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三國演義》而言,諸葛亮、馬超、趙雲帶一萬精騎兵火速馳援荊州,正好是關羽取得了水淹七軍之時到達,李嚴、霍峻緊隨其後,會打得曹操遷都嗎?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這個問題,分戰術和戰略層面兩個方面看。

從戰術層面看:如果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能得到劉備在益州方面的策應,後面的結果自然完全不同,荊州丟失的可能性大為降低,曹操遷都的幾乎成為不得不做的選擇。

關羽突襲襄陽、樊城,利用的是天時,同時也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曹操在漢中新敗,士氣正低落,在這種情況下,關羽來不及請示彙報,劉備也來不及做周密部署,一場事關全局的大會戰就開始了。

應該說,關羽在捕捉戰役時機方面目光還是比較敏銳的,戰役的決心也很大,所以取得了前期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問題在於其後勁不足,當曹仁殺白馬盟誓死守、徐晃奉命增援後,雙方陷於對攻,關羽戰線太長、兵力不足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關羽之敗最直接的因素是孫權、呂蒙的“白衣渡江”,但即使沒有這個因素,關羽也打不過曹仁、徐晃的聯軍,更不要說還有源源不斷的曹軍增援部隊正在趕來。

但這時如果劉備方面有所行動,調集諸葛亮、趙雲等人及時增援(一萬人馬太少,數萬較合理),再加上孟達、劉封從上庸三郡出擊,魏延也可以從漢中揚聲威脅兵出秦嶺棧道,攻擊曹魏的關中,以上4支人馬從3個方向同時發力,曹操就扛不住了。

如果曹仁所部最後的信心喪失,樊城放棄,呂常在襄陽就獨木難支,也得放棄,南陽也不將不保,關羽、諸葛亮就可以大軍直赴許縣城下,孫權那邊甚至都來不及反應,曹操只得遷都。

從戰略層面看:劉備集團在荊州突然勢力坐大,將曹操集團從荊州徹底消除出去,這就打破了之前的“恐怖平衡”,孫權會更加堅決地倒向曹操,曹操即使暫時遷都以避鋒芒,但很快又會打回來,劉備的荊州最終仍保不住。

曹操遷都並不意味著劉備就能一鼓作氣統一中國了,劉備集團還沒有這樣的實力,面對實力明顯超過自己的曹魏,劉備集團要想將其消滅,並不是短時間內就能辦到的。

許縣雖然丟失,但對曹操來說損失並不大,頂多是政治上的損失,從實力的角度看,曹操早已將經營的重點放在黃河以北,以鄴縣、魏郡、冀州為基地穩固北方,尤其是烏桓被消滅後,北方再無隱憂,曹操集團的綜合實力仍然遠超劉備集團。

荊州過去有7個郡,三家瓜分荊州後改為“荊襄九郡”,三家各佔3個郡,劉備集團將曹操集團的3個郡拿走了,但孫權集團還有3個郡在手,面對劉備集團的突然崛起,孫權會毫不猶豫地站在曹操一邊,組成“孫曹聯盟”共同對付劉備。

關羽北伐前,天下如果是10分,曹操大概佔6分,劉備、孫權各佔2分。關羽北伐並取得成功後,天下如果還是10分,曹操大概佔有5分,劉備3分,孫權還是2分。現在,劉備集團要以3分之力對付7分的“孫曹聯盟”,失敗將是必然的。

所以,可能出現的是情況是,曹操從許縣遷都後,關羽、諸葛亮在黃河附近被“孫曹聯盟”打敗(或許黃河上也有一個類似赤壁的地方),之後撤軍,但孫權行動很快,已將荊州全部佔領。

最終的結果是:關羽、諸葛亮勉強退回益州,荊州及上庸三郡全部丟失,荊州歸於孫權,上庸三郡歸於曹操,曹操收復許縣,孫權這時如果不敢跟曹操攤牌(還要擔心劉備復仇),還會將南陽、襄陽、樊城等原屬曹操的地盤歸還給曹操,這個局面,與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情況幾乎沒有兩樣。


南門太守

建安24年(公元219年)5月漢中之戰結束(劉備勝)7月劉備進漢中王,隨後命劉封孟達奪取東三郡(幾乎同時,關羽發兵北上襄樊)

也就是說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荊、益通道已經打通。川內援軍可直達襄樊前線。

再看援軍陣容:諸葛亮、馬超、趙雲、李嚴、霍峻,一萬精騎。(這隻陣容已經算是很全面的了,有軍師、有統帥、有猛將......)這支援軍的一把手絕對是諸葛亮,先鋒馬超,至於趙雲應該還是做保鏢類的。



襄樊之戰,蜀漢面臨的是兩個敵人(魏、吳)若不是東吳背後捅刀,關羽不會敗成這樣。關羽水淹七軍之時,東吳方面已經著手安排甚至有可能已經出發了偷襲荊州了。又由於堅城樊城久攻不下,即使馬超、趙雲上場並增兵一萬的情況估計在短時間內也無法攻克。只要時間一拖延,曹魏的其它援軍就來了,而東吳方面也開始行動了。所以諸葛亮援軍最大的作用應該是鎮守荊州防備東吳。(可以安排李嚴、霍峻守荊州,諸葛亮、馬超、趙雲上前線)

沒有了後顧之憂,我們再看蜀、魏的情況,曹操之前剛剛經歷漢中大敗,加之關羽前期連戰連捷,曹軍的士氣及作戰能力方面肯定有大幅削減。而劉備軍隊雖獲得漢中之戰勝利卻也因連年征戰早已是強弩之末。

所以戰鬥最強的還是養精蓄銳許久的關羽北伐軍和曹仁的守備軍(此二人相持了太久,誰都勝不過誰)

照這樣的話,末將個人覺得結局應該是:曹軍會無奈主動撤軍避其鋒芒。蜀漢會拿下曹操管轄的荊州部分,之後也無力再北上,也得回軍修養


左將軍

這麼說吧 諸葛亮隆中對最大的漏洞就是一軍荊州 一軍益州 兩地遙遙千里 山川阻隔 交通極為不便 看上去 劉備集團佔優勢 實際從劉備入川開始 劉備集團就被分割成兩個獨立作戰集群 關羽荊州軍無論怎麼勇猛 也擋不住曹操 孫權兩路夾擊 就三國演義而言 關羽在樊城被曹操困住 所部大軍不到十萬 曹操集結全部主力進攻關羽 關羽初戰失利 將荊州軍全部調出 後方幾乎全部放空 呂蒙 攻下荊州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至於說川中立刻起兵接應 最多就是把關羽救回來 至於荊州 無論如何必然丟掉


騎著馬的步兵

我覺得劉備的戰略是對的,諸葛受三分天下固有思維影響,加上關的自作主張(好像關沒有接到劉北伐的指令),導致了劉集團錯失良機。按照當時的局勢,劉剛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聲威正盛,曹短期內處於全面守勢 留下魏延把守漢中足以自保。經過兩三年準備後,劉主力重返荊州,匯合關羽主力,順江而下,吳失去長江天險 ,一舉破吳的可能性極大(想想孫策統一江東才用了多長時間)。此時曹超忙於為曹丕篡漢做準備,且樂於坐山觀虎鬥,也不會對劉後方造成威脅,即使有,孫也同樣有這方面顧慮。南方統一後,在與曹對決,天下歸誰,尤未可知。


馮唐李廣

我的回答:絕對不會!官渡之戰曹操七萬兵在缺乏糧草,軍心渙散的情況下都能戰勝袁紹八十萬大軍。襄樊戰爭時期,曹操擁兵數十萬,兵精糧足,而進功襄樊的荊州兵只有不到兩萬,即使再加上諸葛亮率領的一萬援軍也不過三萬兵。也不要太高估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後期在沒有東吳威脅的情況下,七次伐魏均以失敗告終)。如果曹操親率大軍征討,東吳趁機奪取荊州,諸葛亮關羽之輩只有逃跑的份。即使東吳安兵不動,僅憑曹軍之力也能重演一次長板坡之戰!


仰望明月754

若果是這樣的話,說能打的曹操遷都似乎為時過早,但是曹仁和趕來馳援的徐晃必敗,以及和後來馳援的張遼也會被打敗,樊城是守不住了,成了劉備的了,而且荊州也不會丟失,東吳襲擊不成功或者不去進攻荊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