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果的发展历史及技术难题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 马成福

文冠果为无患子科文冠果属(单种属),又名文官果、长寿果、木瓜等。《本草纲目》中称文冠树,又谓"文光果,天仙果";《救荒本草》名文冠花;《广群芳谱》名文光果;《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名温旦革子、文冠木,性味"甘,平,无毒。"

文冠果寿命长达2000年,具有抗旱、抗寒、耐瘠薄特性,根系发达,入土很深,萌蘖能力强,生长较快,属水土保持先锋树种。文冠果对土壤适应性很强,耐盐碱,在撂荒地、沙荒地、粘土地能正常生长,在平原、沟壑、丘陵、黄土地和岩石裸露地上都能生长。喜光,耐半阴,抗寒抗暑能力强,在+-41℃气温下能安全度过。抗旱能力很强,在年降水量仅100毫米的沙漠戈壁地区也有散生野生树木。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具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树木中的国宝,园林中的奇葩。它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有北方油茶之称。又是珍贵的旅游观赏植物,也是优良的木材树种、水土保持树种和常用中药材,而且具有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卓越的优点。

早在12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认识文冠果。明代万历年间京官蒋一葵撰《长安客话》载"文官果肉旋如螺,实初成甘香,久则微苦。昔唐德宗(公元780年~805年在位)幸奉天,民献是果,遂官其人,故名。"后来,文官都按照文冠果开花的次序穿袍,以此区分官阶的大小。这就是"文官果"之名的来历。

宋高宗(公元1127年)时,胡仔篡集的《笤奚渔隐丛》后集,卷第三十五记载:上痒录云"贡士举院,其地栖广勇故营也,有文冠花一株,花初开白,次绿次绯次紫,故名文冠花。花枯经年,及更为举院,花再生。今栏槛当庭,尤为茂盛。"由此得知,文冠果在宋朝时叫文冠花,当时的文官,首穿白袍,次着绿袍,再穿红袍,最大的官才穿紫袍。可见,文冠果不仅有枯荣随文运的传奇,而且花色变化也正应和了当时文官官袍的晋阶颜色。

文冠果象征着官运亨通。在古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们,在应试完等待发榜时,考生们就会涌到京城西山八大处的四处大悲寺两棵文冠果下,借着"文官果"的喻意,在这树下吟诗作画,并祈求文官果能给他们带来好运。山东莱芜刘庄曾经有一棵古文冠果树,传说是清代的一个县老爷从北方带来的。县老爷认为,文冠果有保佑文官官运长久的作用。

民间流传:"闻到文官果,当官不用悉:摸到文官果,升官在眼前:吃到文官果,当官一辈子"。在晋北,文冠果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当地人取其谐音,称之为"文官果"。农户喜欢把文冠果栽在土窑洞的脑畔上,成熟的文冠果落下来,他们会说:"文曲星降临了","文官入院了"。文冠果也象征长寿、吉祥,有些农户栽种在院子里,作为观赏树。

我国人工栽培文冠果的历史比较悠久,有文字记载最早于公元7世纪在西北庙宇、宅院里就有生长种植,而以甘肃、内蒙古分布最多。明清以后,文冠果被引种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东北。民间相传文冠果是神树,最早是由僧人引种的。庙宇、宅院里很早就有栽植,而且对文冠果油的利用也比较早。在古代出土的皇家陵墓中,长明灯用的燃料就是文冠果油,它耐燃,无烟。在西藏、青海、内蒙等地,寺庙里的僧侣把文冠果油作为佛前长明灯用油,以示佛光普照、神道长明。据传:"在藏、蒙佛教界,把文冠果树视为神树,把文冠果油称作神油,只有活佛和少数高级僧侣、喇嘛才有机会和资格食用……庙宇里用文冠果油点长明灯,不但灯光明亮,而且不冒黑烟,不熏佛像。"

因此,每建一处新的庙宇,僧人都要将种子带去,种植于庙宇前后,几年后小树结籽,即可供庙内使用。后来文冠果油逐渐转为僧侣的食用油,成为素食斋饭的调料,故庙宇道观将之视为珍宝。但文冠果毕竟量少,在西北、华北和内蒙古一带藏、蒙佛教的庙宇道观中,它成为喇嘛、道长、方丈、高级僧侣们的专用品,蒙语名为僧灯木道,一跃成为地位身份的象征。庙观内生有文冠果,不仅是一种祥瑞之物,更是庙观的一大瑞相,在西藏、青海、内蒙古的一些旧喇嘛庙内,至今仍有树龄较大的老文冠果树。在西藏、青海、内蒙、河南一些旧喇嘛庙内,至今仍有树龄较大的老文冠果树。这就是以前医药条件不发达,但和尚能够长寿的原因之一,因此文冠果油被民间誉为长寿油。

解放前,文冠果这种国宝级的树种从未受到重视,没有作为经济林树种大面积栽培,人工栽植仅见于寺庙、宅院等处,可以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但对文冠果油的利用却比较早,在西藏、内蒙等地,寺庙里的僧侣、喇嘛作为食用油,也用于点佛前长明灯。在陕西延安北部陕甘交界区,农民有加工食用文冠果油的传统。

文冠果木呈深红色,纹理清晰,质地坚硬,故称"降龙木"。在《杨家将》中穆桂英为救杨宗保而献给杨六郎用来破天门阵的穆柯寨的"降龙木"就是文冠果,穆桂英的牵马仆人小名就叫"木瓜"。过去,人们用降龙木制作一些简单的试毒和防毒筷具,以及一些生产生活用品。佛界的鱼木和佛珠,多由文冠果木制成,可以镇宅驱邪。据传带文冠果佛珠者得以平安和吉祥,又表义大智文殊菩萨之加持,所以深受信众之喜爱。

在甘肃东南部、陕西北部农村一带,老人常用文冠果木制作烟锅,也把文冠果木雕刻成小老虎、小狮子或小碾子,用于拴小孩,被认为具有避邪气、驱鬼怪的功能。小孩头疼脑热,他们会将小老虎用水煮,取少许汤给小孩服用,这可能与文冠果的药用价值有关。

1958年,河南永城市太丘镇孟庙村泰山庙院内,一棵百年文冠果树开花结果,该村小学少先队员把文冠果寄给毛泽东主席品尝,深得他的喜爱,并复信答谢,被当地老百姓传为佳话。

文冠果有过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木槿一起曾经受到江青的青睐,成为"钦定植物"。1958年底,金日成来华访问时,将文冠果籽仁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毛主席,后经厨师炒熟送给江青品尝,其味香甜可口,江青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从此开始经常食用。她非常注意自己的身体,特别喜食炒文冠果仁,她的食用油是文冠果油,化妆油也是文冠果油,这从侧面反映了文冠果油确实是高级食用油这一事实。

当时,江青提倡穿"百摺裙"、栽文冠果,逢人就送文冠果。她责成国家林业部门加快对文冠果在我国的开发,最后由国家投资在西北的革命老区延安志丹、东北的辽西建平、内蒙古的赤峰乌丹等不同干旱气候条件的地区培育种植。

1975年春,江青看到电视台播出的文冠果科教短片后,立即指示发展文冠果生产,并亲批用进口胶卷重拍科教宣传片《文冠果》。一时间文冠果发展风起云涌,结合当时国家大搞以木代粮和植树造林运动,在内蒙古、黑龙江、陕西、山西等地栽植了大面积文冠果林,全国总面积当时达8万亩,至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总面积已达70余万亩。

据《党史资料》记载,1976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夫妇访华期间,江青接待他们的宴会,用的就是文冠果油烹调出来的菜肴。当时的介绍说:"这些菜都是用中国生长的文冠果榨出的油烧的,这是一种高级食用和工业用的植物油,旧社会是高级喇嘛食用的油,据医学化验,对老年人的血管有好处。如尼克松先生和夫人喜欢食用,江青同志准备送他们一些带回国内……尼克松夫妇和布伦南总管3人用餐后,赞扬菜的味道鲜美,而且非常好看。尼克松说,简直是一次宴会,尼克松夫人说,她从未吃过比这更好的菜……"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木本油料树种,但素有"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的难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西北文冠果基地不畏艰难,刻苦攻关,不断创新,成功突破了两大难题,为文冠果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评为全国重质量守信用单位。

西北文冠果基地认为"移栽成活难",主要是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他们用"抗旱育苗"的方法,一年只给苗木浇两个水,这样主根短了,侧根多了,成活率就提高了;挖苗时用多种药水对根部伤口进行处理,再用塑料袋包装和泥浆蘸根,谨防失水。通过这两项措施,打破了"从挖到栽不能超过三天"的禁忌,大大延长了移栽时间,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千花一果"是制约文冠果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培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西北文冠果基地自2000年开始就精选全国56个地方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育苗,发现那一棵苗挂果早、挂果多,就摘下来再次育苗。这样连续选育6代共18年时间,终于突破了"千花一果"的难题,选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

文冠果的发展历史及技术难题

文冠果的发展历史及技术难题
文冠果的发展历史及技术难题文冠果的发展历史及技术难题

西北文冠果基地高产种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