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援助蘇聯軍事工業化動機與原因

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除了鉅額的資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必須具有複雜的生產技術,先進的管理組織,綜合的配套設施,各類的專業人才;工業革命對世界各國的滲透速度,深度和廣度決定了這些國家在20世紀的命運。


德國援助蘇聯軍事工業化動機與原因

僅僅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蘇聯還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而且是被西方國家進行嚴密經濟封鎖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長達七年的國際和國內戰爭的嚴重摧殘之後,經濟剛剛有些起色,工業基礎僅有沙俄時代留下的一些幾乎廢棄的工業設備和早已落伍的技術。在這種情況下,十年之內居然要趕上西方發達工業國,斯大林是不是瘋啊?

德國援助蘇聯軍事工業化動機與原因


世紀20年初,的蘇聯落後的狀況

20年代初,當哈默在蘇聯開始石棉礦承包冒險時,他不能想象俄國的工業技術和設備落後到什麼樣的程度:"我一生當中還從來沒有見過用這樣陳舊的辦法來採礦,工人們用笨拙的手鑽開鑿礦石,通常大約需要三天才能打出一個主意安放炸藥的洞。炸碎的礦石是裝在筐子裡,用人揹著往高處臺階上的,在那裡工人們坐成一排排的,用小錘將石頭敲碎。礦石經過清洗後,就有其他農民用小推車把它運送的十里外的火車站。"

德國援助蘇聯軍事工業化動機與原因


原始的手工開礦時代代表了當時蘇聯普遍的工業技術水平。這與現代工業相差何止千里?河姆首先想到的是設備更新,它帶來了發電機從美國引進氣動鑽。用搗碎機取代了小榔頭機械化的操作成為當地轟動一時的新聞。他用電鋸代替傳統的目的幾乎幾分鐘就可以完成以前一整天才能完成的伐木工作。方圓50裡的俄國人都跑來看熱鬧,他們拖著自家的木頭想親眼看看"餐刀切奶油"般的電鋸究竟長的什麼樣的古怪?

德國援助蘇聯軍事工業化動機與原因


技術擴散首先是設備引進,其次是人才培養。哈默引進了福特公司生產的拖拉機。他找來了福特公司的工程師對俄國人進行培訓。們如何使用拖拉機抽水劇目驅動發動機和耕地。當他的50臺拖拉機浩浩蕩蕩地從港口開向市中心時,引起了極大的恐慌,而我人以為是美國和英國的坦克入侵了。後來當得知是耕地的拖拉機時,成千上萬的沿途民眾觀看這些從美國運來的新奇玩意兒。

難怪列寧說俄國的工業比西方落後50——100年。

1927年蘇聯的經濟,大致相當於中國1953年的水平。那麼是誰給蘇聯帶來工業化的機遇和援助呢?

德國援助蘇聯工業化原因和動機

答案就是在一戰後,無時無刻不在準備隨時推翻《凡爾賽條約》的不公平待遇,一雪前恥的德國。

德國援助蘇聯軍事工業化動機與原因

制定《凡爾賽條約》的巨頭們

早在20年代初,德國軍方就對《凡爾賽條約》對德軍的種種限制規定視為奇恥大辱。條約規定德國不能發展空軍,海軍不能擁有坦克,大口徑火炮和反坦克炮等重型武器裝備,陸軍的規模被限制在10萬人,德意志民族與生俱來的傲慢在戰敗屈辱的不平等條約煎熬下,必然形成強烈的反叛意識。

德國援助蘇聯軍事工業化動機與原因

一戰後德國喪失的領土

而德國軍方和軍火工業巨頭們,正是這種反派意志的直接體現。他們明白英法的實力在當時佔有壓倒性的優勢,明著對抗顯然是行不通;但暗地裡德國一刻也沒有停止嘗試曲線救國的辦法。這時蘇聯就成了最好的夥伴。

德國援助蘇聯軍事工業化動機與原因

根據《凡爾賽條約》被拆毀了德軍飛機

1922年在熱那亞經濟會議上,英國主導的國際聯盟正努力向世界各國央行推銷諾曼發明的金匯兌本位制。德國和蘇聯也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參加熱那亞會議。不過戰敗的德國只有聽從發落的份兒,而蘇聯更是不入流的異類,這兩個國際會議上的"孤兒"在會議上插不上嘴。倍感"同是天涯淪落人",惺惺相惜。蘇德在此次會議中籤訂了蘇德《拉帕羅條約》相互取消彼此戰爭賠償要求全面恢復兩國外交關係,建立緊密的貿易同盟,英法為之震驚。

德國援助蘇聯軍事工業化動機與原因

根據《凡爾賽條約》正在拆掉的德軍坦克

德國很快就成為蘇聯最大的貿易伙伴。

德國備受英法壓制,又面對波蘭的強烈敵意,與蘇聯交好不僅在貿易上可以互通有無,互蒙其利。而且在政治軍事上也有削弱波蘭減輕英法壓力的重要作用。

德國援助蘇聯軍事工業化動機與原因

德國國防軍之父——塞克特

被後人稱為德國"國防軍軍之父"地塞克特將軍,就是堅持於蘇聯建立軍事與工業合作的始作俑者。塞克特在一次世界大戰後實際上成為德國軍隊的靈魂。儘管德軍的參謀本部,在戰後被英法強令廢除,但賽克特以兵務局的名義,將參謀本部德軍這一超強戰鬥力精髓保留下來。

在國防軍10萬人數的限制下,他的應對之道是將每一名士兵變成未來軍隊的種子,每一名軍官都具備未來將軍和元帥的能力,一旦開動戰爭機器,這10萬人立刻就能培訓和組件百萬大軍。二戰中的許多名將:如隆美爾,博客,龍德斯泰特等元帥都是出自塞克特帳下。

後來他還曾到中國,成為蔣介石的軍事顧問,提出了影響蔣介石一生的三大建軍思想:軍隊為統治權利的基礎;軍隊的威力在於素質的優良;軍隊的作戰潛能源自軍官團的培養。

事實上,在魏瑪共和國時代,塞克特的10萬國防軍,確實是政權能否鞏固的決定性因素,就連希特勒上臺後想鞏固納粹政權。都不得不與國防軍合作,甚至剿滅了自己一手扶植的衝鋒隊。正是因為希特勒不信任也無法最終控制國防軍。才組建了納粹自己的黨衛軍,來制衡國防軍的勢力。

塞克特是這樣判斷,蘇德《拉帕羅條約》的"儘管與蘇聯的貿易對德國有好處。但它(條約)的經濟價值並非主要方面,政治意義是關鍵所在。"

蘇德關係進展,是和平迄今為止,德國所取得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權利增長。這種關係的進展在一般情況下從經濟合作開始是理所應當的,但是(蘇德)合作的力量在於,這種經濟互動將為未來政治軍事的合作創造基礎,鋪平道路。

1921年,賽克特在國防軍中組件代號為"R 小組"部門由親信——馮·施萊希爾(1932年出任德國總理,併成為希特勒和納粹的領路人)負責,專門預蘇聯對外貿易人民委員會主席拉辛對接,建立德國對蘇聯軍事工業的秘密援助。

德國援助蘇聯軍事工業化動機與原因

馮施萊歇爾魏瑪共和國的最後一任總理,"R 小組"負責人

1921年9月蘇德雙方在施萊歇爾公寓開始是秘密談判,雙方就德國對蘇聯軍事工業進行金融和技術的援助,達成了實施細節上的一致。當然蘇聯方面也必須回報德國國防軍,這就是允許德國軍方在蘇聯境內建立軍事工業所需的兵工廠和訓練基地。

德國對蘇聯軍事工業援助實施

隨後,施萊歇爾代表德國國防軍成立了若干家空殼公司,這些公司負責德國軍方向蘇聯軍事工業提供第一筆7500萬馬克的資金援助。1922年3月,第一批德國軍工專家來到蘇聯。一個月後,德國容克飛機公司在莫斯科郊區的菲力地區,開始建設現代化飛機制造廠;克虜伯軍火公司在蘇聯南部動工興建重型火炮生產企業。隨後德國軍方飛行訓練,學校坦克,測試學校,化學武器生產廠,潛艇建設基地,陸續的蘇聯境內開始興建。

德國援助蘇聯軍事工業化動機與原因


大批德國軍工技術專家被派往蘇聯,手把手的幫助蘇聯工程師建立飛機,坦克,大口徑火炮,化學制品等一系列製造工廠。這些工廠的建成投產,一方面是蘇聯獲得了極為寶貴的先進工業技術的擴散;培養了一大批軍事工業工程師。同時學到了德國工業精細化的生產管理技能,大大縮短了蘇聯與工業化國家的技術水平;另一方面,這些工廠使德國得以在實踐中測試各種新的技術和發明。生產《凡爾賽條約》所禁止的各種重型裝備和軍用飛機,維持德國軍事技術的世界先進水準,不至於落伍。

德國援助蘇聯軍事工業化動機與原因


德國的蘇聯的掩護下,在長達五年的軍事工業合作中,逃避英法巡視員對德國軍事工業是否符合《凡爾賽條約》檢查要求。

德國援助蘇聯軍事工業化動機與原因


在1922年至1927年曆史五年多的蘇德軍事工業合作的蜜月期中,也正是蘇聯國內爭論工業化道路的關鍵時期。正式在德國軍事工業的幫助下,蘇聯獲得了工業化所需的技術,設備,經驗和人才。

當蘇聯在1928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只需將這些寶貴的工業技術擴散已幾十倍地放大,工業化的車輪就會隆隆滾動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