人以端午节与名人纪念联系在一起,除了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外,还有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纪念伍子胥等。


当然,对这几个人物的纪念,都是和龙舟有关的。比如曹娥,说是其父迎波神溺死,曹娥沿江号哭,七日后投江而死。


伍子胥,临死时跟他儿子说:「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屈原就不用说了。都和水有关,所以对他们的纪念也都和龙舟联系上了。而实际上,龙舟纪念伍子胥之俗,要比纪念屈原之俗要早。但最终人们选择了龙舟纪念屈原与端午节结合在一起。所以端午节也就有了一个纪念屈原的意义以及龙舟竞渡的习俗。


端午习俗,至此基本已定,后世不过沿袭而已。


三、隋唐

隋唐时端午节已经变成一个很欢乐的节日了。皇帝要大宴群臣,赏赐扇子、衣带、粽子之类。


民间吃粽子、赛龙舟之类的不提。唐代承汉代之俗系五彩丝缕。还有五时图。

《酉阳杂组》:「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即前《风俗通》中所谓「续命缕」「五彩丝」。宛结成各种形状,或带在身上,或挂在某处。五时候图即后世所谓「五毒图」,蛇、蝎子、蟾蜍之类的。避毒虫以求安康。



四、宋元

宋代端午之俗,与前代无异。元代则受汉人影响,亦过端午,宫廷有击球射柳等活动。民间则习俗如旧,吃粽子,采艾,赛龙舟之类的。不过赛龙舟因为淹死了人,被下令禁止了。


五、明清

明清端午,也大抵承前代之俗。但是明清的端午有了个前代所没有的习俗,就是有了专门为女儿去病消灾的习俗。


端午本意就是去病消灾,历代端午皆有此意。但专门为女儿去病消灾,确是在明清才有的。人们要好好打扮女儿,给女儿带上石榴花以及各种辟邪祛灾的吉祥物。并且这一天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过节。娘家要备好糕点酒菜,迎女儿归宁。所以这也被称为「女儿节」。而新嫁女端午前要回娘家,曰「躲端午」。


当然了,古代「女儿节」的节日好像并不固定。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都曾被称为「女儿节」。


其他的端午习俗,大抵与前代一样了。饮雄黄、菖蒲酒,吃粽子,佩艾叶,带五毒符之类的。当然,在此基础上,也有些新风俗。


京城的人会在午时前入天坛,午后方出,曰「避毒」。用彩纸剪成葫芦,贴在门上,以泄毒气。还会用雄黄酒在小孩脑门上画个「王」字。还有端午这天不打水,提前备好谁,说是避井毒。

然后五月不剃头,说是对舅舅不利。五月不糊窗,用艾叶贴窗,名曰「解厄」。

《帝京岁时纪胜》:「京俗五月不迁居,不糊窗槅,名之曰恶五月。以艾叶贴窗牖,谓之解厄。五月多不剃头,恐妨舅氏。」
《燕京岁时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卢,倒粘于门阑之上,以泄毒气。至初五午后,则取而弃之。」

前所云以雄黄酒在小孩脑门上画个「王」字,以示威猛。南方则以钱编成老虎头,挂在小孩胸前,还有直接用老虎肚兜的。与在小孩脑门画「王」字是同一个意思。


另外端午既然有辟邪之意,则各种神仙天师之类的,自然也成了端午这天应该请来保驾护航。所以端午这天,像钟馗、张天师的像,道观里求的符之类的,也都会贴在门上或厅上。


端午之发端,不过是为了减少得病几率。主要在避毒虫、避病毒。后世插艾、喝雄黄酒、菖蒲酒,带五毒符、吃五毒饼、以及由此衍生的种种活动,皆承避病毒、避毒虫之旨。


汉人以阴阳灾异,鬼神等理解恶月。端午则主要为辟邪。后世吃粽子,带五彩长命缕,帖各种天师、符咒,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避灾,辟邪活动,皆承此辟邪之旨。


龙舟竞渡,则是与屈原混合而生出的活动。


历代端午节之习俗活动,大抵不过此三个方向而已。


孙虚白

《端午节的传说·四首》

(一)爱国之心

端午之所故事强,

追朔战国屈原殇。

变法改革颁法令,

遭谗见疏被流放。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抱石自投汨罗江,

忠君爱国捐躯彰。

(二)祭贤之举

五月五日划龙舟,

盛行江南吴越楚。

蒸煮米糕江边送,

龙舟竞渡撒米粽。

众人划舟驱江鱼,

古今深悲千年楚。

端午节分自谁言,

祭奠屈原贤人祖。

(三)敬天之道

天人合一中华道,

敬天抗灾行老少。

采摘兰草沐身浴,

悬挂艾叶驱蚊痨。

常饮黄酒防青蛇,

佩戴香包避邪道。

感知采撷于天地,

正合敬天顺黃道。

(四)楚词之祖

屈原官场遭排挤,

却有文才载历史。

比肩“诗经”风雅颂,

创立“楚词”歌载体。

“风骚”二体传后世,

从此诗歌有泉址。

浪漫文才满诗坛,

楚词之祖立后世。











林盛堂

端午节 亦称端五,五月初一为端一等,初五为端五。也称重午节、浴兰令节,古有“蓄兰为沐浴”,及于午时取井水沐浴以避疫气;

北宋首都开封则以桃柳心之类烧汤沐浴。节日食品有粽子、枣糕、菖华(菖蒲)酒,以及香糖果子、糖蜜韵果、水团等。

粽子有角粽、锥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除黏米外,有的加枣或糖,以及松栗、胡桃(核桃)、姜桂、麝香之类。

以艾人钉在门上,买张天师像,用泥和草做张天师,以艾为头、蒜为拳,置于门户上。或买用采帛制成的小符戴发髻上,称为“钗头符”等,皆用以辟邪,楚地还有龙舟竞渡。

苏轼有《浣溪沙·端午》一词,就是描写那个时候少女如何过端午节的: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中写到: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闲看秋风999

古人是非常注重仪式感的,从过往记载来看,古人们的端午节可比我们现在要丰富多了。

1、端午时节也是采药季节,古人认为五日午时阳气最盛,以药草治病最具效验。

2、斗百草是古人普遍的端午节目。

3、置艾草汁泡过的黄米角黍,用弓箭射之,射中的即可食用。

4、包粽子。裹角黍就是包粽子意思。

5、扎五彩丝带,立意扎在手臂上可以祛除百病,辟邪求服。

6、将艾叶挂于门帘之上,这个习惯流传至今。

7、看龙舟、赛龙舟。

8、养八哥,要在它换羽毛后,剪了舌尖好学话。

9、赐枭羹指的是猫头鹰,猫头鹰名声不好,就在端午节捕杀做成羹汤给皇上。意为去除不仁不义之人。

是不是古人的娱乐方式比我们现在还多。端午时节如果能抽空回家团聚的话,就一起在家里团聚团聚。每逢佳节自己孤身在外滋味也不好受。还有,不能回家一定要记得打个电话,视个频,6月17号父亲节,6月18号端午节。给自己心里做个准备吧。


每日生活故事体育资讯笑话分享。多谢关注,多多互动。


每日故事资讯分享

古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也许你想不到,古代人也是在端午节放假的,也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吃鸡蛋,在门窗上面悬挂菖蒲和艾草,小孩子也佩戴五色丝线和香囊的哈。

和今天差不多的,但是比今天的端午节更丰富多彩的,毕竟现在的端午节习俗可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能够保留的传承不是很全活的了。

你像现在的民间就很少在端午节悬挂钟馗的画像的了,在古代可是会的。因为钟馗是捉鬼大师啊,端午节以前有驱邪一说的,现在是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了,很多的习俗都刨掉的了。

那么古代的端午节风俗怎么看的呢?古代人是怎么过这个端午节的呢?

在古代的民间,主要表现在饮食和娱乐项目上面的。你像吃粽子啊,喝雄黄酒啊等,南方的赛龙舟啊,北方的射柳啊等等,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同,端午节的节目自然不太一样的。

还有在古代过端午节,出嫁的闺女是可以回娘家的。过完节由丈夫再把媳妇接回来i,说的是辟邪吧,那天夫妻是不可同房的,会受到外邪的入侵而生病的,所以丈母娘都会有先见之明的让闺女回娘家归宁了。

南方多江河,自然是可以赛龙舟的,大家配合划动龙舟,奋勇争先好不热闹,在北方没有大江河,只能是在山地玩射柳的体育项目了,就是拿弓箭比赛,看谁射箭的功夫好,能够把小柳树的枝干射穿了,当然这个游戏是很危险的,一点也不必赛龙舟差的,都很刺激。


农民妹子一枝花

我国历史上,宋朝最富裕,本文用三首描写宋人过端午节的诗词,解析他们是怎么过节的。

⒈《水浒传》第十二回有写到宋朝的端午节,说的杨志发配到大名府,端午节这天被梁中书请到家里过节,席间被蔡夫人推荐押送生辰纲,于是有了后面的水浒好汉故事。书里的一首诗,描写了宋朝人过端午节的情景。


不仅如此浪漫过节,宋朝经济发达,世界第一,重大的民族节日已经有了浓厚的商业气息。端午节会从五月初一过到五月十五,期间各种商品交易和娱乐活动,极尽繁华。


⒉宋人杨无咎的词《齐天乐》:“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锦,唤风绫扇小窗午。”聊聊数句,万般风情跃然纸上。
⒊宋人陆游的词《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普济

健康先知:古人过端午节有许多民俗及食俗,如赛龙舟;悬艾叶、菖蒲和蒜头;挂荷包;拴五色丝线;画额;包粽子等。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也是夏季驱除瘟疫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古人过端午节有很多习俗:

  •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

  • 悬艾叶、菖蒲和蒜头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人们把艾叶、菖蒲、蒜头插于门庭、悬于堂中,用以驱瘴避邪。在传统的端午对联或帖子亦有“绿艾悬门添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菖华泛酒尧樽绿,菰叶萦丝楚粽香”等句。

  • 挂荷包祈求健康平安,用碎布缝成、内装香料的荷包佩在胸前香气扑鼻,制作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拴五色丝线(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缕索系于儿童的手腕、脚腕、颈项,让儿童避开毒虫的伤害,可以保安康。

  • 画额是端午节以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 包粽子是源于屈原,屈原汨罗江自杀,大家捞不到他的身体,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用苇叶包裹了糯米饭投进大江喂养鱼虾,后来就发展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大家有所收获,关注我的今日头条/悟空问答账号可获取更多健康相关知识,我是您身边的健康管家,如有帮助请点赞支持,如有疑问可评论同我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