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云轩2018春拍 王献唐先生和他的收藏

朵云轩2018春拍 王献唐先生和他的收藏

说起王献唐先生,他是名声赫赫的齐鲁文脉的守望者——集勤于治学,著作等身。他是学者:生前是山东省图书馆馆长,致力于古籍文物的搜集、整理与保护。他是护宝者:不顾个人安危,矢志不渝,保护山东省的大量精品文物。他更是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自觉承担起文化延续的责任,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史材料,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朵云轩2018春拍 王献唐先生和他的收藏

王献唐(1896-1960),初名家驹,后改名王献唐,号风笙。山东日照韩家村人。藏书印有“双行精舍鉴藏”、“空自苦”、“疏经阁”、“三家邨人”、“献唐题记”等多枚。曾经担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中央国史馆副总纂修。纵观他的一生,将读书、聚书、藏书、考古、研究金石文字视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光收藏图书就达10万余卷,藏于“双行精舍”,每有所得,辄为之写题跋,或考证版本源流,或述藏家逸闻,后被收入《双行精舍书跋辑存》及《续编》中。所作《藏书十咏》中自称“黄金脱手了无余,换得陶南镇库书”,是其卖金藏书的写照。曾向国家捐献出越王勾践剑、李自成闯王印等珍贵文物8 000多件及5万册古籍。著述有《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山左先哲遗书》等50余部,逾千万字。

王献唐先生在学术研究上所取得的卓著成就,固然源于其一生勤奋治学,与其幼年和青年时期接受了良好的国学和西学教育和周围良师益友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1929年掌山东省立图书馆后,因工作关系,结识了海内外大量的学者,并与于右任、蔡元培、傅斯年、董作宾、陈梦家、富开森、高田忠周等国内外著名学者近300人有通信往来,交相论学,获益良多。郭沫若更是亲自登门拜访并尊称这位小其十余岁的齐鲁学人为“王献老”。于右任不仅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书法大家,还酷爱金石,共同的爱好拉近了王献唐与于右任的交往,从王献唐后人处得知两位大学者之间的书信往来有百余封之多,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付之一炬。所幸的是,于右任的两件书法作品居然得以幸存。

今年恰逢王献唐先生诞辰122周年,王献唐先生后人为了筹集资金,修建王献唐纪念馆,特将珍藏多年的这两件于右任书法以及陈介祺旧藏的毛公鼎全形拓,托付于百年老店朵云轩,亦可视作是一段善缘。

朵云轩2018春拍 王献唐先生和他的收藏

于右任 《行书五言》 纸本 对联 131.5×31.5cm×2

出版:《王献唐年谱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

此次春拍上的这两幅于右任作品,完全是于老30年代的书风——大有魏碑的韵味。观其线条,犹如万年古藤,于弯曲中见苍劲;结构纵挺稳健,用笔浑圆内敛,收笔裹锋。于右任凭着坚实的魏碑功底,以大起大落、浑厚有力的用笔,使行草魏碑化、魏碑行草化,从而创造出气势磅礴、极富个性的书法艺术风格。正如书家钱君陶所说:“由此而产生出一种奇丽的书体,即所谓‘于体’,成为癫狂以来难得出现能独步书坛的划时代的大师。”

朵云轩2018春拍 王献唐先生和他的收藏

于右任 《行书》 纸本 立轴 132×33cm

古今载籍,数经厄劫。无数名史古籍皆在战乱中灰飞烟灭,王献唐倾心于山东地方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因此他以守藏吏、柱下史等为别号,表明自己的守藏之责。著名学者赵俪生云:“献唐先生在中国文物史上,特别是山东文物、文献史上,有永远抹不掉的一份功劳。”尤为人称道的是1937年日寇侵华时期,王献唐舍妻别子,与同事一起,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将山东省数十载搜集的各类图书文物精品万余件31箱,辗转万里,避祸于川地。此大智大勇之举,可与故宫文物南迁一事媲美,时人誉为“虽百世之下,必将与日月同光,山河并寿”。1931年得知潍县陈氏“万印楼”欲将所藏以九万元售与日本人,即立刻呈请教育厅,亲至潍县陈宅洽谈,终收归国有,没有流落海外。

王献唐先生生逢中国社会和学术鼎革之际,其治学严谨,远绍乾嘉诸儒,近承清末名宿,在目录、版本、金石、文字、音韵、考古、图书馆学及诗文、书画方面皆造诣颇深,是我国著名的文献学家、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及金石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罕见之学者。”学术界公认的北方朴学大师,山东地区考古、文物事业的奠基人,特别是对古器物亦有很深的研究。

朵云轩2018春拍 王献唐先生和他的收藏

陈介祺旧藏毛公鼎全形拓 纸本立轴 135.5×68 cm

说明:王献唐旧藏,家属提供。

此次春拍上陈介祺所藏毛公鼎的全形拓,为王献唐十分喜爱的藏品。原先藏于雕刻家杜宗甫(1901-1980),杜宗甫赠于黄孝胥(生卒年不详),黄孝胥再转赠于与王献唐,此三人皆为故交,同时都擅长书画和金石碑帖,得知王献唐对金石研究造诣很深,特将此件陈介祺旧藏毛公鼎全形拓转赠于王献唐。是故签条上同时有杜宗甫和黄孝胥的题签。可惜由于晚年身体原因,王献唐未来得及题写款识就过世,实乃一大憾事矣。毛公鼎现为中国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文字共有四百九十九字,保存基本完好。迄今为止,毛公鼎是铭文最多的商周青铜器,不愧为吉金之冠、国之重宝。郭沫若称之为“抵得上一篇《尚书》”。陈介祺一生收藏宏富,此鼎经陈介祺收藏有三十余载,深锁秘藏,绝不示人。陈氏所拓毛公鼎全形拓出自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形态自然逼真,立体感强,在当时其所拓的全形拓鲜少流出。陈氏病逝后其后人售出,流传至今,除中国国家图书馆有藏,民间少有难见,已是各大拍卖场中的竞买之上品。

朵云轩2018春拍 王献唐先生和他的收藏

陈介祺旧藏毛公鼎全形拓 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