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西方藝術,你怎麼看?

我的心只能容下你一個

這個問題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來兩者之間應該有不同。方向有東西,看問題的方法自然也就會有東西了。不然東西從何而來?

讓我們先看一個美國和中國人、韓國人一起做的東西方人看物體時的角度不同對他們創作藝術的影響根據吧。從東方和西方看世界的不同角度,多少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東西方藝術的不同風格和藝術表現手法不同的由來。

(在看下面的問題時,請先做出自己的回答,然後再接著讀此文。)

請看第一張圖。你認為中線下面的花應該屬於A和B 的哪一組?

你選的是A組嗎?調查的結果大多數的東方人(被測試者是中日韓三國人)都選擇了A組。理由是花的圖樣比較相近。花莖都有葉子。而西方人(在這裡是指英美澳大利亞三國人)卻選擇了B組。理由是因為花莖都是直的。

我們看第二幅外星人的飛行物的畫。你認為哪一個是在前面的?

東方人認為大的是在前面的。而大多數西方人則認為小的是前面的。科學家用另外一個例子給出了答案。

請看第4張圖。東西方人看大象的圖。在實驗時,科學家利用腦電波來測試觀看者的大腦活動 。發現西方人的大腦只是觀看中心部的大象部分有活動。而東方人的大腦和眼部活動卻在大象和大象周圍的背景中來回觀看。因此可以說明,西方人看東西是以自我為中心向外放射狀的觀看角度。所以,西方人認為最小的那個是在前面的。而與此相反,東方人是對周圍環境非常重視。因此自己在中心,周圍的東西是由外向內環狀的地集中式的地反應到人們的腦裡的。因此,他們認為最大的那個是從遠處走過來的。是最前面的。這和中國人的宇宙觀有關。西方人認為地球是孤立存在的球體。東方人卻早早地就認識到地球與月球之間有氣(也就是後來被證實了的磁場)鏈接著。所以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知道了潮汐與月亮的關係。

第三張圖你覺得中間的2號幸福嗎?

西方人幾乎百分之百都認為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在笑。而東方人無論是哪一國的人都認為他不幸福。因為他周圍的人都不幸福,所以他不會感到幸福的。其實這個實驗也是大環境和個人的關係問題。

最後請看第5張圖。你認為這三個物體那兩個應屬於同一組?

西方人大多選擇了兩個圓柱體。理由是儘管它們的顏色不同,但形狀一樣。東方人選擇的是兩個木質物體。理由是材質一樣。科學家的分析是,西方人重外形,東方人重內在。因為當問到為什麼那樣分組的時候,西方人都是舉出了圓柱形為理由。東方人認為(包括幼兒園的3,4誰歲的孩子),圓柱砸碎後形狀就產生了變化就不再是一樣的物體了。但木製品無論形狀如何變化,它還是木頭。

好了,我們現在言歸正傳。從以上的實驗結果我們不難看出東西方在視覺上和內容上的不同。西方人注重個體。一切都是從個體的“我”出發。所以西方的油畫就會有透視法和遠近法的畫法。而東方畫(其實就是中國的水墨畫)都是鴻觀的角度畫畫。因此一般都是鳥瞰圖。這是視覺上的不同著眼點。(包括人物畫也不是用平視的角度畫的。)

從畫法上來看,因為西方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畫法,所以會將看到的東西細膩地畫出來。一幅油畫所有的版面都會用油彩鋪滿。與此相反,中國的水墨畫以無表有。例如,畫月亮的時候,確切地說應該是勾出來一輪明月。因為只要把外圍的雲彩勾畫出來,明月就顯現出來了。山間的河流,不用畫流水。只要把流水中的陰影部分淡淡的幾筆勾畫一下,那麼湍急的河水就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最後我們用照片來說明一下東西方藝術的視角區別。科學家做的實驗裡面有一項是請東西方人給拍照。大家可以看到西方人大多是半身像。背景幾乎都被忽略了。而東方人都把背景考慮進去拍照片。因為背景也是記憶的重要部分。例如哪年哪月到哪裡去了。從西方人的取景習慣,我們就可以看出為什麼西方的油畫都是一些和畫家的視角相同的肖像畫和風景畫了。

西方的科學家最後說,像最後的那張照片的鳥瞰視角的中國風景畫那樣的鴻觀畫,在西方是不會出現的。因為他們的視角都是隻觀察眼前的事物,不會考慮到其它的要素。這就是為什麼西方畫的人物和風景大多是平視畫的原因所在。











世界文化播種機趙莉萍

謝謝你的精彩提問。近代以來,中國畫與油畫的高低,甚至先進與落後,一直有很大的反差。

反差之一

油畫比中國畫更先進。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

徐悲鴻先生就是這樣看待中國畫與油畫的地位的。


這個話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如果只是比形象刻畫的真實性,油畫比中國畫要畫得更像,更真實。

所以,這個觀點很容易被社會接受。再加上,徐悲鴻的那個時代主要是批判中國落後的時代,那麼中國畫被奚落,也就可想而知了。


油畫,不但繪畫形象逼真,而且還有一套繪畫的科學技術體系,例如,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對繪畫的立體感,色彩真實度,有必然的保證。

比如說,你學會了透視,就絕對能保證你畫出立體感。

這種技術性的便易性,也非常吸引青年接受油畫。


而中國畫的筆墨藝術,寫意方法,不太好體會。

所以說,徐悲鴻說中國畫落後還是有一些道理的。

特別是,中國畫與油畫不同的是,中國畫的繪畫成就,主要體現在山水畫中,人物畫的寫實性,也不是那樣強,而且還是避免寫實的。

而油畫的主要成就是在人物畫。寫實的傳統比這個要突出很多。

反差之二

中國畫的寫意是因為中國人沒有寫實的能力,才用大寫意騙人。

這就是對中國畫不瞭解的大眾最常見的心理。


其實,從寫實到寫意。全世界的繪畫發展歷程是大體相同的。

中國畫唐宋時代已經非常寫實了,例如,宋迪的繪畫,遠遠高於西方的繪畫寫實水平。就是明代畫家的寫實水平也是非常高的。

但是,宋代以後,中國畫開始向寫意的方向發展。

中國畫的這個發展,與現代油畫美學高度一致。所以,中國畫有自己的先進性。


千千千里馬

藝術是個包羅萬象的範疇,如繪畫、雕塑、音樂、曲藝、詩歌小說等等,中西方在藝術創作和審美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我對繪畫了解一二,只談談中西方繪畫藝術的對比,比如,中國繪畫在面對造型藝術形象時,並不像西方繪畫那樣,純粹以描繪人物為目的創作方式,如法國弗郎索瓦,布歇的《美惠三女神》,當然是有《荷馬史詩》故事為背景的,他畫的比波提切利穿衣三女神,要放開的多,看下圖繪畫筆觸細膩輕柔,藝術風格溫婉動人,優雅嫵媚的身姿,充滿撩人的魅力。而中國畫在同時代畫人物大都是含蓄的。
布歇《美恵三女神》


三女神不只展現人體,她也有寓意,如最小的那個姑娘代表著光彩和華麗,大點的代表著人生快活和歡樂,最大齡的代表歡呼雀躍,拿火炬的是愛神
中國畫家在描繪客觀對象時,可以根據創作的需要,隨意地進行取捨、誇張,甚至變動自然物象的位置,同時也不受焦點透視,以及光與色的影響,有著很大的自由性。比如,中國繪畫可以畫成立軸或長卷,如青綠山水《江山萬里圖》,可以把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色,在同一畫面中俯視般的表現出來,這是西方繪畫採用焦點透視的觀察方法所做不到的。
如冷軍用西畫方法超寫實風格畫的竹子,看上是院落某一角真實的照片而已。

而下面是啟先生純中國畫法畫的珠砂竹,先生題詩禪意十足:挺立長身早著菲,下方蔀屋蕙蘭肥。莫疑此境人希見,一筆能操萬化機。這“一筆能操萬化機”正是中國畫家獨有的神來之筆。所以畢加索看到中國畫和張大千作畫時,覺的神奇和歎為觀止。


西方人畫竹就是竹子,中國人畫竹,無論是鄭扳橋的墨竹,還是啟功先生的紅竹,總是把“文以載德”的思想揉進作品之中,所以,從繪畫創作與客觀景象的關係方面來講,中國繪畫注重表現精神世界,因千百年來的‘儒’‘釋’‘道’的思想,總是不露聲色地表現在書畫藝術中。而西方繪畫則注重再現自然,當然也有深刻的宗教影響,你象《西斯庭聖母》和宗教故事系列等,中西兩者的審美思想和審美標準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中國畫把女人美體現在線條上
,如我們看下邊人物畫家項維仁的古代仕女,他的美是含蓄的。
而西畫人物美大都體現在形體,體現在豐滿的身姿上。中國繪畫作為一種思想感情的抒發方式,因此,在作品中往往滲透著畫家對生活審美感受和主觀情思,其中有痛苦、歡樂、孤獨等,看下圖,詩書畫落了毫端,這一切都必將通過筆墨形式灌注到繪畫作品之中,賦予作品以一定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感染力,從而使欣賞者得到某種美的感受。


然而,西方繪畫注重再現自然的觀念,強調對光與色及客觀自然形象的描繪,雖然從印象派繪畫以後,西方繪畫也注重對主觀情感的表現,但是從根本上來講,它仍然是一種再現自然的藝術創作觀念,這是由他們的審美思想和文化觀念所決定的。

西方繪畫藝術善於把一切形態都原原本本地再現出來,即使是不可視的神,他們也要將其還原為可視的形象。

西方人不管對於什麼都要以明確的造形再現出來,這就是西方藝術的審美思想。然而,東西的藝術表現並不注重對現實對象的準確描寫,就像唐代大詩人王維所說的那樣:“妙悟不在多言。”
中國畫家畫山畫水,可以捨去整個山的形態,將自然的神韻全部集中在一草一木,甚至一個小童子,一座小茅屋,一彎小木橋,通過這種“大小寫意”,以象徵的形式,來表現作者對生活的全部感受和認識,達到古人說:“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書畫發於情思”,通過寫意把“情思”表達出來,這就是中國繪畫藝術的觀念。


長江39563631



藝術的涵蓋面很廣,我理解題主是針對繪畫藝術提出的這個問題。我認為,正確的看法應該是:中西方藝術各有千秋,互有優勢,只有風格上的不同,沒有誰高誰低之分。

從繪畫的發展史上看,中國畫源遠流長,要早於西方畫很多年。從大量的考古文物中可以看到,早在3000年前的商周時期,中國畫已多見於當時的青銅器陶器和木製物品上了。至兩漢兩晉,中國畫已經相當成熟了。

兩晉時期的中國畫


西方繪畫發展較晚,大約在中世紀前後。十一二世紀,西方發明了用植物油調和顏色的新型繪畫顏料,給繪畫帶來了重大變革。十四至十六世紀,西方藝術家們將古典主義寫實油畫推向高潮和巔峰,逐漸成為世界的主要畫種。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油畫




從繪畫理念或者說風格上講,中國畫注重寫意,講究神似,將中國詩歌和書法融入畫中,底蘊深厚,內涵豐富。西方畫注重寫實,追求形似,畫面逼真,生動形象。

中國風景畫

西方人物畫





從比較突出的繪畫特徵來看,中國山水風景畫氣勢恢宏韻味濃厚意境深遠似更勝一籌,西方人物畫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值得學習借鑑。

總的說,中西方藝術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寶。應該在相互學習借鑑中提高,不斷推動藝術的繁榮發展。


誰憐一燈影

對於中西方藝術,怎麼看?

或許還有很多人普遍認為西方藝術從風格還是技巧上都要高於我們中國,這種認為這樣的想法難免有些崇洋媚外了,

剛開始由於中國經濟上導致教育也相對落後,對於藝術這個領域原本有先天性的優勢,後來造詣上就沒有更大的進步與創新,但是要記住一點,中國藝術的根基是很深很牢的,我相信 ,藝術學生和藝術工作者也有同感,

在中國近代史還是新時代的今天,人文思想的解放,經濟水平的騰飛,藝術人才有了系統性的學習深造,又因為有了“翻譯”這一門職業,中西方的文化可以很順暢的進行交流,相互學習,藝術的價值還體現在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友好,所以在今天,中西方的藝術已同時走向國際化了,就有了所謂的“藝術無國界”,


詩夜城主

所謂的藝術,一切都離不開它的文化。希臘文化是整個西方文化的搖籃,是西方文化最早的一種文化形態

我們中國文化講究的是自然之道。人要以大自然為師。人不能超越大自然,要用山水,動物來表現大自然的美。山水,動物本身就是打自然中物,用這些物來反映人的思想,進而更能反映大自然的美,突出與大自然的和諧。

然而畫人體,由於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畫人體是一個禁區。但是,按照中國的文化思想。我們畫人也要體現人的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用人來體現大自然的美。

而西方是受基督文化的影響。亞當夏娃吃了禁果之後,之道羞恥了,把下體遮掩了一下。西方的藝術是受這樣文化的影響。然而他們沒有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他們認為自然的美是沒有穿衣服,人體的美。而用人體的美來表現自己的思想。社會環境,以及其他一些東西,而不是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突出大自然的美。


校外老師

我不太明白,為什麼現在總喜歡把中國畫和西方繪畫藝術拿來比較?似乎這是兩種格格不入,完全對立的兩種藝術形式。其實不然,早在清朝康熙年間,郎世寧的西方繪畫便頗受康熙喜愛,並招進宮廷當了宮廷畫師。歷經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郎世寧的西洋畫受到中國繪畫藝術的影響很大,他的油畫作品顯得更有意境,具有相當明顯的東方元素。同時,中國畫家也從郎世寧那裡學習和借鑑了不少西方繪畫技法。



從郎世寧給乾隆和他的十二個妃子的畫像來看,他的油畫作品不再堅持一貫的寫實主義技法,揉雜了很多國畫風進去,比如人物線條和用色,都有著明顯的國畫風味。這足以說明,中國畫與西方繪畫藝術是完全可以相輔相成,沒必要固步自封,也無需妄自菲薄。當然,那時候的中國畫家是有著與生俱來的心理優勢,雖然表面不說,心底裡其實對中國畫以外的繪畫形式都不太重視。也很少有人能真正去學習油畫創作。這是時代侷限性造成的結果,沒必要太過較真。



及至民國時期,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和張玉良等中國藝術家紛紛奔赴歐洲求學,全方面掌握西方繪畫理論和技法,可以說成績斐然。他們學成歸國後,大多成為了中國美術教育的領軍人物。於是,從中央美院到中國美院,再到上海美專等美術專業學校,其美術教育體系基本都是採用了西方繪畫的美學觀點和教學方式。直到今天,西方繪畫藝術的課程設置仍然大大超過國畫教學規模,佔據著中國美術教育的主流位置。


看似繁榮的當代畫壇,其實充滿了隱憂。傳統文化底蘊的缺失,讓中國的油畫家失去了紮根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的個性。儘管油畫技法日趨完善和成熟,影響力和繪畫成就都很難與徐悲鴻他們那一批畫家比肩。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只有學習和尊重我們的傳統繪畫和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創作出有東方藝術個性的油畫作品,這才是可以寫入美術史,創作出更多經典作品的重要前提。


驚龍軒

這實際上是中西方文化的比較,這種比較確實挺有意思的。民族文化是一種綜合沉澱,一種高度概括的社會化想象,隨著時代發展,這種差異在逐漸消亡。


思維決定行為。西方人善辨思,重邏輯,偏理性;西方突出個人精神;西方哲學重心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以此他們有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阿基米德等等思想、科學巨人。這種文化思想為源頭,在藝術上也就以精準,準確,客觀為主流追求目的了。

東方人憑直覺,重整體,偏感性(不是性感);東方突出整體精神;東方哲學重心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此我們產生了孔子,孟子,朱熹等等思想、倫理巨人。以這種文化和思想為源頭,在藝術上也就以直覺,感性,主觀為主流追求目的了。


由此衍生出來的文化、藝術層面的表現也是各有側重。以下就以最直觀的一些藝術形式,來大概比較一下中西藝術的“各領風騷數百年”。雕塑和繪畫最為常見和直觀。

西方人盡力追求精準、寫實,力求真實展現美好。

東方人儘量追求朦朧、寫意,儘量留有空白,讓讀者自己去想象自己心中的美好。

東西方的文化應該是一個互補、交融、融合的關係;不應該是孰優孰劣的評價、評比關係。雖然大家更喜歡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和油畫,實際上這實在不是一件追求感官享受的事情唄?!

中西方藝術的比較,實在是一個宏廣深邃的包羅萬象的課題,在此也就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了。


哥不猜想

關注藝術!喜愛藝術的朋友,一起聊聊中西方藝術的話題,對於怎麼看中西方藝術,由於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影響不同,看待中西方藝術的角度也會不同,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到國外,又回到國內的,首先中國文化的最重要特性是包容性,中華文明和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是開放性,直接影響到中國藝術的發展,在不斷的對外交流中,不斷的融化外來文化藝術,不斷的豐富中國藝術形式,僅僅是繪畫藝術,不僅僅有國畫,還有外來的油畫、水彩水粉畫、版畫等。而西方藝術具有排它性,伴隨著殖民文化擴張,強調掌控文化藝術話語權,推銷和主導西方藝術。其次從藝術本體看,中西方藝術是各自獨立的藝術體系,在各自民族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形成各自的藝術語言和藝術形式,帶有一定的民族特色。還有中國藝術傳統,追求藝以載道,通過藝術形式,傳播的是內在的文化傳統,有過是為人生而藝術,還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爭論,可以藉以說明,中國藝術講究為人生而藝術,關注現實生活,藝術創作上,強調主觀的表現,通過變形、誇張、象徵等藝術手法,展現創作者從主觀上對客觀世界認識和理解的藝術形象,表達創作者對自己的人生和現實生活的感受,(附:中國明代徐渭的代表作《墨葡萄圖》,其中,自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紙本,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而西方藝術講究為藝術而藝術,直接受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以油畫為例,學習素描、速寫和色彩進行創作,是隨著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等發展而發展,西方藝術發展歷程中,不斷否定原來的藝術形式,不斷推出新的藝術形式,強調創作者客觀上對客觀世界的再現,即使是抽象繪畫流派和主義,也是如此,直到現當代藝術的反藝術運動,走向架下,出現所謂的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和多媒體藝術等西方世界藝術流行形式。所以有中國藝術基礎是哲學,西方藝術基礎是科學,而中國藝術更符合藝術規律,西方藝術符合科學規律,應該引起注意的是,由於世界近現代化進程中,當時中國的閉關封海,造成中國發展的停滯,甚至是國內的先進文化都被破壞,更是造成中國發展的倒退,形成對自己的民族歷史文化無知和盲目的崇洋媚外,也造成不斷的民族文化藝術落後虛無觀點和全盤西化思潮,不斷影響到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尤其是西化追求者主導下的全盤西化,帶有西方的排它性,推行西方的藝術理論和藝術審美標準,對中國文化藝術不僅僅是改造,而且徹底的否定和邊緣化,產生中國藝術不科學和不創新等偏見,如果是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藝術,這樣的民族子孫走向世界,也走向消亡?真正的世界藝術舞臺是和而不同,共同的發展,共同的繁榮。歡迎不同的觀點和見解交流!謝謝你關注於秋水工作室!


於秋水工作室

友好。問,對於中西方藝術,怎麼看?關於此類問題已經討論了許多遍了,廣大的網友們充分發表了各自的意見,很中肯,也很面面具到,值得學習和借鑑。本人就此類問題的討論內容,就不再重複,只作一點補充。


中國藝術,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古老的傳統藝術,此類別藝術的形成到至今至少已經有千百年的歷史,而且發展迅猛,為後代留下了大量的優秀的藝術瑰寶,直接影響並一代一代被傳承下來,這是多麼精彩而不容易的事情。二是近代藝術(統稱現代藝術),此類藝術包括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包括建國初期這一歷史期限。在這一時期內,同樣湧現了大量的中國藝術大家,諸如張大千,齊白石,李可染等等的藝術型頂尖人物。他們沿著先人的腳步,把中國藝術推向了高潮,使中國藝術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和提高,這是有目共睹的史實。三是當今藝術。由於隨著人的生活質量及生活水平提高,節奏加快,人心浮躁,被傳承下來的中國藝朮,覺得不滿足,在藝術界興風掀浪,輕視或褻瀆優秀傳統藝術,在思想,靈魂深處四面尋刺激,尋隅歡感。使當今藝術在某種程度上變了味,對於優秀的傳統藝術並有所怠慢。這也是有目共睹,無可爭辨的事實。


中國藝術,是社會及人類思想向前發展的藝術,同時,也是高度文明自治的社會主義大國藝術。她與西方國家的純藝術也是有所區別的,二者在社會,政治的本質上是有所區別的,不能相提並論。再說說西方藝術,西方藝術也包括戲劇,舞蹈,美術,建築等等方面。西方藝術過於抽象,神化,虛似感。由於本質上與我國國情不同,所以西方藝術更加開朗,無固定和限制。只要是能賺錢,能有缽滿盆滿就大肆宣揚,一個勁往裡鑽。有的網友非常直爽的問道:"色情人物裸體畫,算不算藝術。"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這是西方國家獨有的一種藝術。不過這類藝術,太人性化,性感化,直觀化,所以,大多數國人並不怎麼樂意接受,再說也是與我國國情制度有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