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千年的歌謠,重溫《詩經》之夢

打开千年的歌谣,重温《诗经》之梦

打开千年的歌谣,重温《诗经》之梦

打開《詩經》的N種方式,相約直隸尚書房。一堂《詩經》課,受益頗多,感慨萬千。感謝各位無償為公益閱讀書吧授課的老師們,古典國粹因諸師而傳承延續,傳統文化因諸師而流光溢彩。

午後的直隸尚書房公益書吧,坐滿了來自社會各界不同年齡段的求知人群。國學研究者景三郎老師《打開詩經的N種方式》知識講座如期進行中。

打开千年的歌谣,重温《诗经》之梦

打開千年的歌謠——《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一絲遠古的草木芬芳飄來,先民對生活的感恩和熱愛,寄託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蔬一果之上,這些帶著香氣的語句,總能讓身處都市的我們,找到那一份對土地的念想,和對四時美味的盼望。夏季,淺草青青,綠樹成蔭,在這個蟬聲陣陣的季節裡,最適合閱讀和植物有關的書本。

詩經有六義:風雅頌、賦比興;詩之體,詩之用,前三為詩之本質,後三為詩之作法。在景三郞老師的帶領下,《詩經》第一首《關雎》就讀出來N種讀法。

打开千年的歌谣,重温《诗经》之梦

《詩經》裡最早出現的水生植物,是荇菜。荇菜又叫“金蓮兒”,葉片如蓮,花開時彌覆頃畝,太陽下一朵朵黃灼灼的小花泛光如金,隨波流轉,用來形容淑女難求,確實貼切。除了外表嬌俏,荇菜的莖葉柔軟滑嫩,適合作一味清新小菜。在江南一帶,人們喜歡用荇菜加魚肉煮羹,入口清甜順滑,風味和水八仙之一的蓴菜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直很喜歡“投桃報李”這個成語,既充滿了人情味,又洋溢著果香味。李子是南國最常見的水果之一,不過現在還未到收穫時。從前的李樹是長在山林裡的,逢春開白花,夏暑掛青果,秋上成熟,密密匝匝掛滿一樹嫣紅,令人光看就腦補了滿口的酸甜爽脆。小時候街上常有賣南華李的攤檔,用塑料袋盛著,灌進清水,提著邊走邊吃,鮮紅的果肉,酸溜溜的,那是最快活的童年滋味。

打开千年的歌谣,重温《诗经》之梦

《詩經》就像一個綠油油的菜園,總有看不盡、吃不完的新鮮美味。有人說:“我們的饞,是從祖先那裡遺傳過來的。”其實,我們繼承的除了這份饞,還有一份對自然生活的熱愛。先民用質樸的歌謠告訴我們,幸福,就是知天時,感天意,與自然同呼吸,世界再嘈雜,我們也要面向陽光,認真生活。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集,不僅傳承詩詞文化,同時留下了一千年前的植物名稱和樣本,是容文學性、自然性和植物性的優秀書籍,有欣賞和研究價值。“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詩中把淑女比成荇菜,可見那時二者都為珍貴。雖然過去了千百年,君子逑美女,人與美食共享。如今的水果蔬萊比《詩經》時代要進化和豐富了許多,那時的植物有些已經滅絕了,但這些果蔬曾生長在地球上供人們食用的功績不會被後人遺忘。

飲食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生命的基本保障,從祖先到我輩幾千年來都在用吃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詩經》則最先用優美的語言告訴我們,任何藝術都應該取材於現實生活又要飛昇於平庸之上,讀《詩經》乃是一種雙重盛筵享受!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