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的五國海軍條約,如何變成日本走上擴張之路的催化劑?

說起《五國海軍條約》就不得不說一下這個條約簽訂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十分慘烈,大戰結束後硝煙雖然散去。但歐美大國之間的較量仍在暗中繼續。其中尤以日漸崛起的日本最令一戰其他戰勝國擔憂。

華盛頓會議上美國為保持自己的戰備優勢同時限制他國海軍發展,強迫英、日、法、意等國簽訂了《五國海軍條約》。將美、英、日、法、意的主力艦噸位分別限定在52.5萬噸;52.5萬噸;3.15萬;17.5萬噸以及17.5萬噸。那麼這個旨在旨在限制海軍軍備競賽的條約是否有效地限制了各國的造艦狂潮呢?

一、簽了約,就必須按規定拆艦!

在分析《五國海軍條約》對於各國軍艦噸位限制之前。首先需要考慮清楚簽署條約的五國各自的實力。當時英國與美國正處在不同的海軍發展階段。英國海軍在一戰初期由於經濟不景氣對大規模擴張海軍缺乏興趣,甚至大量拆毀主力艦以減少海軍的維護費用。美國海軍則處在艦隊擴張的黃金時期。尤其是海軍內大量的反英派,他們針對英國的龐大艦隊提出要大量建造戰列艦以抗衡英國皇家海軍。

而另一方面,在近代歷次海戰中吃到甜頭的日本人也在不斷擴張海軍。除一戰期間下水的金剛級與扶桑級外。日本還建造了兩艘裝備16毫米艦炮的長門級戰列艦。其口徑已經完全可以和美英兩國最新式的戰列艦相抗衡。

而在華盛頓會議前,美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種軍備競賽不僅會給經濟帶來沉重負擔,還會導致國際關係的緊張。於是美國國務卿休斯在華盛頓會議中提出限制各國海軍發展的提議。在之後簽訂的《五國海軍條約》之中,所限定的戰艦噸位事實上是低於大部分國家現有艦隊噸位的,所以他們都需要拆除部分戰艦。華盛頓會議後,美國僅戰列艦就拆除了20艘,英國拆除了15艘,日本拆除10艘。

一戰後的五國海軍條約,如何變成日本走上擴張之路的催化劑?

圖一 險些因《五國海軍條約》而拆除的日本“陸奧”號戰列艦

看起來《五國海軍條約》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軍的軍備競賽與各國的海軍規模。但是這個條約能維持多久,並且不被打破呢?

二、五個簽約國,誰最會鑽條約的空子?

在《五國海軍條約》的限制下,各國確實遵守了條約,停建了大量軍艦。不過,沒過多久他們就開始鑽條約的空子。

這其中以日本人行為最為惡劣。首先,他們在《五國海軍條約》簽訂前,曾規劃過龐大的“八八艦隊”即以八艘戰列艦與八艘戰列巡洋艦組成的龐大艦隊。但這樣超標的計劃,使得在《五國海軍條約》簽訂後他們不得不將未完工的幾艘軍艦拆除。

不過日本人很聰明地鑽了空子,他們將幾艘未完工的戰列艦改成了航母。這樣這些改造後的航母噸位就不佔用條約所規定的主力艦噸位了。同樣雞賊的還有美國,他們也將未完工的列剋星敦級戰列艦改造為航母。

一戰後的五國海軍條約,如何變成日本走上擴張之路的催化劑?

圖二 由戰列巡洋艦改造而成的“赤城”號航空母艦

日本人鑽條約空子的行徑並未完全結束,這次他們又在條約中航母的內容上做文章。《五國海軍條約》中規定排水量超過10000噸的航母才會受到噸位限制。而10000噸以下的軍艦不列入航母的總噸位限制中。於是,日本人用巡洋艦的艦體設計出了9800噸的龍驤號航母。

所以條約的限制並沒有完全結束海軍的軍備競賽。不過很快,英國和美國就意識到了日本人的狡猾行為,並用新的條約進行制裁。

一戰後的五國海軍條約,如何變成日本走上擴張之路的催化劑?

圖三 排水量不足1萬噸但載機量可達到48架的“龍驤”號航母

三、《倫敦海軍條約》的簽訂與海軍條約限制的崩潰

1930年,針對《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後某些國家(特別是日本)利用條約漏洞進行軍備擴張的行為。其中規定了不得建造排水量低於10000噸的航母。同時還規定了其他艦種,諸如巡洋艦和驅逐艦的總噸位。

此前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未規定諸如巡洋艦、驅逐艦等艦支的噸位,因此英美日等國在1930年之前瘋狂發展這些輔助艦支。這次《倫敦海軍條約》對巡洋艦、驅逐艦設置了各種限制就使得各國對於輔助艦支的軍備競賽暫時告一段落。

但是日本人仍然沒放過鑽空子的機會。他們在1931年設計了“最上”級重巡洋艦。按照當時《倫敦海軍條約》的規定,日本是不能繼續建造主炮口徑超過155毫米的巡洋艦的。但是日本人給最上號安裝了15門155毫米艦炮,這種艦炮在必要時可以改換為203毫米艦炮,搖身一變升級為重巡。

不過兩部海軍條約對於各國的軍備競賽還是有限制作用的。以致於,現代軍事史學界都將《五國海軍條約》簽訂至1936年的這一段時間稱為“海軍假日”時期。即指代這一段時間,各國海軍既無戰事,又沒有太多大型軍艦下水,整體處在放假的階段。

但這種狀況並沒有維持多久。1936年日本宣佈退出裁軍會議,1936年簽訂的新《倫敦海軍條約》中意大利並沒有簽約。到後來這些海軍條約基本成了一紙空文。

四、一戰後海軍條約對限制軍備的實際作用與其影響

表面上來看,《五國海軍條約》與之後五國簽訂的一系列海軍條約確實起到了限制軍備競賽的作用。在“海軍假日期間”各大國很少有新型戰列艦下水,此時期大部分下水的各種戰艦的噸位與火炮都嚴格按照海軍條約所規定的尺寸。以致於出現了所謂“條約艦”的艦種。這類軍艦受到條約的限制普遍性能較差,由於受到噸位限制,裝甲薄弱是他們的主要特點。即便是屢次鑽條約空子的日本在“海軍假日”期間建造的軍艦數量也十分有限。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海軍條約對各國之間軍備競賽的限制還是很有作用的。但其深層次影響卻可能是負面的。由於在屢次海軍條約中吃虧,日本內閣遭到了海軍本部的強烈質疑。進而加劇了軍部與內閣的矛盾,這直接促成了日本右翼勢力的崛起。以北一輝為首的法西斯主義分子製造了首相濱口雄幸被暗殺的事件。進而導致日本軍部奪權,走向瘋狂擴張的道路。

從海軍條約簽訂前各國的態勢上來看,英國經過一戰元氣大傷,所以無力繼續軍備競賽,在海軍假日期間乃至二戰前,其海軍軍備製造都基本按照條約時期的規定。美國為了國際關係以及經濟發展的考慮也基本履行條約。直至二戰爆發,美國的軍工產業才徹底發揮其實力,軍艦如同下餃子般從船塢中入海。

但日本與簽訂條約的其他國家不同,其近代發展與對外侵略尤其是海外作戰一直脫不開關係。因此,日本也將海軍的建設放在重中之重。《五國海軍條約》及其附屬條約的簽訂對日本海軍的發展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這種限制非但沒有熄滅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慾望,反而點燃了國內好戰分子的怒火。最終,日本退出協定,開始瘋狂擴充海軍,諸如“大和”級戰列艦“瑞鶴”級航母都在幾年內下水。

一戰後的五國海軍條約,如何變成日本走上擴張之路的催化劑?

圖四 日本所建造的“大和”號和“武藏”號的460毫米艦炮以條約的標準來看絕對是違約行為

所以,從表面上看,《五國海軍條約》確實有限制海軍軍備競賽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其指定的主力艦分配比例對日本十分不利,在加之後來歷次條約對日本的限制,最終使得日本退出條約並且更加變本加厲地擴張海軍。這樣來看這種暫時壓制日本海軍發展的條約反而起到了一定的副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