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考了90分,數學考了60分,你會讓孩子補習哪門課?

語文考了90分,數學考了60分,你會讓孩子補習哪門課?

整個小學階段,我都是年級前十名。

數學100,語文99是家常便飯,失掉的1分,是潛規則,作文怎麼能得滿分呢!

上了初一,我還是班級前幾名,但當化學、物理、生物這些課程日漸展開,我的劣勢就變得相當明顯。

在高三文理分科前,我都在拼了命的補習不擅長的科目,然並卵。

補習與不補習的區別就像土豆與洋芋的區別,唯一的不同就是根本沒什麼不同。

想想也好笑,明明不擅長,明明咽不下去,還非要把自己往死裡噎。

後來我問老媽,那個年代人均工資一千出頭,補習費卻是充滿預見性的面向未來,一小時二三百、二三百的,幾年下來都扔出去了一套小戶型,你怎麼就捨得掏呢?

我媽說:因為天生驕傲啊,因為你從小就是我的榮耀啊,見不得你落後,見不得你不完美,你不補課,我的氣補不上來啊!

我徹底懵逼了。我沒補進去多少,倒是讓她收穫滿滿。

作為一個生下來就戴著三道槓的佼佼者,高高在上的考試成績是我們牛逼閃耀的最好見證,然而當光環不在,跌落神壇,任何的期望都會變成鋒利的匕首,關懷越殷切,心口扎的越疼。

還好,文理分科後,我的文科優勢冒了出來,高考妥妥的考上了正經本科。之後的職業生涯,也一直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撲騰著。

但是,多年的補而不得,確實對我產生了負面影響。

因為一直盯著短板,忘記了自己也是有所長的人,內心的自信是受打擊的。

因為一直在彌補短板,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劇情卻不反轉,很長一段時間對家人是有愧疚的。

補課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考上好大學。

有中學老師說:university——就是任你玩世界,考上大學隨你怎麼玩。

現在學習是為了將來不學習,這就是中國教育的功利本質。

把學習數據化、獎狀化、證書化,即使有家長覺得違背了孩子的天性,但是誰都不敢放鬆,誰都不敢掉隊,因為這是心照不宣的集體行為,誰也不願承擔落後的風險。

然而,當上一輩人還在固守著學歷就是敲門磚的觀念時,現在的用人單位早已打破了對學歷的崇拜。

這些年,我面試過不少人,吐了不少血。

問對方:做這個崗位,你覺得自己的優勢會在哪裡?很多人會哆哆嗦嗦的說:我是來學習的。

練了十多年,今天讓你來亮劍,你告訴我才打算開始學習武術基本功。

你把職場當你家菜園子了吧!

學歷會讓人對求職者的思維和素養有更高的期待,但職場更看重的是個人在某一領域的潛力和能力。況且,現在的招聘已經越來越務實和靈活,在做出用人決定前,可以通過多種實操與考核,來檢驗一個人的能力水準,如果能在短時間內表現出優勢,學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再說,放棄童年和青春的如歌歲月,挑燈夜讀進入名校,如果不能承擔北上廣不相信眼淚的壓力,被父母拉回小縣城,仍要為一個所謂“穩定”的交通協管員、收費站站員的崗位爭的你死我活,這樣的奮鬥初衷有價值嗎?

大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素質,但不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空有大學文憑,性價比極低,不僅難以保值增值,還有可能一路貶值。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你可以沒有千金,但不能沒有優勢。

全球知名的商業調查公司蓋洛普40年來對200萬人進行了開放性研究,最後他們發現:世界上最成功的個體,都是通過將優勢發揮到極致,而不是通過彌補弱點來獲得成功的。

隨著分工的日益細化,共享經濟的發展,不斷尋找和培養具備特殊優勢的人才,通過優勢創建團隊發揮價值,已經成為了社會進化的主流方式。

個人越來越多的成為自媒體品牌,也是因為在自己專長的領域深耕細作,才能不斷擴大信任和口碑的邊界。

世界不再需要平庸的綜合能力者,而是把優勢發揮到極致的人,只要優勢足夠強大,人們就會忽略你的短板。

只有把所有的資源用在開發自己的優勢上,才能實現成功最大化。

錢鍾書、臧克家、吳晗、沈從文數學成績死磕0分,但是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一代大師。

羅斯福、林肯都是著名的終生抑鬱症患者,但是並不妨礙他們成為名留青史的總統。

李安賦閒在家被妻子“包養”6年,中途去社區大學報了一門電腦課,打算學點技術養家餬口時,被妻子勸說要堅持所長。

她告訴李安:“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項長處就足夠了,你的長處就是拍電影。學電腦的人那麼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

於是世界上多了一名傑出的導演,少了一個不入流的網管。

人們都說要堅持夢想,永不放棄。夢想這個詞太抽象,依我看,應該是堅持所長,永不放棄。

一個孩子,沒有形成獨立的價值觀,就被放大自己的弱項並不停的追趕別人的強項,終究會迷失在平庸裡。

一個大人,時刻盯著自家孩子的短板,一葉障目,就會失去培養獨一無二孩子的時機。

泰戈爾說:盲者走向死亡。

我們要睜開眼睛,指向遠方,讓孩子看到成功的各種可能,否則,成功的通道越是單一,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而這樣的失敗,足以毀掉孩子本來獨特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