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各献一策,秦惠文王为何选择了他的

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各献一策,秦惠文王为何选择了他的

今天,我们来探讨《司马错论伐蜀》这篇文章。在探讨之前,先说一个题外话。

我们经常会听领导或同事说,汇报工作要说结果,请示工作要拿方案。

没错,在职场上,大家必然会经常向领导请示工作。

如果你有向领导请示过工作的经历,《司马错论伐蜀》这篇文章,一看就明白。如果没有,或者欠缺这方面的能力,这篇文章必看。

不看,那是你的损失。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这个人格局和高度。

好,言归正传。

《司马错论伐蜀》这篇文章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一件事不得不说。

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各献一策,秦惠文王为何选择了他的

话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嬴驷想利用西部巴蜀发生战乱之机,兴兵伐蜀,可是,这个时候,东方的韩国突然大举侵犯秦国。

当时在位的秦国诸侯秦惠文王面对这种情况,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到底是伐蜀还是抵抗韩国的侵犯,心中一时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注意。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时任秦国相国、纵横家的张仪向秦惠文王嬴驷建议,攻打韩国。而此时,秦国大将司马错向秦惠文王嬴驷建议,伐蜀较好。

面对伐蜀和攻打韩国两种不同的见解,秦惠文王也没有礼记做决定。他觉得,既然你们有着不同的见解,每个人都拿出了一套方案,那好吧,你们就各自说说,你们的方案有什么利弊?本王听完之后再定夺。

于是,便有了《司马错论伐蜀》这篇文章。

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各献一策,秦惠文王为何选择了他的

【司马错论伐蜀】原文: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各献一策,秦惠文王为何选择了他的

【司马错论伐蜀】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你们说说各自的见解,让我听听。”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为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王业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结果,出兵进攻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各献一策,秦惠文王为何选择了他的

一场战争的胜败,往往取决于策略的高下。

军事战争如此,贸易战也是这样。同时,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也需要高瞻远瞩的策略。但更需要拿出策略的能人、高人。

《司马错伐蜀》这篇文章记录的是战国时秦国关于外交军事的一场论争,是秦惠王进行军事扩张,推进王图霸业的军事论辩。

当时,秦相张仪主张伐韩,秦将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

其实,这就好比一场工作请示,面对秦国的市场开拓,每个人一套方案策略,然后,秦惠文王嬴驷结合秦国国情实际,选择了最优的策略。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司马错和张仪的策略,都是以效忠秦国建立王业的目的出发的。张仪与司马错综合了秦国当前的主攻方向,展开了争论。双方在论证各自主张的时候,都紧扣利和弊二字,阐明自己的观点。

从文中可以看出,尽管司马错和张仪,二人的论辩风格大相径庭,司马错则沉着冷静,注重实际,不以放言高论蛊惑人,而是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各献一策,秦惠文王为何选择了他的

我们可以看到,秦相张仪向秦惠文王嬴驷提供的这套方案是攻打韩国。这是一个三步走的策略。

张仪认为,攻打韩国的第一步是亲善魏、楚两国,出兵三川,扼住辕山和缑氏山两个重要的关隘出口,挡住通往屯留的道路。

第二步,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声讨周天子之罪,迫其交出象征王权的九鼎宝器。

第三步,有了九鼎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王业。

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各献一策,秦惠文王为何选择了他的

张仪在汇报自己策略的同时,还反驳了司马错伐蜀之论。他认为蜀地偏远,劳师乏众,不足以成威名,也不足以得厚利。而创建王业的关键之地在三川,周室。伐蜀离成功之业太远,不宜采用。

这就是张仪的见解。从张仪的这套方案,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方案用八个字概括就是:建立威名,成就霸业。

张仪汇报了自己的见解后,该司马错汇报了。

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各献一策,秦惠文王为何选择了他的

针对张仪攻打韩国的方案,司马错斩钉截铁地用不然两个字进行了反驳,然后也分三步走论证伐蜀的理由。

第一步,从宏观上提出建立王业的三条件,即地广物丰,兵强民富,博德广施。但目前,秦国国土小,人民贫穷,还不具备成就王业的条件。所以,要从简单处着手,想方设法增强国家实力,千方百计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国家实力弱,那些列强就欺负你,没有核心竞争力,终究不能强大。一个人也是如此,你弱的时候,坏人就多,别人就会欺负你,还得看别人脸色。所以,等国力强了,有了核心竞争力,想打谁就打谁,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你他妈该看我脸色了。

第二步,蜀国有如同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之乱,内部乱的时候,易攻易伐,用兵不伤平民,取得了广阔的土地,用来种粮食,可以使秦国的人民富裕。再者,从道义上讲,还可获得禁暴平乱的美名,实在是一举数得。所以说,伐蜀既有利又师出有名,不会引起诸侯国的反对。

第三步,伐韩不可行。为什么不可行呢?参看张仪的伐韩之计,是要挟周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一个给自己惹祸的事儿。

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各献一策,秦惠文王为何选择了他的

因为当时的周王室,毕竟还是天下的宗室,是正统。而韩国又是周国的友好邻邦,所谓唇亡齿寒,周天子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这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抱团取暖,共同采取对策,对抗秦国。加上周国和韩国与齐国和赵国接壤,一旦打起来,他们再向楚、魏两国求援,这样的话,必然会让东方六国团结起来,抗击秦国,使秦国处于危险的境地,这样对秦国很不利,所以,伐蜀是为上策。

从司马错的方案来看,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趋利避害,图谋发展。

秦惠文王听完两人的方案后,采纳了司马错的方案,然后举兵伐蜀,一举那些了蜀国。

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各献一策,秦惠文王为何选择了他的

结合张仪和司马错的方案来看,张仪的方案想要一竿子打到底,不管好名声坏名声,生吃硬干,目的就是为了成就霸业。司马错的方案更为迂回,他觉得伐蜀更有利于壮大自身力量,然后借着自身的壮大,慢慢发展,诛灭六国,这更像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

《孙子兵法》中有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的理论,而司马错能在论争中占上风,原因就在于他眼光更远,思虑更深。

他不仅抓住了名利的根本,而且还进一步考虑到事情的轻重难易。他看出伐韩劫周既遭恶名又无利可图,而伐蜀则是避难就易,可以名实两附。由此也显示了司马错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冷静沉着和思虑的深邃周密。

这也是秦惠王嬴驷采纳司马错的原因。

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各献一策,秦惠文王为何选择了他的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精彩,更多内容,请关注【诗词歌赋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