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90后你有什么资格不拼命不努力?

越来越多的85后步入了中年,就连95后在抖音上也自称阿姨了,大部分的人都有一颗公主的心,和少爷的派,表现在自我行为上,是展现自我的多,关注集体的上,思考自己的多,考虑他人的少,以自我为中心的多,原因共同前进的少,谈得到的多,付出则斤斤计较的多。

所以网上流传很多经典的语录:

钱多、事少、离家近。

80后:而我们,拒绝加班! 90后 :拒绝上班!

......

可这些背后的社会现实是什么呢?

啃老,掏空父母,当巨婴新人类,啃父母的时候,是父母两个人,或者更多的父辈来满足你们的潇洒和逍遥。

而这些迟早要还得,当父母老去时,你面对的是一个人赡养2个或更多老人的义务,很不幸,现在老人的寿命在可预见的未来,80多岁将成为平均年龄。

根据中国社科院测算,2015年我国有1.76亿独生子家庭。他们年少和青春时享受了自由和财富,那么都将面临着可怕的赡养老人的义务。

不管是何种方式,开支都不小,远远超出了大部分老人的退休金数额。

一个开民营老人院的网友分享经验说,住得起他们家养老院的老人,往往都是那种子女在当地有较高收入的。这家养老院的月收费标准从1800元到4000元不等,再加上医疗、药物、护理和其他生活用品开销,其实不算低。

这样一来,重担全部落在独生子女肩上,顾家、育儿、日常开销,再加上支付养老院费用,压得透不过气。

因此也有一些子女,选择了逃避。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养老费用让一些独生子女不堪重负。

南京一位65岁的老母亲脑梗,住进了养老院。儿子为其支付了1万多元,眼见又产生了1万多元的欠费,于是儿子出现了几次之后再也没出现过。

与私营养老院相比,公办养老机构更具“性价比”。问题是,住进公立养老院,是一件有钱也未必能办到的事。

深圳一个网友为父亲考察养老院的时候惊呆了。一家价格相对便宜、条件好的公立养老机构,有2000多名老人在排队,但每年只能安排入住一百人。从当时开始排队,他父亲得等20年才能住进去。

这并不是夸张,也不是个例。

之前有媒体报道,北京一家公办养老院,价廉物美,单间只要2250元一个月,双人间每人只要1200元,但入住却要排队等100年。才两周时间,报名的人就把一年的空床位住满了。

幼时你陪我长大

现在我却没时间陪你养老

父母陪孩子长大,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80、90后曾被冠以“小皇帝”的称呼,因为是独子,所以被父母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心血。大多独生子女小时候都得到了父母全心全意的照顾

有一个特别早熟的95后曾给我说过:特别想赚钱,因为他们只有我。

而很多在外打拼,或者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的独生子女们,大多只顾当下自己的潇洒和快乐,

而说这句话的95后家境并不差,父母依然年轻能干,但他依然选择经常跟爸妈互动,他们除了我,没有其他寄托了”,说到最后,他补了句,“压力好大。”

而唯一能显而易见地缓解这种压力的,恐怕只有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了。

“钱”永远是大多数80、90后共同面临的问题。越是有钱,越能提供给父母高质量的医疗、陪护条件,同时也越有时间陪伴老人。

但真正尊重钱的80、90越来越少,更多的不是尊重、敬畏,而是超脱,把自己自由建立在上一代和社会上的超脱。

如果不想放弃现有自己的生活,不想父母晚年不幸,那就让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给自己,也给父母信心。

这些是所有80、90后要面对的不要寄希望于社会和别人,因为他们除了你别无可靠。

今天的潇洒换来的可能是整个家庭的孤老和衰败!

80、90后,有什么资格潇洒和慵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