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問題的根源不在“帽子”本身

給人才戴“帽子”不是中國獨特的現象,卻成為獨特的問題。

有人總結,目前的問題有三個方面。 其一是中青年骨幹趨之若鶩,耗費過多精力,有跑偏之虞;其二是高校人才大戰對“帽子”明碼標價,引發人才流動失序,有異化之嫌;其三是上行下效、橫向攀比,全國人才帽子如同戰區佈局,有氾濫之勢。

“帽子”问题的根源不在“帽子”本身

於是,有人呼籲取消各類人才帽子,還科教界一個清靜的環境。

可是,仔細想想到底哪個帽子應該取消呢?是取消“院士”,“千人計劃”,“長江學者”,還是“傑青”呢?好像哪個都不應該取消。

院士自不必說,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院士制度,沒有什麼道理中國不能有。

千人計劃呢?這是迴流國外高級人才的國家計劃,取消這個計劃於美歐有利,於我國不利。

“長江學者”呢?當年,中國科學院推出“百人計劃”,延攬海內外科技人才,相應地教育部聯合李嘉誠基金會推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成為高校引進關鍵人才的重要依託,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的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傑青”呢?當然更沒道理取消,因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是基金委的人才培養項目,根本就不是作為“帽子”工程設立的。

基金委的這個說法經得起考證: 所有其他帽子都有證書,唯有“傑青”獲得者只有基金項目通知書。

那麼,各省市的人才帽子有沒有哪個是應該取消的?

請聽聽省市的說法。人才強省強市一靠引進,二靠培養。如何引進、培養呢?自然是一給經費,二給待遇,三給政策。

具體來說,就是要設立人才專項,撥經費、設帽子、開綠燈。一個人才專項總得有個名字和識別度,後續待遇和政策才好落實,於是誕生了許多“學者”“英才”的帽子。

科教興國,人才強國。這些計劃和帽子的產生都沒有問題。問題的產生在於其他因素的疊加,在於後續衍生出的副作用。

何種因素的疊加引發了開篇所說的三個問題呢?我認為,評價體系就是直接因素之一。

中國科教界的評價體系是扯不斷、理還亂,想要改變又是老虎咬天,無處下口。

就評價指標而言,論文專利數量不行,期刊影響因子不行,領域排名不行,成果效益不行,那到底什麼行呢?只好用綜合程度較高的指標來衡量。

譬如,院士、千人、長江、傑青,國家大獎、國際大獎,國際重要組織任職,這些是小同行、大同行、專家委員會反覆比較、評審產生的,或者是國際同行檢驗認可的,不僅綜合程度較高,而且原則上回避了某些人的個人影響,具有相對的公信力。

於是,在高校評估、院所評估、重點實驗室評估、重大項目評估中,“帽子”數量成為重要加分項。

有人說,評價人才要看水平不要看帽子。這話是絕對的真理。

但是,操作起來,第一個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如何評價人才的水平”?

於是,就回到了論文專利、影響因子、期刊排名等等指標的無休止爭論,把怪圈重走一遍,回到問題的原點。

請注意,我們個人在內心對他人水平和貢獻的評價可以拋開這些量化的指標,但是在中國一個機構做出的評價總是要依據一定的指標才得以服眾。

人才計劃的評審,相對於其他指標來說尚包含了同行評審者對於學術水平和貢獻的較多的掂量。

政府、高校、院所在引進高端人才時自然要選擇公認度較高的標籤,人才帽子就是其中一類。

與其自己組織專家評審,還不如用國家評審認定過的頭銜作為門檻。

最關鍵的是,高校、院所也被評價,能不能進入985、211、雙一流、四類機構,能不能在後續評價中避免吃黃牌、被停牌,靠的就是亮點成就和人才、獎勵指標的打分排名拉開差距。

自然界產出金、銀、銅、鎳、貝殼,被人類做成貨幣用作商品交換的“硬通貨”,這是人類的需求所決定的。至於金錢誘惑了人類不高尚的一面,那並不是自然界的過錯。

同樣,當今中國科技教育界的人才帽子,其設計初衷都是發現、培養人才或者引進人才,有的“帽子”甚至其生產者從來就不承認是一頂帽子,後來卻被人才市場一併作為“硬通貨”使用,因其相對稀有而引發出與真金白銀的兌換關係。

理智地看,需求導致的副作用並不能歸咎於“帽子”本身。

博主有位院士朋友,每年向全國政協交提案建議取消各類帽子、各種評價。

他不喜歡漫天的帽子,更不喜歡頻繁的評估,又不得不要求手下干將儘快戴上國家級“帽子”,以免在各種評估競爭中敗北,錯失各類資源,其無奈之狀實為當今科教界的縮影。

平心靜氣地說,對於每個“帽子”計劃,我們說不出哪個必須取消;分析評價體系,找不出禁止以“帽子”評人的理由;對於人才大戰,也沒有禁止高薪聘用“帽子”人才的法律依據。

之所以覺得這是一個問題,是因為不符合我們心中的理想狀態;之所以呼籲終止這種狀態,是因為擔心事態會日益走向壞的一面。

但是,我們不妨把問題放到更大的背景下來看,或許這一切都沒有那麼糟糕。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面臨著發展中產生的許多問題。

之所以有矛盾,是因為發展還不夠平衡不夠充分。

當我們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要選拔培養中青年拔尖人才,要撬動高端人才從西方向我國迴流、從高水平機構向其他機構分流,各類人才工程應運而生。

隨著中國科研水平的整體提升,高端人才不斷集聚,直至稀缺不在,帽子的價值將自然消失。

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也在帶給我們每個人實惠,當大家的工資收入普遍達到較高的水平,一切不平衡也將自然抹平。

二十年前,中國科學院引進“百人計劃”人才的時候,“百人”的月工資比同事高出1000元,成為眾矢之的。今天說出這個數字是不是讓讀者會心一笑?

稍向前看十年,今天讓我們不安的這些問題都將不成為問題。請相信自然界和社會擁有一種超越我們智慧的自洽的力量。既是在發展中產生的問題,就必定會在發展中自然消亡。

“帽子”问题的根源不在“帽子”本身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