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時節話養生︱春雷初響,蟄蟲始振;宜養肝,忌生氣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動物冬眠,藏起來不食不動,稱為“蟄”。“驚蟄”乃春日天氣回暖,春雷初響,蟄伏昆蟲驚醒的日子。

驚蟄時節話養生︱春雷初響,蟄蟲始振;宜養肝,忌生氣

“驚蟄”時節氣候特點為天氣轉暖,雨水漸多,早晚與中午的溫差較大,仍有“倒春寒”,須注意保暖,不要急著脫衣。此季節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麻疹、水痘、流感、流腦等傳染性疾病易於流行,須做好通風和預防措施。還容易出現睏乏無力、昏沉欲睡的“春困”症狀,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多做戶外運動。

驚蟄養生歌

驚蟄聞雷萬物長,調達肝氣和陰陽,

多練靜功防冷風,溫補忌怒肝脾祥,

少酸多甘溫不燥,多食野菜保安康。

養性攝神,身心放鬆

按中醫五行學說,春與肝相應,“驚蜇”時春陽上升,易致人體肝陽偏盛,若不注意滋肝養血,可導致肝火過旺,此時應避免太過急躁。工作之餘,可採取閉目養神,或多做深呼吸,以利心身放鬆。也可栽花種草、養魚養鳥、郊外踏青,這樣可涵養性情,舒肝理氣,使氣血平和,情緒不易波動。

驚蟄時節話養生︱春雷初響,蟄蟲始振;宜養肝,忌生氣

養肝最重要的就是睡眠充足。中醫認為,晚上10點到凌晨2點血液流經肝、膽,這時應讓身體得到完全的休息,否則肝的修復功能將會受到影響,體力無法恢復。早晨7點,第一天腸胃中的食物已經消化差不多,大腦會發出“飢餓”的信號,如果長時間不想起床,就容易發生春季的胃炎和潰瘍,春眠也要適可而止。

驚蟄時節話養生︱春雷初響,蟄蟲始振;宜養肝,忌生氣

最好能“晨起1杯水”。飲水可幫助排除毒素,還能維持皮膚黏膜的完整性,構成抵禦感染的屏障。喝水首選白開水,可以幫助排便,清除廢物。另外,像綠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清肝飲品,可以去火、清脂,也可酌情多喝。

驚蟄時節話養生︱春雷初響,蟄蟲始振;宜養肝,忌生氣

飲食“清淡平補”,少酸多甘

驚蟄時的天氣會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淡平補,並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可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宜多吃的食物包括: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鴨血、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另外,要少吃油膩和過辛過辣食物,如辣椒、香菜、胡椒等。

驚蟄時節話養生︱春雷初響,蟄蟲始振;宜養肝,忌生氣

驚蟄後野菜多,如薺菜、苦菜、馬蘭頭等,可適當多吃。野菜大多營養豐富,還富含維生素C及大量解毒消炎成分,能增強免疫力、抵禦細菌和病毒侵害。需要注意的是,驚蟄時節應少吃酸,因為酸澀傷肝。初春肝氣盛易傷脾,適量多吃甘味食物,如大棗、山藥等以養脾,最好做些大棗粥、山藥粥等。

戶外運動,舒經活絡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正是萬物萌生,草長花開的好時光,也是開展體育鍛煉,強身健體的黃金季節。

驚蟄時節話養生︱春雷初響,蟄蟲始振;宜養肝,忌生氣

驚蟄過後,自然界呈現復甦之勢,人也同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樣,身體各臟器的功能都還未恢復到最佳狀態,特別是關節和肌肉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舒展,因此不宜進行激烈的運動,應選擇走路、慢跑、太極拳等比較和緩的運動方式。氣候適宜的日子,適宜遠足踏青,親近自然,有益身心。

驚蟄時節話養生︱春雷初響,蟄蟲始振;宜養肝,忌生氣

養生食譜——山藥紅棗粥

材料:粳米,薏仁米 ,山藥,荸薺, 棗

做法:粳米、薏仁米分別淘洗乾淨,用冷水浸泡,3小時後撈出; 荸薺、山藥去皮洗淨; 將薏仁、粳米下入鍋內,加適量冷水煮至米粒開花; 紅棗入鍋,轉小火熬煮成粥; 待粳米軟爛時,邊攪拌邊將山藥、荸薺入鍋攪勻,約煮20分鐘即可。

功效:山藥:止瀉、健脾、補肺 ; 紅棗:安神、補脾胃、輔助降血脂 ;粳米:除煩、健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