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堂九子 第一回

01

25

易堂九子 第一回

易堂九子 第一回

素封八世圣旨魏门 凤育三子少年英杰

故事发生在距今四百多年前的小城市中。

这里是一座安宁的千年古城,母亲河梅江缓缓的流过它的身边,滋润着它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养育着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种生灵。俊俏挺拔的翠微峰,如雄狮般威风凛凛地蹲踞在它的西北角,像一个灵通广大神兽,世世代代守护着这座平安宁静的古城。古城名叫宁都,唐宗宋祖之年他就闻名遐迩,被人们誉为文乡诗国。

易堂九子 第一回

翠微峰

古城的西门住有一户魏姓人家,主人名叫奂兆凤,字圣期,自号天民。祖上累世为官,先在江西建昌落居,后又迁居广昌株溪,成为广昌魏氏家族的源头,再从广昌迁居宁都城中,成为城中望族。到了兆凤的高祖魏良宗时,正值明朝嘉靖年间,先是水灾来袭,农田被淹,后来又遇连年大旱,田中颗粒无收,饥民无数,饿殍遍野。魏良宗领头召集本地大户,提议大家捐粮赈灾,他当场带头捐出一万石谷物,以作倡议。在魏良宗的带领下,大户们纷纷解囊捐献,数万百姓得以度过灾年。赈粮之时,老百姓携老扶幼来到魏良宗家门口燃放鞭炮,对魏家长跪致谢,场面十分感人。

事后地方官员逐级将魏良宗带头赈灾的事迹,连同魏氏家族历年的义举一并报奏朝廷,嘉靖皇帝龙颜大悦,下旨表彰魏氏一门,并御书“圣旨魏门”四字牌匾一块,又赐魏良宗冠带一副,命地方官员以隆重的礼仪送到魏良宗家中。为了迎接朝廷的旌表,魏良宗请名匠建造了圣旨门。圣旨门用花岗石柱高立牌楼,石柱上面精雕细刻,镂有各类人物故事,并配相应色彩。圣旨门内又建高堂广室三栋,均用石柱支立,富丽堂皇,嘉靖皇帝御书匾额挂在正中门头上,人们齐声高呼此门为“圣旨魏门”。从此“圣旨魏门”名传千里,魏氏家族声望日益显赫。

易堂九子 第一回

水口塔附近的梅江书院和儒学是当年三魏兄弟曾经读书的地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到了魏兆凤这一代,虽说家产没有祖辈富有,但是家风日盛。原来魏兆凤是一个极为仗义贤达忠孝之人,他虽然继承了祖先的产业,但无意去拓展家业,对钱财视为身外之物,更无贪恋之心,只是守着祖上传下的数千石田产度日,而对以功名效国尽忠,确是情有独钟。崇祯元年(公元一六二八年),以诸生的资格被学使陈懋德荐举为孝廉,后来又荐举为师儒,并被巡抚叶成章呈报至朝廷下诏。可是,腐败的明末朝廷党人勾结,专权弃政,使得魏兆凤的报国之志付诸东流。

世事难料,祸福并存。正当魏兆凤为自己多舛的仕途伤感时,上苍给了他另一片光明的天空。十年之内兆凤连得三子。二十三岁得长子,二十七岁得次子,三十二岁的三子。长子取名祥,后名际瑞,字善伯,号伯子、东房;次子取名禧,字凝叔,号裕斋,后又号勺庭先生,世人称其为叔子;三子取名礼,字和公,号季子。

说来也巧,长子的取名竟和魏兆凤的名字有关,兆凤的得名,是因为他出生之时房屋前面的香草结出的果实状如凤凰,于是父亲取其名为兆凤。凤凰是德行美好的神鸟,属百鸟之首,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灵之一,他能给人间带来和平吉祥,所以兆凤在长子出生时便名之祥,后来又改名际瑞,都落在“凤”这个缘由上面。兆凤期盼凤凰飞来开天下太平盛世,给家庭和百姓带来祥和吉瑞。

伯子的天赋很高,从小伶牙俐齿,招人喜爱。父母常教他一些诗词,他很快就能熟记于心,三四岁即能背诵数十首诗词,而且经常和父母玩对对句的游戏。父亲见他记忆力超群,便教他一些音律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些东西连成年人有时也会感觉枯燥无味,没想到伯子学的津津有味,竟然渐入门路,自己捉摸出一些规律来了。他运用这些知识创作诗文,十三岁便积累了三尺多厚的诗文草稿。到了十六岁参加弟子员的补试,才学得到江西督学伺候峒曾的赏识,被批为赣州、南安二府的第一名。此时他已著作等身了。虽然制举文章做的很好,但少年开始他就讨厌举业,鄙视功名,经常对一起玩耍的弟弟叔子说:“以后你去求取功名光宗耀祖,我就做一个闲人在家侍奉父母。”果不其然,伯子的话在他长大以后得到了应验。

伯子自幼性格豪爽,乐于助人,敢于担当。他平易近人,喜欢开玩笑,不仅家里的人喜欢他,外面的朋友们也喜欢与他接近和玩耍,即便别人得罪了他,他也不怎么较真。对弟弟则呵护有加,他和叔子是兄弟,也是同窗学友,两人经常在一起玩耍。叔子从小身体比较弱,伯子在家中事事依让叔子,学者像父母一样疼爱他,在外面则处处悉心照顾叔子,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然而小小年纪的叔子有时却会不留情面地批评他。一次在上学时,伯子偷偷离开学堂淇园躲到外面玩,走时伯子对同学说:“这事千万不能让我弟弟知道。”后来还是被叔子知道了,叔子狠狠地批评了哥哥,伯子乐呵呵地欣然接受。一天晚上,伯子拉着叔子到梅江河边城墙上玩耍。城墙上空荡荡的,周围漆黑一片,使人感觉阴森恐怖,叔子紧紧拽着哥哥的手不放。伯子笑着安慰弟弟说:“不要怕,假如我们兄弟俩被坏人抓住了,坏人要加害我们,我会请求坏人杀我,让你活下来,你今后定然是一个有作为的人。”

叔子小时候便能说会道,聊天时滔滔不绝,引经据典,一副大人模样。叔子和哥哥一样,心直口快,待人坦诚,不计较个人得失,乐意结交朋友。不论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还是比自已年龄大上一轮两轮的长者,只要意气相投,都很喜欢结识交往。在和各式朋友的交往中,叔子常常替朋友们拿捏主意,许多事情的发展都能在他的预料之中,因此朋友们不论年龄大小,对叔子都很尊重。

叔子性格外向,但又不喜欢像哥哥伯子一样经常出去嬉戏玩耍。伙伴们经常相邀外出玩时,他会独自一人静静地待在书房里阅读书籍,钻研历史,长此以往,毫不懈怠。在学馆里,他的成绩总是第一名,十岁未满,便以第一名的身份考中当年的秀才。这时候他已经很注重结交一些有理想有志向的朋友,如曾灿、李腾蛟就是这时候开始结交后成为石友的。十二岁的少年,已经是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了。

叔子在十三岁的时候,成了本县最有名望的塾师杨一水先生的关门弟子。当年杨一水先生已经五十二岁了。先生名文彩,字治文,晚号一水,学者称其一水先生。一水先生出身贫苦,父亲是一名地位低下的典薄公,自幼无钱供其念书。为了生计,先让他卖炒豆,他端着炒豆不会叫卖,只是满街瞎走:而后改学匠手艺,哪知又天天磕破指头,直弄得鲜血直流。父亲看着心痛,也只好作罢。闲暇无事可做,一人打从学塾门前经过,听到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音,于是站着细听,竟然津津有味着上了迷。到十三四岁时,父亲终于送他去学塾念书,读了一年就很有起色。到十五岁补了县学生,三十岁中副榜,四十四岁选为贡士。先生为了生计,未及二十岁便开始设馆授徒,此前已经教授过数百弟子,上自公卿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学生遍及乡里。

叔子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敬重先生。一水先生也很喜欢这个聪明异常、才华横溢的小门生,常把他带在身边教诲,接待客人时也让叔子陪同左右。一天,先生家中又来客人,叔子陪同在座。送走客人后,叔子提醒先生,说先生在与客人交谈中有一典故的出处说错了。一水先生听后感到十分惊讶和高兴,惊讶的是年纪小小的弟子竟然敢面诤先生,的确有胆有识;高兴的是自己有如此杰出才华的门生,实属难能可贵。一水先生把这件事情告诉朋友和门生,并且得意地说:“我已到老年,竟然还能得到魏禧这样优秀的门生,真是人生莫大的幸运!魏禧就是我身边的一面镜子、一柄利剑,时时刻刻警示着我,做门生的应该是我呀!

魏禧少年得志,说话有时不兔也生轻狂之态,十六岁那年偶遇一桩事情,才给他有些狂热的头脑注入了一支清凉剂。

那是在一次朋友宴请的席上。当时几位朋友相邀喝酒,酒过三巡,大家慢慢打开了话匣子。叔子忽然无端聊起了一则道听途说的消息,其实是在散布别人的绯闻。正当叔子绘影绘形讲述时,席上有位朋友向叔子使过眼色,同时提程他说:“你议论的人现在正坐在你的对面呢!”当着众人,叔子脸红耳赤,羞愧得无地自容,恨不能钻地缝去死。这个惨痛的教训使叔子终生铭记在心,后来他常常对别人提及此事,告诫自己做人要踏实,不要轻浮。

季子在家里兄弟中最小,特别得到父母的宠爱,但他从小性格很坚强,不会因为家庭富裕和父母兄长的呵护娇生惯养,天天赤脚走路,不要求好吃好穿,还经常拿家里的钱帮助别人。八岁那年,魏兆风因身体不太好准备把家中田产先分给三个儿子。兆风和妻子在厅堂上商量,为一张田券的分配一直有些犹豫像:“如果分给伯子,季子会吃亏;如果分给季子,伯子又会吃亏。”夫妻二人正念叨着的时候,季子正好在旁边听到了,只听得季子大声对父母说:“把这张田券分给大哥吧,我吃点亏不要紧,千万别让大哥吃亏!”看着刚刚八岁的儿子说出这样的话语,父母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

季子小时候很顽皮,父母要求叔子多加管教。那时,叔子亦才十岁,看见弟弟不听话就用小竹鞭敲打他,可是弟弟不听,还以为哥哥在逗他玩呢。叔子对弟弟要求严厉,季子慢慢也有些害怕。犯了错误,母亲假装发怒对他说:“等会儿我就告诉你哥哥去。”季子便老实一会。伯子和叔子很担心弟弟因宠爱过多,将来无甚出息。季子十三岁那年,一次叔子偶尔翻看季子平常写的日记,看见有一篇上面写着:“叔兄虽然常常打我骂我,但他的心中是爱我的,我的心中也是爱他的。”当时叔子很感动,转而告诉伯子:“这个孩子原来是一个很有心胸的人呵!”

季子性格刚直,但不善言语,急起来时好冲动,不给人面子。在叔子的调教下,发愤刻苦读书,也慢慢结交了许多好朋友。二位兄长渐渐视季弟为朋友,以礼待之。一日,父亲魏兆凤笑着对魏禧说:“我还真没有想到礼儿竟有如此长进。”

此时三魏兄弟正是春风得意,既为骨肉兄弟,又互为严师益友,并经常用苏东坡“与君今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诗句相期许。在魏兆风看来,三个儿子前程似锦,定能光宗耀祖。魏叔子更是满怀信心地对家人和朋友们铮铮誓言:“科举功名对我三兄弟而言,可以说是囊中探物,唾手可得,我期待有朝一日能效法古代的贤臣名相,为国尽忠,从而节烈风采,彪炳史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