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摩(MSCI)”後

歷時五年之久的“猜猜猜”活動,

終在今天(2018.5.15)凌晨結束了。

明晟公司MSCI公佈半年度指數調整結果,

並揭曉了6月1日獲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234只A股名單。

增加23只成分股,

剔除88只。

入“摩”後

>> 入“摩”的那些成分股

金融、

週期權重高;消費其次;TMT最低

目前納入MSCI指數的A股包含234只,

佔A股市場總市值的46%,

與上證50、

中證100以及滬深300指數,

成分的重合度較高。

行業角度看,

銀行、

非銀等金融板塊共50只標的納入,

流通市值佔比接近40%;其次是週期板塊

流通市值佔比接近23%,

醫藥、

食品飲料、

家電等大消費板塊流通市值佔比約16%;而TMT等板塊的流通市值佔比不足6%。

(申萬一級行業分類)

>> 入“摩”前的故事

自2013年起,

A股4年4次衝關!

足足等出了一屆奧運會也要入摩,

到底為嘛?

MSCI指數目前主要使用者是海外基金,

6月的即將入摩,

短期內預估將會給市場帶來大約120億美元增量資金。

雖然總量不大,

但意義很大。

入摩後,

海外資金可以直接通過MSCI新興市場指數購買A股。

>> 入“摩”後的股市

看看其他國家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之後的股市變化↓↓↓

入“摩(MSCI)”後

各個國家有漲有跌,

但總體向好,

一年之後13個新興市場中,

國家或地區股市上漲概率超過了69%,

平均收益率接近60%。

入“摩”的基

根據證監會數據,

截至5月7日,

國內基金2018年以來佈局MSCI指數相關產品呈現加速態勢。

目前已有13只,

其中2018年新發11只基金共募集份額114億元,

另有14家公司申請23只MSCI基金排隊,

資金增量不容小覷。

基民甲問:

近期MSCI基金髮行較多,

是買指數型基金好還是買主動管理型比較好?

中歐基金財富管理團隊答:

第一,

近期發行的基金多為ETF基金,

即指數型基金。

區別在於跟蹤指數不同,

主要跟蹤“MSCI中國A股國際指數”和“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

第二,

基於以上2個指數的差別。

“MSCI中國A股國際指數”:初期被納入的成分股為大盤股票,

後會根據納入節奏增加中盤股票。

不管有沒有QFII/RQFII,

外國投資者都能買,

所以其群眾基礎最廣泛;“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基於QFII和RQFII視角,

成分股權重考慮了自由流通調整因子、

以及外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限制,

涵蓋大盤和中盤公司;

第三,

從長期來看,

這兩個指數的差別不大;短期來看,

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

直接帶來被動配置資金流入,

所以“MSCI中國A股國際指數”的相關性最高。

鏈接:https://xueqiu.com/5680395518/1072086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