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由來

清末廢科舉、興“新學”時,有一門功課叫“國文”,教的是文言文。 五四運動以後,白話文興起,小學“國文”改稱“國語”,側重文言,但加入一定的白話文。1949年6月,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研究全國範圍使用的教材,確定中小學都應以白話文為主,中學逐漸加點文言文,作文則一律寫白話文,要求在口頭上和書面上,使學生能掌握接近生活實際、切合日常應用的語言能力;並採納葉聖陶的建議,不再用“國文”和“國語”兩個名稱,一律稱為“語文”。

“語文”的由來

“語文”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兩個方面:在口頭謂之“語”,在書面謂之“文”;口頭的包括聽和說,書面的包括讀和寫。使用“語文”這個名稱,表明了要進行全面的語言訓練,糾正封建社會長期遺留下來的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分家,教學只管讀文章、寫文章,不管口語訓練的弊病。

“語文”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