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此的爱,孩子需要吗?

家长如此的爱,孩子需要吗?

当我们有了孩子,我们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为人父母者,也相应升级为家长。毋庸置疑,每一对父母都无条件地爱孩子,但是作为家长,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孩子啥啥都好,特别是学习成绩。于是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矛盾,也滋生出了家长和孩子各种情绪。

家长如此的爱,孩子需要吗?

周末早上陪老妈出门买菜,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常,因为听到一段从身后传过来的对话而有了特殊的意义。

女生:你都不知道我妈有多丧心病狂,清明节放假竟然给我找了历史老师。

男生:我知道,你妈给我打过电话,问你假期课程安排都有哪些,你还说呢,我妈还不也给我找了生物老师!……

满菜市场都是人,喧嚣嘈杂,可我还是被“丧心病狂”四个字刺到,禁不住好奇地回头看,两个初中生模样的孩子,背着书包,不知是要去补课还是补课归来,一起发着牢骚。

很感慨!我不知道当一个家长知道自己省吃俭用、不惜花重金给孩子聘请这样那样的老师、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补课班,却被孩子形容成“丧心病狂”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和感受?

家长如此的爱,孩子需要吗?

同样是作为家长,当我听到这样的对话,既有为人父母的悲凉,也有对孩子有这样的情绪反应而家长却不自知的难过。

经常会有家长很委屈地来诉苦,自己如何如何付出?如何如何辛苦?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孩子却跟自己形同水火,难以相容。如果我们单单听家长的说辞,仅仅从家长的立场角度去看问题,很多人也会有一样的感受,觉得这孩子太不懂事了,“爹妈已经为你做了那么多,你怎么没有一点点感恩之心呢?”“你就不能好好听话努力学习,让你的父母不那么伤心吗?”

可当你和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你又会发现,孩子的委屈一点也不比家长少,更有孩子觉得家长对待自己的方式让自己快要窒息,恨不能插上翅膀,飞离他们的视线。站在他们的角度,我们同样能感觉到孩子的不容易,甚至他们真的已经很努力,在学习上也是使出了洪荒之力,可就是成绩依然无法达到家长的预期和要求。看着一双双纯真迷茫的眼睛,我们也会被深深地刺痛,就像我听到“丧心病狂”四个字时一样,内心百感交集!

家长如此的爱,孩子需要吗?

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也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可为什么却有了这样势同水火的冲突呢?我想大抵因为下面三个原因:

01、以“爱”之名,试图控制孩子家长却不自知。所谓的“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你好,你要是成绩好,我也不会花钱还不讨好”。乍一听有道理啊,学习成绩好才有可能考上好的学校,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工作,人生才有可能辉煌,或者光宗耀祖。到那个时候,父母往人前一站,那么多羡慕的眼光,多自豪啊。这样的画面,父母想起来超级美好,可这是孩子真正想要的么?这些被赞美、被夸奖,是孩子的需要么?很明显,这里获益最多的是家长,是他们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非孩子。

02、忽略个体差异,用统一标准要求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从生理角度讲,人与人之间本身就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人天生对绘画敏感,有些人言语功能发达,有些人动手能力很强,而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学习的能力,或者说都属于学习型人才,所以学习成绩不优秀,有时候并非孩子没尽力。这就同大家常说的例子一般,非要让一条鱼学会爬树,让大象学着飞,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们的先天属性决定了它们各有所长。换言之,人类同样存在这样的差异,家长却往往忽略了这个现实,只认同好成绩就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而漠视孩子的专长,结果只能委屈自己,为难孩子。

03、要求孩子去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很多家长,特别是小时候非常渴望读书但环境或者家庭条件不允许的,自己学习的渴望变成了人生遗憾,孩子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弥补遗憾的希望。孩子不补课,他们会有焦虑,只有看到孩子每天忙碌着学习,他们的内心才是踏实的。但是孩子到底有怎样的想法?他们无法体会,即使看到了孩子的情绪表现也没有办法理解。于是有了用“丧心病狂”来形容自己母亲的孩子似乎也不足为奇。

家长如此的爱,孩子需要吗?

拿补课这件事为例,家长要先搞清楚补课的需要是谁的,如果孩子自身没有补课的愿望,经过沟通依然抵触的,仍然坚持花钱补课,不但收不到任何效果,而且激发孩子反抗和逆反情绪的可能性会比较大。省点钱、省点力,也许可以少点委屈和抱怨,孩子的学习效果未必不如补课。没有了压力和控制,孩子自然也不会用“丧心病狂”来形容家长了。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健全的人格更需要家长们重视,是让孩子一说起家长就满满的幸福感,还是一脸的阶级仇恨,家长的选择很重要哦!


家长如此的爱,孩子需要吗?

鱼佩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参加过房树人绘画投射、精神分析释梦、长程咨询技能督导班、动力沟通、箱庭技术、正念家排等技术的培训。咨询方向: 亲子关系、青少年问题、婚恋情感、人际关系。咨询风格:人本、亲和、细腻、关注

我们是心理咨询师,我们可以和你一起改变你的生活,让你的生活变得积极、喜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