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种什么境界?

霍大胜

完整的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全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不能割裂开来去理解,而是要作为一个整体去领悟其精神实质,孔子通过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陈词”为弟子们释疑解惑,春风化雨般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在这段话中孔子隐圣同凡现身说法,其目的在于劝人勤学,步步为营步步进阶,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圣境界。

对这种境界的理解虽众说纷纭但大致最终还是殊途同归、万法归宗。简而言之有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大道至简。

这种境界说到底,就是一个完人的境界,“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是指顺从自己内心去做想做的事情,这样由内而外的行为不用多想就自然而然符合法度。大道至简,简单的说就是指个人内心修炼已至化境,对“天命”的理解已“内化于心”,故一切所思所想所为都是这种精神“外化于行”的自然流露,顺从自身内心和顺从外界自然是合为一体不分彼此,到这一层境界的人,明心见性,其心纯净无瑕,不受外物所污,不受外界所惑,唯此方可得“大自在”,与佛家所云的“方证菩提”意思相近。

二是学而致之。

这种境界的到达的“路线图”孔子说的也很明确,不是到了七十岁就无师自通自然“如神附体”,而是一步一步的积累和修炼才可以达到的,圣人如此,凡夫切不可曲解此意。所谓的“大自在”并非是无所顾忌的为所欲为,否则结果只能是“自由早晚乱余生”。其路径是并非是“生而知之”,而是经过“学而知之”再到“学而致之”,勤学是唯一的途经,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勤力奋进,从“道法自然、师法造化”入手,不断的修正自身的思维和行为“轨迹”,从四十岁之前的“修境”再到五十岁时的“悟境”直至七十岁时才能“证境”。

这种超凡入圣的境界不是虚无的“空中楼阁”,只有不断的勤修苦练方可“水到渠成”,否则就落入了每每被人诟病的“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的这个俗套,沦落为这样的“套中人”,与圣人之所言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罗兴

不逾矩,是孔子的最高境界。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这个最高境界呢?

四十能够“格物”。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抓住事物的本质。

五十“致知”。致知:很细密,细小的知识都掌握了。

六十无欲无求 孔子做为一个学者,对什么追求是无止境的呢?是学问,学问比生命都重要。这句话说明,他已经真正参透了宇宙奥秘。

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个矩指的是自然之道,即老天的规矩。(阴阳变化之道)人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转化成阴阳的道理来讲,来遵守。人世间的阴阳变化之道,一定要符合老天的阴阳变化之道。当孔子面临问题,处理问题时能符合老天的阴阳变化之道,不犯规。老天的阴阳变化之道是:一年四季的阴阳变化与一天之中白天黑夜阴阳变化,两种阴阳变化相交所形成的轨迹。就是自然之道。(孔子十分懂《易经》中《十翼》就是孔子写的)

遵守这种自然之道的结果是,能让万物茂盛的生长,人类社会趋于完美。

《论语》中有一个对抓鸟,钓鱼的描写。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这种做法就像狮子抓羚羊一样,都是老弱病残被吃掉。健壮的留下,这样狮子与羚羊都能良性循环的发展。孔子那样的捕鸟,钓鱼的方式才不会破坏大自然,是符合自然之道。这是人从大自然中其中一种索取之道。不破坏阴阳平衡。

《论语》中孔子对人做事的一个警告。这个警告符合阴阳变化之道。(自然之道)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年少之时,血气还未成熟,应该力戒色和欲(即性行为)。壮年时期,血气方刚,应该力戒争斗(斗容易出事)。年老之时,血气已衰,应该力戒贪得。(贪欲多伤身厉害)

《校外讲堂》希望成为一个社会大学堂

欢迎大家关注留言写评论,共同学习共同交流


校外讲堂

我呢,目前四十几岁,尚且不敢自称不惑,所以对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做的言论,只能算是猜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觉得圣人说的这段话有多么高深,并且,题目描述里的这段话有点断章取义,原话前面还有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认为这段话就是圣人对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一个总结,同时教导弟子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只此而已,并且,这段话也未必就是深奥到难解的地步。如果我们把这段话简单的看,其实也就是圣人说自己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就已经有了一点成绩,四十岁可以做到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就差不多知道了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六十岁已经不会在意别人如何评价或者诋毁自己,七十岁对于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已经了然于胸,可以随心所欲,不觉得困难了。



圣人说的这段话,只是经验丰富,阅历过人的人生阶段而已。何必钻牛角尖去想什么境界?也许当年圣人就是跟弟子闲聊,说说自己的人生感悟,发点感慨,后辈儿孙就觉得圣人是在说什么了不得的经意,算了吧,圣人也挺辛苦的,洗洗睡吧。


燕国术士虎胤空

孔子作为当时的成功人士,他的言行代表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上层的言行。也为这些上层人士所学习。


他提出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孔子在四处游学,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后,而对当时人们的一个总结。

这几条的解释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七十岁就是高寿了。

三十而立,指的是三十岁是一个人生分水岭。到了这个岁数,人就应该有立身之本。目标就已经确立了。

四十不惑,到了四十,人就不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疑惑,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格,为人处世之道了。

五十而知天命,在当时社会形式下,人们普遍相信命运。到了五十岁不管混的好坏,就要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今生的命运是前世的报应。不要怨天尤人了。

六十耳顺,到了六十岁要对别人说的话自动过滤。多听顺耳的话,不顺耳的话别往心里记,不要给自己添堵。

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了,已经是高龄了。尽量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不超出规矩,保持身心愉悦。


用户2454906646148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生坚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上古圣王以及西周的文王、武王为榜样。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说的是孔子到了七十岁,已经获得完全的生命自由,这种自由不是说没有规矩,而是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不违背规矩。亦或是,孔子已经达道,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皆在道中。所以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