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潛江:一隻蝦,一袋米,火了一座城

一隻蝦,一袋米,火了一座城

一隻蝦,一袋米,火了一座城。潛江因小龍蝦美名遠播。

湖北潛江:一隻蝦,一袋米,火了一座城

潛江小龍蝦。

“蝦稻共作” 創新發展 造就綠色農業發展之路

潛江龍灣湖北交投小龍蝦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標準化養殖基地,蝦稻田剛剛起完頭季蝦,秧苗便已插上,幼蝦在稻溝中嬉戲,水面不時泛起陣陣漣漪。

“是的,商品蝦基本上起完了,現在稻溝裡都是幼蝦。待秧苗插完,稻溝水位提高,幼蝦便會跑到稻田裡,繼續生長。八、九月份時,又可收穫一季蝦。”基地項目部負責人徐楊說,這是潛江人首創的“蝦稻共作”模式。“蝦稻共作”模式,被農業部譽為現代農業的“革命性”創舉,被評價為“四小”典範(小銀行、小糧倉、小水庫、小肥料廠),每年可收一季稻穀、兩季蝦。

說到“蝦稻共作”的效益,徐楊說:“蝦稻田不打農藥,產出的稻米價格比一般的米貴四五倍,加上蝦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蝦稻田畝均增收5000元左右。”據介紹,2017年,基地“蝦稻共作”面積5843畝,每畝產蝦214公斤、稻穀715公斤,畝均收入6424元,年產值3700多萬元。

潛江市農業局副局長郭慶介紹,潛江蝦稻,從“蝦稻連作”到“蝦稻共作”,經過18年的創新發展,造就了一條引領全國的生態、循環、綠色農業發展之路。打造了味道工廠、蝦皇、蝦鄉稻等知名蝦稻品牌。2017年,該市蝦稻面積達到65萬畝,蝦稻產業綜合產值達230億元,帶動就業超過15萬人,幫助2萬人脫貧致富,小龍蝦加工出口連續14年居全國第一,成為全國蝦稻產業發展的引領者、示範者、帶動者。憑藉優質、高產、技術以及品牌等優勢,潛江捧回了“中國小龍蝦之鄉”、“中國小龍蝦加工出口第一市”兩塊金字招牌。

湖北潛江:一隻蝦,一袋米,火了一座城

採訪團參觀湖北省小龍蝦良種選育繁育中心。

科研示範 良種繁育 30億尾“蝦寶寶”入田間

“在池裡安家的可是‘貴客’!”中心負責人侯傑笑著說,這些“貴客”是從全國不同水系流域及湖泊中採集、引進的優質龍蝦親本,還有從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引進的各種淡水螯蝦,中心現已收集了小龍蝦良種資源群體50個左右。

湖北潛江:一隻蝦,一袋米,火了一座城

採訪團參觀小龍蝦博物館。

“每年有30億尾‘蝦寶寶’從這裡走進水鄉田間。”中心工作人員楊樂說,該中心的目標是5年內實現年繁育優質種蝦250萬公斤,年繁育蝦苗100億尾。

據瞭解,潛江蝦稻產業已形成集科研示範、良種繁育、苗種繁殖、生態種養、加工出口、冷鏈物流、交易倉儲、餐飲服務、節慶文化和休閒旅遊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如今,潛江稻蝦產業全域飄紅,小龍蝦養殖規模、加工能力、出口創匯等各項指標已經連續14年領跑全國。

潛江的稻蝦產業在規模化生產、苗種的繁育、生產標準的建設、精深加工等方面走在了前面,搶佔了“蝦稻產業”的制高點,在產業中掌握了話語權。

湖北潛江:一隻蝦,一袋米,火了一座城

線上營銷 線下成交 一年交易量達35億元

“每天的交易量都在3000萬元以上,高的時候5000多萬元,估計全年交易量可達到35億元。”潛網集團副總經理聶曉峰說,每斤蝦比其他地方的蝦貴5元左右,還供不應求。目前,該中心年吞吐小龍蝦700萬噸,擁有300多家客商,1萬多家終端客戶,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湖北潛江:一隻蝦,一袋米,火了一座城

潛江後湖小龍蝦交易中心車間裡,工人們正忙著對小龍蝦分級、裝箱。

據聶曉峰介紹,交易中心目前是線上營銷,線下成交。採取的是“互聯網+小龍蝦+流通”的營銷模式。建立了蝦谷360、京東潛江館、牛牛網、翼之蝦等網上交易平臺和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等線下交易平臺,實現全國所有地域48小時快遞送達,潛江龍蝦每年網銷過5億元。

據瞭解,目前潛江在創建“潛江小龍蝦”“潛江蝦稻”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將蝦稻產業打造成“百年長青產業、千億集群產業、萬戶致富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