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區太乙宮街道紀工委書記閆建奇為大家誦讀《樑家河》節選

长安区太乙宫街道纪工委书记闫建奇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长安区太乙宫街道纪工委书记闫建奇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日前,紀實文學《梁家河》一書在全國公開出版發行,引發廣大幹部群眾的學習熱潮,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書中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時的工作生活,再現了總書記由一名知青成長為大隊黨支部書記的人生歷程,也真實記錄了十幾年來梁家河村發生的巨大變化。《梁家河》是一本承載著“大學問”的紀實文學書,更是一本堅定信念、錘鍊黨性的教科書。

按照區委的部署要求,區委宣傳部組織開展《梁家河》誦讀活動,長安電視臺將黨員幹部群眾的部分誦讀內容錄製誦讀音頻。從6月11日起,在長安宣傳連續推送。

长安区太乙宫街道纪工委书记闫建奇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长安区太乙宫街道纪工委书记闫建奇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长安区太乙宫街道纪工委书记闫建奇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今天,由閆建奇為大家誦讀紀實文學《梁家河》節選。

长安区太乙宫街道纪工委书记闫建奇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閆建奇:中國共產黨黨員

現任長安區太乙宮街道紀工委書記

我就是一個農民

到梁家河兩三年後,習近平已經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延川話,他與當地人一樣,把土豆叫“洋芋”,把饃饃叫“酶酶”。2009年11月,他到延安考察,仍能講一口流利的延川話。吃飯的時候,他問陪同的陝西省委書記趙樂際能不能聽懂“酶酶”是什麼東西,趙樂際說不知道,他解釋說:“‘酶酶’就是饃饃,白麵饃饃,也就是饅頭,是延川土話。”

他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條溝、每一架山,熟悉梁家河村子裡的每戶人家。2015年2月13日他回梁家河,即使40年沒有聯繫的人,他一見面就能認出來,大名、小名都能叫出來。

他熟悉梁家河的飯菜。那天中午吃飯,他和彭麗媛與石春陽、呂侯生、張衛龐、梁玉明、王憲平等幾人坐一桌,吃的都是當地的“土菜”。他給彭麗媛介紹桌上每道菜叫什麼,用什麼做的,怎麼做的,有什麼特色。

插隊期間,鄉親們來串門,坐在炕上,他不介意他們身上帶的土是否會弄髒被褥與枕頭,更不擔心有人帶來跳蚤、蝨子。石春陽說:“像我們農村人一樣,他已經對蝨子的毒素產生了抵抗力,就算被蝨子咬了,紅腫也沒那麼嚴重了。”

掏地、挑糞、耕種、鋤地、收割、擔糧,別人怎麼做,習近平就跟著學。遇到不懂的問題,他就向村裡人請教,漸漸地所有農活都熟悉了,成了種地的好把式。

習近平說:“剛開始幹活時,我掙6個工分,沒有婦女高。兩年後,我就拿到壯勞力的10個工分。”春天給地裡送糞,一擔有七八十斤,他一口氣就能挑到幾里外的山上;夏天擔麥子,兩大捆100多斤,10裡山路也能一口氣走完。

從張青遠家搬出來後,習近平住進呂侯生家的一孔窯洞裡。這時,村裡開始為知青建新窯。六孔窯洞,耗時40天,習近平負責擔水、和泥、抹牆。窯洞建好後,習近平住在左邊第四孔,這個地方現在被稱作知青院。

长安区太乙宫街道纪工委书记闫建奇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长安区太乙宫街道纪工委书记闫建奇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长安区太乙宫街道纪工委书记闫建奇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长安区太乙宫街道纪工委书记闫建奇为大家诵读《梁家河》节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