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武夷巖茶名氣最大的不是大紅袍,也不是肉桂,而是它!

說到武夷巖茶,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大紅袍、肉桂、水仙這三個當家花旦。

武夷巖茶雖然只是烏龍茶中的一個分類,但卻有幾百上千個品種。有前面講到的三位當家花旦,也有享譽巖茶圈的四大名樅,還有其它數不勝數的小品種。

而接下來要講到的這個,其實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聲名遠播,而且躋身於當時的極品茶葉,被封為“貢茶”,專供皇帝品飲,名動一時。

其實武夷巖茶名氣最大的不是大紅袍,也不是肉桂,而是它!

說到這裡,有些朋友已經猜出是哪款茶葉了。沒錯,它就是武夷巖茶中的矮腳烏龍!

矮腳烏龍發源於福建南平建甌市,其最早的種植區位於建甌市東峰鎮,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宋朝的“北苑貢茶”基地。

而矮腳烏龍的輝煌,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北苑貢茶,輝煌一時!

其實古人對於茶葉的喜好遠比現在更甚,當時還流行各種各樣的“鬥茶”方式。當時的宋神宗趙頊也不例外,在各地興建御茶園,北苑就是當時尤為著名的宮廷御茶園。

在當時北苑可是宋代貢茶產製中心,中國團餅茶最高製作工藝的發祥地,所產龍團鳳餅、密雲龍等御茶享譽華夏。

其實武夷巖茶名氣最大的不是大紅袍,也不是肉桂,而是它!

如今模仿的龍團鳳餅

既然為貢茶基地,那茶園裡的茶葉品種自然很多,經過層層篩選不斷淘汰,矮腳烏龍便成為了其中的佼佼者,除此之外,水仙也在眾多茶葉中脫穎而出。

在整個宋朝的前中期,北苑貢茶迎來了巔峰期,幾乎全國都知道了建安縣(今建甌)的北苑貢茶基地,北苑的製茶技藝也代表了當時的一流水平。

風光不再,逐漸沒落!

但是到了宋朝末期,由於宋元改朝換代的影響,動盪的戰火給北苑貢茶沉重的打擊。

於是在元成宗時期,朝廷下旨在武夷山籌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而原先的北苑則交給建安地方官府打理。雖然當時的建安北苑已經名存實亡,但建安茶民並未因御茶移置武夷而擺脫重負,依然還需按時上貢茶葉,由此引發了諸多事端。

其實武夷巖茶名氣最大的不是大紅袍,也不是肉桂,而是它!

矮腳烏龍

到了朱元璋時期,他深知北苑事端緣由,多有感觸,明朝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乾脆下令罷造龍鳳團餅貢茶。清蔣蘅《記十二觀》述:“元時武夷興而北苑漸廢”,明時北苑盡廢。

其實武夷巖茶名氣最大的不是大紅袍,也不是肉桂,而是它!

北苑御焙遺址

矮腳烏龍就這樣經歷了“貢茶”時期的輝煌,到逐漸被人遺忘,荒廢在大片的茶園裡,無人看管,自生自滅。

曾經的北苑御茶園,到了上世紀80年代,矮腳烏龍原產地,如今的建甌市東峰鎮也只剩下十幾畝的茶園。

東山再起,重塑輝煌!

但是,好茶始終還是會被伯樂發現。

1987年5月,詹梓會教授到建甌走訪考察,發現了這片神秘的矮腳老茶園,詹梓會教授如獲至寶。第二年,“臺茶之父”吳振鐸教授帶團來福建交流學習,聽著詹教授介紹矮腳烏龍,心中想著一定要好好發掘它。

其實武夷巖茶名氣最大的不是大紅袍,也不是肉桂,而是它!

百年矮腳烏龍茶園

到了1990年,吳教授再一次來到福建,考察了這片古茶園多日,經過仔細研究,吳教授得出結論:這片百年矮腳烏龍與臺灣的“青心烏龍”為同宗。

其實武夷巖茶名氣最大的不是大紅袍,也不是肉桂,而是它!

佇立在茶園前的石碑

在兩岸同胞的努力下,在這裡設立了“百年矮腳烏龍保護區”

,矮腳烏龍的春天也來了,也正是如此,有著幾百年歷史的矮腳烏龍才得以傳承。

如今的保護區,有14畝120多年至150多年曆史的老茶園,共有古茶樹6090棵,是當今臺灣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青心烏龍”和“凍頂烏龍”茶的發源地。

其實武夷巖茶名氣最大的不是大紅袍,也不是肉桂,而是它!

矮腳烏龍

矮腳烏龍品質特徵:

矮腳烏龍外形條索細緊重實、葉端扭曲,色澤褐綠潤(烏潤),內質香氣清高幽長,似蜜桃香,滋味古樸醇厚,湯色清沏呈金黃色。品質優良,為不可多得之精品。

矮腳烏龍還有個特點,除本身宜單獨泡茶外,還非常適合做拼茶原料,拼茶不奪其他茶香,能讓香味更多元化。

其實武夷巖茶名氣最大的不是大紅袍,也不是肉桂,而是它!

矮腳烏龍

其實,在社長看來,如果能夠了解到一款茶葉的“前世今生”,那麼喝起來將會更有味道,而且還能品嚐到除了茶香之外的歷史韻味!

您想嚐嚐曾經作為貢茶的矮腳烏龍和水仙嗎?歡迎點擊【瞭解】更多,或者私信社長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