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曾秘密埋藏近亿两白银,事后却不见踪迹,郭沫若道破天机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皇帝曾秘密埋藏近亿两白银,事后却不见踪迹,郭沫若道破天机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巩固了汉家疆土。

万历皇帝曾秘密埋藏近亿两白银,事后却不见踪迹,郭沫若道破天机

万历皇帝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开始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在三大征结束之后,朱翊钧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在执政后期他更加荒于政事,因无像张居正的人可以督导,也没有了国土之争等外患问题,从而开始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滞。

万历皇帝曾秘密埋藏近亿两白银,事后却不见踪迹,郭沫若道破天机

此外,万历皇帝贪财也是极为出名的,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四处搜括民财。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万历皇帝曾秘密埋藏近亿两白银,事后却不见踪迹,郭沫若道破天机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位万历皇帝,他“敛财有道”,把得到的财物都集中到皇宫中,供自己使用。按理说一位皇帝,天下都是你的,想要什么没有,可为什么还有自己想方设法敛财呢?

万历皇帝曾秘密埋藏近亿两白银,事后却不见踪迹,郭沫若道破天机

据说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所积攒的财物竟多达九千多万两,很接近一亿两白银,这样的敛财速度的确恐怖。万历皇帝为什么要这么敛财呢?他是真的只是贪财?或者还是另有原因呢?

万历皇帝曾秘密埋藏近亿两白银,事后却不见踪迹,郭沫若道破天机

在万历二十年的时候,当时的国家财政比较紧张,国库的银子也在渐渐变少,一些朝廷官员都是极力的反对皇帝从国库里拿银子,说是国库里的钱是整个国家的,是为整个国家服务的,皇帝要拿钱也是需要经过朝堂廷议的,更重要的是国库里的钱直接关乎朝臣自己的利益,当然不能轻易退让。

万历皇帝曾秘密埋藏近亿两白银,事后却不见踪迹,郭沫若道破天机

万历皇帝被逼无奈,愁眉不展,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采矿。当时采矿是很赚钱的,其他行业被朝臣盯得死死的,只有通过采矿自己的银子才会多起来,随后他便下达了命令,不允许民间百姓私自采矿,所有矿业必须留给皇帝来采。只要发现新矿,万历皇帝便会派人去监督采矿。即使没有矿,一些被派出去的公公们也会把这个钱分摊到百姓身上,称这种做法为“包矿”。

万历皇帝曾秘密埋藏近亿两白银,事后却不见踪迹,郭沫若道破天机

万历皇帝用这种搜刮方式,为自己搜刮到了很多钱,光白银就多达近亿两白银,他手下的官员也是赚了不少。万历皇帝把他的这些白银偷偷的藏到了地窖之中,但是具体在什么地方他连自己的后代都没有告诉,甚至连明末最后一位崇祯皇帝都没有找到他秘密埋藏的这些钱。

万历皇帝曾秘密埋藏近亿两白银,事后却不见踪迹,郭沫若道破天机

要知道当时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崇祯皇帝急调关宁军团回京,但是吴三桂问崇祯要粮要饷,崇祯皇帝急切的问大臣们要钱募捐,但最终只筹到了很少的银两,最后关宁军团也没有回来,崇祯皇帝更是吊死景山,成为明朝死的最可悲的皇帝。

万历皇帝曾秘密埋藏近亿两白银,事后却不见踪迹,郭沫若道破天机

后来在明朝灭亡数百年之后,文学家郭沫若却在一个历史载册中发现明朝灭亡时,皇宫内曾藏有近亿两白银,初步断定至少有三千万两之多。据郭沫若了解,李自成若是要搬走这些白银,九千多万两根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被搬走。加上后来的康熙帝认为,在万历年间战争颇多,所以白银也就达不到近亿两了,或许只剩下了数百万两也说不定。当时到底埋藏了多少白银,或许只有万历皇帝才知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