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该不该用“打”?

孩子该不该用“打”?

中国有句老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这种教育模式是非常错误的,体罚孩子是暴力,美化再多还是暴力!然而许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一点,依然打着“为孩子好”“不打不成器”的旗号对孩子进行体罚。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家庭教育专家王涛博士在《规矩和爱》里这样说:“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他不是父母的私属品。作为父母可以爱孩子,但不能占有孩子。”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因此动不动就对孩子进行打骂,我常常听到“我生你养你,打你一下怎么了?”这种话。其实,这一类家长,根本没有做到发自内心尊重和爱护孩子。如果用大人的力量去压制孩子,孩子也只会暂时屈服,甚至想着离家出走。

我妈就是一个脾气火爆的人,最要命的是她对我的教育不过脑子,别人说什么她信什么,为此我挨了好多冤枉打。而且我妈认为,自己的孩子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童年挨打的经历对我性格的影响很大,我现在就处于痛苦的调整阶段,不愿意复制我妈的模式,可是我的急脾气又真的像她。

孩子该不该用“打”?

而有的家长自我情绪管理不佳,经常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家庭的琐事而烦躁,一不顺心就连看孩子做什么也不顺心了,这时候孩子稍微犯点小错,家长一气之下就直接上手打孩子了,甚至还会抓起身边的扫把、尺子等工具去打孩子。要知道,孩子的小身体是非常娇嫩的,经不起成人的掌心和拳头,许多悲剧就是在无意和失手中酿成的。

从更长远来看,打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口更加难以愈合。“幼儿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及打骂恐吓,都会使他的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里障碍。”孩子如果经常面临家长的暴力行为,时间一长他很有可能会产生一种被世界遗弃的感觉,继而出现对世界的恐惧感,自闭、自暴自弃,甚至仇恨,并埋下暴力因子。

专家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也就是说,当孩子遭受惩罚后,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从这个角度来说,打孩子真的是下下策。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首先应该冷静下来,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气头上用打骂来实现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你放任自己的不良情绪,对孩子进行打骂,孩子只会觉得,他是爸妈的出气筒,爸爸妈妈不爱他,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王涛博士说:“当孩子闹情绪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收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

孩子该不该用“打”?

木子在这里建议各位家长,在发现孩子犯错误后,不要急于指责孩子。可以对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你这样做妈妈真的很伤心”,问孩子“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样有助于孩子反思自己,过后家长再进行教育,孩子也能够听得进去。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我偷偷拿了同桌的HelloKitty卷笔刀回家,这件事被我爸妈发现了,我妈怒不可遏,当场就抓起扫把想要打我,我爸却阻止了她。他淡淡地说了一句:“你自己回房间好好想想吧。”我赶紧跑回自己的房间,然而那个晚上我的心里一直很不好受,甚至宁愿我妈冲进来打我一顿。我想了很久,当时的我只是一时冲动,就把同桌的卷笔刀偷回家了,我越想越觉得羞愧。隔天早上,我爸送我去上学,他问我“你知道自己错了吗?”我点了点头,我爸又问我想好怎么跟同桌道歉了没有,而后他又严肃地告诉我:“做人要堂堂正正的,犯了错误并不羞耻,逃避、不去解决才是羞耻的。”

这件事我一直记到现在,设想如果当时我妈简单粗暴地打我一顿,我可能哭过了就忘了,根本不会记得这个教训。

当家长平静下来,孩子也反思了自己之后,家长要严肃地和孩子讲道理、立规矩。这个时候不可嬉皮笑脸,你要认真告诉孩子他错在哪了,让他想办法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孩子该不该用“打”?

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教育孩子要把握好一个度,要让孩子感觉到规矩的背后是有爱的,而不是让他感觉冷冰冰,是跟他作对,让他受苦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全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