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月出臺50次調控政策創紀錄,為何房價卻三線齊漲

單月出臺50次調控政策創紀錄,為何房價卻三線齊漲

國家統計局今日發佈了2018年5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統計數據。從環比看,一二三線城市房價環比均分別上漲。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分別上漲0.3%和0.2%,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分別上漲0.9%和0.8%,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分別上漲0.7%和0.6%。

單月出臺50次調控政策創紀錄,為何房價卻三線齊漲

而從5月份的情況來看,15個熱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5個,比上月減少2個,最大降幅為1.1%;持平的1個;上漲的9個,增加1個,最高漲幅為2.1%。同比下降的城市有8個,比上月減少2個,最大降幅為2.8%;上漲的7個,增加2個,最高漲幅為3.4%。

也就是說,無論從前5個月的情況還是5月當月的情況來看,房價都是呈現上漲格局,而沒有象前兩個月那樣出現下跌或穩定局面。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房價出現這樣的變化呢?是正常波動還是出現反覆了呢?如果是正常波動,那麼,就不需要過多關注。反之,如果是出現反覆,就必須引起重視了。

事實也是,今年以來,各地在樓市調控方面,可謂一點也沒有鬆勁,甚至說彈簧繃得更緊了。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5月份,全國有超過40個城市發佈調控政策多達50次,創出單月調控次數最多的紀錄。同時,今年前5個月調控政策出臺總次數同比增長約六成。也就是說,調控已經密佈每天,用天羅地網來形容也已經不算過分,為什麼還會出現房價上漲現象呢?

很顯然,對這個問題,需要反過來想。為什麼調控頻率如此之高?為什麼一個月就有40個城市發佈調控政策,且次數達到了50次,不就是因為房價出現了上漲、調控被擠到了牆角,不得不出手嗎?

單月出臺50次調控政策創紀錄,為何房價卻三線齊漲

這就怪了,既然地方政府下定了決心不讓房價上漲,按理,調控應當有效的,為何會出現這樣反常的現象呢?所謂的房價上漲,到底是開發商所謂呢,還是炒房客所為。如果是開發商,在市場並不景氣的情況下,不降價銷售,反而推動房價上漲,這不是作死嗎?更何況,一些開發商已經面臨很大的資金壓力,資金鍊緊繃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包括一些大型開發企業,資產負債率也已經達到很高水平,要不是國外融資,一些開發企業可能已經出現資金鍊斷裂風險了,還在通過漲價捂盤嗎?感覺不象。

那麼,是否炒房客所為呢?感覺也沒有這個能耐。畢竟,限購和限售雙管齊下,還有限貸恨價等結伴而行,炒房客膽量再大,也不敢如此冒險。就算個別城市出現爆炒現象,如丹東市,那也是上個別現象,而不應當出現整體上漲吧。尤其是前期已經出現大漲,現在應當進行調整的熱點城市,為什麼也出現了上漲城市增加的現象呢?

很顯然,房價出現反覆,一定另有原因。也許,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發佈的另一級數據可能值得關注。數據顯示,1至5月份,50個熱點城市合計土地出讓金高達1.5萬億元,比2017年同期的9503億元上漲幅度高達57.6%。最高的杭州賣地1391億元,同比上漲246%,蘇州上漲77%。從金額看,包括杭州、重慶、蘇州、北京、鄭州、濟南等6個城市的出讓金收入全部超過500億元。其中,5月份50個熱點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高達3130億元,同比上漲111.5%。其中,土地出讓金收入超百億元的城市有杭州、重慶、嘉興、南京、湖州、寧波、合肥7個城市。

這就不難理解了,房價上漲的根源,還在地方政府,在於地方繼續想通過土地來籌集政府建設資金。短短的5個月時間,賣地收入高達1.5萬億,應當不是一個小數目了。即便地價沒有再出現過去那樣的溢價,在土地價格已經處於高位的情況下,開發企業不可能低價銷售房屋。而拿地付出的資金,也需要通過賣房來獲得,那麼,與地方政府默契一下,也是可能的。否則,調控政策不可能不對房價產生約束作用。

單月出臺50次調控政策創紀錄,為何房價卻三線齊漲

所以,面對房價的再度上漲,可能不能單純地看地方出臺了多少次調控政策,而應當關注調控政策背後的動機和目的了,關注調控與土地出讓為什麼出現了反向運動。因為,中央已經非常明確,“房子是用來住的,還是用來炒的”。而要落實這一政策,房價穩定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不管怎麼說,也不管有多少理由,5月份房價出現環比三線齊漲現象,都是不正常的,需要從深層次來解剖和分析。否則,會被調控次數迷住雙眼,影響調控的效果和作用。

更多精彩文章,

tanhaojun19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