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山区住社区 能就业有分红——淇县黄洞乡温洞村的大变化

搬出山区住社区 能就业有分红——淇县黄洞乡温洞村的大变化

焦连香到新亚服装公司设在雨露社区的“卫星工厂”上班,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钱。

绝大多数贫困户搬出了大山,住进了雨露社区

位于黄洞乡西北部的温洞村,是一个省级深度贫困村,有村民190户55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4户386人。“近两年,通过产业扶持、到户增收、金融扶贫等措施,目前已有122户338人实现脱贫。”该村第一书记高文卿表示,另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绝大多数贫困户已经搬到了雨露社区,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去年9月,焦连香一家人从温洞村搬到了雨露社区。“俺村离黄洞村都有13公里,买个东西还得跑到庙口,太不方便了。”她说,“以前,我在县城打零工,得租房住,也不能照顾到家里。”

如今,焦连香住进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楼房,宽敞明亮,而且上下楼有电梯,做饭用上了天然气,社区内超市、诊所等配套设施齐全。

“你看社区里绿化可好啦,跟城市里的小区没啥差别,而且离市区、县城都不远,交通方便,可比住在山里头强多了。”焦连香笑着说。

不仅居住条件得到大幅提升,焦连香的工作也更稳定了。她每天步行几分钟就能到新亚服装公司设在该社区的“卫星工厂”工作。搬到社区后,焦连香辞掉了县城的工作,开始在这家工厂上班。

“现在,一个月能领到2000多块钱,下班还能给孩子、老人做饭,比打零工好多了。”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俺孩子他爸也在附近找到了工作,一个月能收入3000块钱,我们家生活越来越好!”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既要让贫困群众搬得出,还要能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为此,村脱贫攻坚责任组全体成员、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帮扶责任人,积极与县有关部门和鹤淇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沟通联系,帮助群众协调、对接就业岗位和就业培训。“目前,全村已经有20多位贫困群众在周边实现了就业,平均月收入2500元。”该村党支部书记唐歧广说。

搬出山区住社区 能就业有分红——淇县黄洞乡温洞村的大变化

淇县黄洞乡温洞村建起的一座420千瓦小型光伏发电站。

金融“输血”,贫困户当上了老板

“这种散养的猪市场价格会更高一点。”6月1日上午,建档立卡贫困户闫运林指着村外一片空地上自家养的20头猪说。

今年过了春节,闫运林产生了创业的想法,可苦于没有本钱。“咱也不能只靠政府帮扶,自己总得干点啥,才能脱贫致富。”闫运林说,他把养猪的想法告诉了驻村工作队,在他们的帮助下,通过金融扶贫政策,一笔5万元的贷款就打到了他的账户上。“俺贷款,政府贴息,真是太好了,如果市场行情好了!我还打算扩大养殖规模。”闫运林高兴地说。

当前,虽是农忙季节,但贫困户郭新喜并不紧张:“今年有几块地种上了花椒树、皂角树,比种小麦玉米收入要高。”据唐歧广介绍,去年以来,村里通过产业扶持,积极引导所有贫困户大力种植皂角、花椒等特色农产品,期待以后有更多的收入。

该村还通过实施到户增收项目,组织130户贫困户将财政扶持资金入股淇县华大牧业公司,每户每年可分红1300元,连续分红4年,解决群众增收难问题。同时还参与实施金融扶贫项目,采用企贷企还模式,每户1万元,贫困户每年受益400元,连续3年,确保大家稳定脱贫。

今年1月,村里的荒坡地上还建起了一座420千瓦小型光伏发电站,能够扶持130户贫困户,既增加群众收入,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稳妥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工作,继续提升村内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扩大薄皮核桃、皂角、花椒等特色林果产品的生产规模,并结合温洞村贫困群众搬迁到雨露社区的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做好土地流转工作,通过种植中药材,建设中药材基地,确保圆满完成2018年温洞村脱贫摘帽工作任务。”高文卿表示。

总值班:靳丽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