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和也門有哪些歷史恩怨?

龔一鳴

沙特和也門都是比較年輕的國家,建國不足百年,但是兩個國家卻有著解不開的歷史恩怨。兩國的歷史恩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教派紛爭。

遜尼派和什葉派的矛盾紛爭持續了上千年,而沙特是遜尼派國家,也門是什葉派國家,這就為兩國紛爭埋下了隱患。薩利赫執政時期大力扶持胡賽武裝,使其成為也門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現在在同是什葉派伊朗的支持下,跟沙特進行了長期的武裝鬥爭。

第二、領土爭端。

兩國領土爭端由來已久,只要涉及四塊區域。沙特在統一阿拉伯半島南部的時候遇到也門難以統一,經過長期的戰爭也難以取勝,因此就不了了之。但是兩國在邊界地區存在著領土爭端,並且雙方對佔領對方的領土互不承認,迄今為止這些領土爭端都未解決。

第三、意識形態矛盾。

在上世紀60年代,也門存在南北兩個政權,英國撤出後,南也門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民主共和國,走親蘇路線。北也門在沙特等國的支持下走的是親美路線。由於分屬美蘇兩個陣營,導致南北也門政局動亂,政變頻繁,領導人也頻頻遭暗殺或驅逐。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也門南北統一為止。


銘蘇先生

也門是一個年輕的國家,最終的統一至今只有27年而已,沙特的歷史也只有不到一百年,其統治家族是從漢志攘奪了原統治者哈希姆家族(被趕到了約旦)的王位,因此兩家說不上歷史恩怨,而是現實矛盾、尤其教派衝突所致。某些答主所謂”兩國曆史恩怨持續千年“,說實話有些不知所云。

阿拉伯半島各國因“石油美元”普遍富裕,但也門卻是例外,整個國家積貧積弱,且歷史上南北也門曾長期分裂,二戰後也分別獨立建國,並獲得聯合國承認,其中北也門長期由薩利赫(Ali Abdullah Saleh)統治,奉行親沙特、親美路線,南也門則先是由埃及納賽爾政權扶植,後來又成為蘇聯的附庸。

冷戰結束後,南也門失去外援,內部又不斷髮生上層內訌,終於在1990年5月被迫併入北也門,成立了統一的也門共和國,薩利赫成為統一也門的首位總統。1995年也門南北方關係惡化,內戰爆發,北也門獲得勝利,但此後南北方的關係一直緊張,統一後的也門人口膨脹,失業率大幅上升,雙方民眾都對統一有很多怨言。

也門內部的宗教派系和部族矛盾更是錯綜複雜。

宗教方面,也門北方什葉派和遜尼派的人口比例長期維持在5.5:4.5,前者主要生活在紅海沿岸薩達、焦夫等省,後者則主要生活在東北地區,也門南方則主要是遜尼派,但也生活著少量其它教派、宗教人士,亞丁及其周圍則有許多外籍人士生活;教派方面,北方主要有阿赫馬爾等四、五個大部落和許多大小家族,但這些部落、家族都有主幹、旁支,且往往一個部落或家族裡既有信奉遜尼派的,也有信奉什葉派的,分合不定,南方在歷史上更是支離破碎,除最大城市亞丁外,其餘各地原本有多達22個蘇丹國、教長國、酋長國,加上和阿曼接壤,又和索馬里、吉布提等非洲動盪地帶一衣帶水,素來就是多事之區。

也門恐怖組織都屬於遜尼派瓦哈比派,後者是沙特國教;美國視AQAP等也門恐怖組織為重大威脅,長期不惜人力、物力,先後和薩利赫、哈迪政府聯合在也門反恐,但美國又和沙特是盟友,這自然也讓夾在中間的也門變得更加尷尬。

原本統治也門的薩利赫本人是什葉派,卻親沙特、疏遠伊朗,為此和自己的家族長期關係緊張。而胡塞爾派(就是現在在也門和沙特開戰的一派)則是什葉派團體,早期主要突出”兼容“和”世俗化“,以和瓦哈比派的原教旨對抗,後來因覺得不利於發動群眾,改為突出反美反以色彩,在薩利赫下臺後勢力大張,把後薩利赫時代親沙特的總統、屬於瓦哈比派的哈迪趕到了沙特,並引發了沙特帶頭出兵事件。

沙特長期以來就熱衷於干涉也門事務,1962年和1971年沙特曾分別武裝干預北也門、南也門事務,後來則通過扶植薩利赫政府,對也門事務施加影響。

如前所述,沙特是瓦哈比派的大本營和發源地,“擴大瓦哈比教義的全球影響”甚至是沙特的國策,因此對也門境內AQAP的長期肆虐,沙特一直眼睜眼閉,雖然也迫於美國壓力打擊過、禁止過,卻總是不痛不癢,相反,對“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胡塞爾派,儘管“阿拉伯之春”時貌似“同志”了一把,卻依然冷眼相對。

在半島,沙特是最強大的國家,加上長期佔有麥加和麥地那兩大伊斯蘭“聖地”,沙特一直扮演著“半島宗教警察”的角色,對半島乃至阿拉伯世界任何反王室、反瓦哈比派的蛛絲馬跡都會作出敏感的反應。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沙特為首的“海合會”三次出面干預,最初試圖維護親沙特的薩利赫政權,繼而轉向支持一個比薩利赫更親沙特的遜尼派聯合政府接班(薩利赫畢竟是什葉派),最終達成了一個對“海合會”有利的結果:薩利赫“體面下臺”但其家族仍保留不少特權(尤其軍權),親沙特的遜尼派南方人、前副總統哈迪取而代之,2012-2013年,沙特更不顧美國的不滿,暗中支持哈迪以“陰謀政變”為由,將薩利赫留在軍警情治系統的子侄親信陸續清洗。

自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沙特一直惟恐什葉派的伊朗“輸出革命”,支持阿拉伯國家中的遜尼派、打壓什葉派,成為其“永恆的使命”,為此他不惜拉著海合會支持自己並不喜歡的薩達姆.侯賽因(薩達姆及其提克里特集團是遜尼派,而伊拉克多數人口是什葉派),而2011年出兵巴林,幫助巴林君主鎮壓“革命者”,則同樣因為巴林王室是遜尼派,而革命者和巴林多數人口是什葉派。原本在也門,沙特是力圖通過控制其內部力量平衡,來確保遜尼派的利益,但但隨著ISIS在敘利亞、伊拉克的得勢和隨後的戰事吃緊,大批“聖戰者”選擇北上(畢竟和貧瘠的也門比,富庶的兩河流域更具吸引力),而哈迪派在和胡塞爾派的爭鬥中又節節敗退,沙特只好自己大打出手。

但出乎意料的是,聯軍在也門屢吃敗仗,儘管安理會決議支持哈迪政府的合法性,迄今大多數國家也依然承認哈迪是也門總統,但支持沙特對也門動武的國家則寥寥無幾。不論從教派鬥爭需要、維護自己海合會盟主尊嚴,對抗伊朗或鞏固自己”父子傳承“新王位繼承格局考慮,沙特的薩勒曼-薩烏德父子也必然要硬著頭皮把對也門這場仗打到底——打也門總比打伊朗輕鬆得多。


陶短房

沙特也門的歷史恩怨可以追溯千年,加上現代史與當下的時局,雙方之間的進一步衝突還會升級。事實上,就在昨天,聯合國發佈通告,要求胡塞武裝控制區內的所有外國船泊迅速撤離到其它港口與碼頭去。這就是沙特為首的聯軍將對也門加大軍事行動力度的預告。另外,沙特的地對地導彈近日接連襲擊也門首都薩那,甚至有誤中沙特駐也門大使館,而胡塞武裝也不示弱,同樣用導彈向沙特境內展開打擊,甚至有王子乘坐的直升機疑似被胡塞武裝的導彈擊落。沙特同時還宣佈關閉也門所有的港口與碼頭,並且公然宣稱,也門和黎巴嫩是要跟沙持全面戰爭。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愛恨讓雙方大打出手,甚至可有進一步升級呢?

繞不過宗教派別之爭。沙特是遜尼派,而也門主體是什葉派。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千年之爭就不需要多講了,遜尼派的沙特當然不能容忍什葉派的胡塞在也門坐大,況且胡塞武裝的背後是與沙特不共戴天的伊朗。

其次,沙特開國第一戰其實就是也門。當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崩潰後,乘勢獨立的沙特阿拉伯與唯一不買賬的也門立即就扛上了,其中四塊土地成了沙特王國與也門爭持的焦點。當沙特還在準備就領土爭端與也門談判的時候,也門國王不但出兵佔領了其中的一個地盤,甚至還把前來談判的沙特代表團給扣押起來。於是,沙特立即對也門開戰,而無力抵抗的也門國王趕緊向埃及求助,但遭到拒絕。不過,沙特軍隊因為不擅長山地戰,所以也自知無力戰勝也門,雙方舉行和談,但兩國的領土爭端迄今沒有解決,也門從來不承認被沙特佔領的土地,所以這成了也門與沙特根本繞不過的一道坎。

第三,當冷戰開始後,沙特和海合會六國自然地站到美國歐洲一邊,而南也門卻是海灣地區唯的社會主義制度並且投奔蘇聯,從而成為兩個陣營的力量,並且在意識形態與政治影響力展開角逐。1976年,仍處於英國殖民之下的南也門爆發民族獨立運動,英國宣佈放棄南也門,而蘇聯立即表示提供軍事援助,這與沙特提供援助的北門爆發戰爭。蘇聯支持埃及軍隊赴南也門作戰。埃軍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我於2010年去也門薩那採訪時,看到與援助也門中國烈士陵園相鄰的就是埃及烈士墓,成千上萬的埃及軍隊官兵就在這場戰爭中死亡並且埋葬在當地,而也門胡塞等部族因此更加痛恨沙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也門南北統一為止。

然而,當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爆發後,也門當時的總統薩利赫因為與沙特立場不一而被要求趕下臺,於是支持薩利赫的胡塞武裝揭杆而起,把沙特視為仇敵,並且將沙特支持的新總統趕到遙遠的南部亞丁。沙特於是以支持“聯合國認同政府”為由,糾集海灣多個國家的軍隊向胡塞武裝發起軍事行動。但沒想到的是,胡塞武裝不僅能打,還獲得了黎巴嫩真主黨民兵和伊朗的武器裝備,指揮協助和後勤等支持,從而不但在也門境內吊打全式美軍裝備起來的沙特聯軍,甚至還一度攻入沙特境內,佔領沙特的部分領土。這哪是沙特所能容忍的,所以立即向美國和歐洲求助。事實上,也門戰爭成了美歐和俄伊在敘利亞較量的前奏。隨著敘利亞大國博奕的白熱化,也門與沙特的愛恨也將進一步深入,或許燃高阿拉伯半島的全面戰火。


邱永崢

沙特與也門的歷史恩怨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第一,領土爭端。儘管沙特阿拉伯始建於1750年,但在其後與埃及及奧斯曼帝國的競爭中一直居於下風,喪權辱國,猶如中國的晚清政府一般。現代沙特阿拉伯是在20世紀30年代逐步建立的,當時幾乎統一了整個阿拉伯半島,只剩下也門未被征服。也門當時是英國的保護國(protectorate)。在當時沙特阿拉伯重新統一的過程中,與也門產生了領土爭端和摩擦。兩國因而於1934年爆發戰爭。沙特企圖乘機佔領整個也門,但圖謀最終失敗,原因主要在於英國、意大利和埃及的干預以及也門軍隊山地作戰的豐富經驗。沙特與也門因而結下了樑子。

第二,意識形態爭端。一向保守的沙特王室試圖永葆其王權永固,對共和和民主思想及其政府體制有著近似本能的恐懼和反感。這也是為什麼沙特在阿拉伯之春席捲中東後一直奉行強勢的進攻性的外交政策,不惜以武力干預別國內政,維護王權統治。沙特對共和和民主的恐懼由來已久。1962年北也門的王族政權被推翻,成立了北也門共和國,這讓沙特如坐針氈。沙特王室旋即武力支持也門王室復辟。當時納賽爾領導下的埃及正如火如荼地在中東領導阿拉伯民族復興運動,對沙特的倒行逆施大加撻伐,不惜以空襲沙特南部城鎮要挾沙特放棄對也門王室復辟的支持。在埃及的強大壓力下,沙特放棄了對也門王室復辟的支持,並在1967年阿以戰爭後接受了北也門共和政府,與北也門共和國正式於1967年建交。但沙特對北也門共和國的疑慮一直存在,儘管放棄了對北也門共和政府的公開反對,但一直暗地支持北也門執政黨內的異見分子,企圖策劃‘顏色革命’。此後,沙特試圖阻止北也門與南也門的統一,擔心北也門共和國在統一南也門後對沙特構成更大的意識形態威脅。沙特再次失敗,1990也門統一,但沙特一直沒放棄分裂也門的企圖。


睿恪煦

利雅得目前的處境是阿布杜拉國王死後,出現了破壞其多年來打造的阿拉伯半島國防外交政策一體化的兩個政權!即卡塔爾方面迎來了一戰後被趕出半島的土耳其軍隊,也門前總統薩利赫這個曾經利雅得的“坐上賓”聯合僱傭了伊朗籍栽德派(也稱第五伊瑪目派)信徒的胡賽武裝推翻哈迪政府!(伊朗政府強調他們從未派出任何官方人員參與也門內戰,在也門的伊朗人系第五伊瑪目派的信徒,他們去追隨精神導師,這屬於民事行為!)如果沙特處理不好半島“後院起火”的問題,任何對外戰略都將淪落為遊牧民族的騷擾性戰術!

沙特倉促出兵也門,國王並不想盡快解決也門衝突,而是想集權改制!也門胡賽武裝在其軍事層面節節勝利的形勢下,不太會在政治層面達成妥協性的停火協議!這是兩個不穩定因素,當然從多個渠道進行溝通也是不可或缺的!也門的栽德派,其追隨的第五任伊瑪目栽德在思想上接近遜尼派,教法上傾向於麥地那早期學派!教派衝突並非不可以化解,已經死亡的胡賽只不過是也門栽德派一個精神領袖,更多有著精神領袖保持著沉默,但並不代表他們會容忍栽德派的信仰淪為某些人政治野心的工具!

就目前來看,薩勒曼父子還在攘外必先安內,但是沙特政府最具戰鬥力的地面部隊不是海合會的聯軍“半島之盾”,而是由貝都因子弟組成的沙特國民衛隊!但這一武裝組織是阿布杜拉國王的發家之地,是否願意跟隨薩勒曼父子參與平定也門叛亂,還有待觀察,可能還在清除阿布杜拉的勢力吧!對也門採取科索沃空襲戰的方式逼迫其就範,對付卡塔爾用的是伊朗經濟制裁的戰術!胡賽武裝方面則採用兩伊戰爭中的導彈“襲城戰”!

也門正在迴歸1990的南北分裂局面,可能雙方也會陷入兩伊戰爭式的長期對峙!

阿拉伯帝國第一任哈里發歐麥爾用“安拉之劍”哈立德將軍肅清了那些拒絕效忠麥地那的半島部落,薩勒曼父子有這種運氣嗎?


地合玉龍

2003年美國顛覆伊拉克薩達姆政權,使伊朗失去地區戰略制衡者後,什葉派伊朗一家獨大,中東地區的巴以、阿以矛盾轉為遜尼派和什葉派的矛盾,如今沙特打擊也門胡塞武裝正是這一矛盾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