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鄉村旅遊差異化運營模式

農村脫貧攻堅戰已經到了關鍵時候,鄉村振興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國家的頂層設計中,鄉旅產業在解決三農問題、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助力脫貧攻堅、城鄉統籌建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那麼有哪些好的運營模式是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鑑的呢?

六大鄉村旅遊差異化運營模式

一、田園養老模式

隨著鄉村旅遊的火熱及我國老齡化情況日益嚴重,鄉村田園養老度假成為一種新的養老模式。鄉村田園養老以農業休閒為主體,利用鄉村特殊的自然養生條件及富有鄉韻、利於康復身心的人文環境,與生態休閒、農業旅遊、森林度假等相結合,開創出一種集田園生態休閒、鄉村健康飲食養生、農耕勞作體驗、鄉村社區生活於一體的新型養老模式。

六大鄉村旅遊差異化運營模式

二、片區開發模式

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當地優勢,集中連片開發現代觀光農業及各種農業休閒觀光項目,供城市居民到農業觀光園區參觀、休閒與娛樂。

該模式主要依託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閒、娛樂設施,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主要類型包括體閒度假村、體閒農莊、鄉村酒店。該模式在全國各地尤為常見。如上海市郊區、北京市郊區、南京市郊區基本上都在採用該開發模式。

六大鄉村旅遊差異化運營模式

三、產業帶動模式

休閒農園首先生產特色農產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後通過休閒農業這個平臺,吸引城市消費者來購買,從而拉動產業的發展。在這類園區中,遊客除了餐飲旅遊,還會帶回土特產品。

四、科普教育模式

主要類型有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觀光體閒教育、少兒教育農業基地、農業博覽園。如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聯結科教單位科研成果與生產實際的重要紐帶,為農業科技成果的展示和產業孵化提供了實現的舞臺。

目前我國的一些大學或科教單位建立的農業高新技術園區,與國外的農業科技園區模式極為相似,園區的建立為科教單位和入園企業科技產業的“孵化”和“後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平臺,大大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輻射推廣。

六大鄉村旅遊差異化運營模式

五、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民俗風情旅遊模式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休閒旅遊活動,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主要類型有農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鄉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六大鄉村旅遊差異化運營模式

六、休閒農場或觀光農園模式

隨著城市進程的加快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滿足於簡單的逛公園休閒方式,而是尋求一些迴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生活方式。利用節假日到郊區去體驗現代農業的風貌、參與農業勞作和進行垂釣、休閒娛樂等現實需求,對農業觀光和休閒的社會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國眾多農業科技園區由單一的生產示範功能,逐漸轉變為兼有休閒和觀光等多項功能農業園區。

湯俊,現任北京創行合一規劃設計院執行院長

旅遊項目要規劃,要方案,要創意,怎麼辦?

北京創行合一規劃設計院專注休閒農業與美麗鄉村、旅遊景區、農場、民宿、農家樂等旅遊規劃與策劃設計,實現資源的有效對接,締造一個全方位的生態鏈互動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