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ulet CEO姜孟君:做全球创业者的首席增长官

“Merculet不是某个垂直领域的应用产品,而是瞄准全行业想要区块链化运营的全量用户,解决用户增长乏力的企业级痛点。”

Merculet CEO姜孟君,人称“笨总”,原惠普中国、惠普硅谷数据管理平台和新一代数据中心核心负责人,被中欧创业营总教头龚焱誉为“中国的Reid Hoffman”。技术出身的他,谈起项目滔滔不绝,兴起之处笑得非常爽朗,这完全不同于印象中码农的刻板形象,笨总解释道,“这完全是被逼出来的。为了把事情做成,什么技能都会被训练出来”。

目前由他主导的Merculet项目致力于成为全球创业者的首席增长官,从一个第三方企业服务供应商的角色切入,瞄准各个行业的全量用户,以区块链的思维进行运营,帮助所有想要区块链 的互联网企业和区块链项目实现用户增长计划。有意思的是,Merculet的项目愿景是让用户注意力变得有价值、可流通。

Merculet CEO姜孟君:做全球创业者的首席增长官

一个国际范码农的流量生意经:区块链让商业国际化变得更easy

2005年的时候,姜孟君在美国惠普工作。从一个国际化码农的视角,他一路见证了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当下的“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发展。然而在区块链之前,他从未想过会出现如此富于颠覆性的事物。在写给Merculet社区的信中,他写道:“区块链是集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众多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甚至人文科学于一身的奇妙的存在。”

有一天,姜孟君发现一哥们儿在朋友圈写道:“由于先入为主的想法,我可能错过了历史上最牛逼的一个金融发明。”姜孟君印象里,这哥们说话从来不这么绝对,这引起了他的好奇,于是开始了关于区块链的研究。

这番研究,打开了这个国际化码农的新世界大门。区块链颠覆了他所熟知的闭环性商业动作模式,为商业的国际化之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国际化原本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不是谁都能参与的,可有了区块链之后,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到国际化的进程之中。只要你抱着做事情的心,而不是去割韭菜的心。在区块链上形成庞大的信息体系,以Token作为纽带,会有一大批人以个体的身份,自发地参与到项目的验证、分析与贡献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和信任机制。”

曾经的从业经历,让姜孟君对互联网和区块链拥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认为,这两种产业生态的相同之处在于:不管是PC、移动互联网,还是区块链,归根结底都是关于流量的生意。

通证经济模型:Token代表一套全新的运营思路和手段

在区块链中,Token经济首先改变了流量分配的模型,通过Token的绑定,把认可企业或项目价值的人直接变成了渠道——不是去通过渠道买用户,而是直接把利益给到用户。

那么如果所有人都用Token化运营,还有竞争力吗?姜孟君表示区块链最颠覆的性能,不是说它的技术有多牛,而在于它给了参与者选择差异化运营的可能。假设两个产品是一模一样的,但采用区块链的定制化运营之后,二者的核心用户可能完全不重叠。因为不同的Token奖励机制,最后一定会形成不同偏好的核心圈层。从Token发出去的那一刻开始,产品的部落就已经开始形成。所以未来的商业形态中,一定是个性化的产品 Token化的运营驱动,有可能每个项目做好自己的一万个核心用户服务,借助Token为驱动的运营方法,千万级用户体量不再会是难事。

对于在区块链发展初期阶段带着海量企业和用户上链,公有链能否承载的疑问,姜孟君认为,现在区块链行业的主要问题不是缺另外一条公有链,而是能让所有企业马上上链,并把整个效果带出来的一套解决方案。所以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做这个事情。姜孟君始终认为找到一个方法,带着整个移动互联网的企业和用户,一起进入区块链领域,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帮到整个行业。真正的价值体现在获得大众认可和场景的落地上,这样事情才会好玩。

从区块链发明至今这么多年,其领域的核心用户也只有几百万,而随随便便拉一个互联网企业出来,其用户量都比这些多。公链的设计机制和用户体验都不是为互联网级别的用户准备的,比如矿工费、吞吐量、响应时间,升级和发布模型而且可能还会出错等。

不同的团队会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和不同的价值判断。Merculet的价值判断是以最快的速度形成商业闭环,让生态丰富起来。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所以现在我们要抓到老鼠。从解决企业的增长诉求的角度上来讲,区块链为互联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增长模式。 所以区块链就是做连接。虽然公链技术很重要,但相对于公链项目而言,他们更专注于去中心化、共识、分布式算法等等。针对Merculet的解决方案,如何以最快速度打造一个互信的体系和完整的解决方案,让企业能够立刻去拥抱链拥抱增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方案设计中并没有只定位于纯链,而是在一套多链架构之上又增加了一些协议、接口或参考实现等,能帮企业快速使用完整的解决方案。在这个基础上,企业的刚性需求先运转起来,然后再迭代底层技术。

让用户注意力价值流通不一定非得通过ICO

“我们一般不会提及知名的客户名称,来为Merculet背书”,“笨总”姜孟君恪守自己的原则,“目前区块链世界鱼龙混杂,Token比较敏感,我们希望能够保护和帮助那些用Token实现其生态价值的企业,并且与单纯为上交易所而发币的项目做出严正的区分。”

目前Merculet乐于对接垂直行业的中大型规模的企业,用开箱即用的一整套Token化服务解决它生态中良性循环和用户增量的问题。

当耳朵财经问到Token合规性的问题时,姜孟君认为Token翻译成“通证”或者“凭证”更恰当,Merculet在做的事情是合规合法运营的,跟当下政策并不冲突。

“不可否认,大家拥抱Token时可能会有投机成分的存在,但对于我们来说,Token更代表的是一套全新的运营思路和手段。”姜孟君认为对于企业来说,首要的目标是解决生存问题、用户增长问题,以及如何做出企业价值的问题。Merculet本身就是在利用区块链的工作方式和理念,在一套互信的机制上发出一个可信的凭证,从而可以促进企业和用户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高效合作。

“发币,上交易所,弄几千万、一两亿,在整个企业的生命周期当中,并不是一个很大量的可持续循环的资金。对于正儿八经做企业的人来讲,在国家强监管的情况下,冒着政策风险,去发个币,拿来一两千万美金,是完全不值当的。所以那些ICO一笔钱就人间蒸发的人,他没做企业,也不是真正的区块链项目。但是我们服务的企业一定是想把自己的东西做好,这是第一诉求。而Merculet其实就相当于在一个可信的基础设施上帮它发一个凭证而已,这凭证并不是在交易所交易的,而是在企业内部帮助它建立起一个良性的生态内循环系统。”

多链多资产架构!以太坊V神也这么想过

在姜孟君看来,当下处于一个后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增长乏力,大量的预算投向渠道,但买来的却不是核心的用户;大量的资源也在不断地流向如Facebook或者Google这样的头部企业,所有的创业者都迫切的需要一种全新的增长方式。

另外一方面,用户的很多需求都正在觉醒:真正个性化的体验、数据所有权的掌控、个人隐私的保护,甚至主动参与到产品当中,与自己喜爱的产品进行更好的互动等。

区块链中的Token实际上是市场意志的体现。Token化运营为两个核心问题带来一个全新的解答:为企业拥抱区块链实现有机增长,帮助用户追求价值和自由。但是企业拥抱Token化运营存在大量的产品和技术障碍,这个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就是姜孟君找到的全球全量用户的企业级痛点。

从Merculet最近首次披露的白皮书说明中,可以看出这套Token化解决方案的野心:开箱即用、无需任何区块链知识,也不需要写任何区块链代码,只需要几个参数配置,就能让企业在一天之内,具备Token化运营的能力。

“当然,我们的产品本身也能很好的支持多链映射。”这涉及到Merculet多链多资产的系统架构。有意思的是,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在一则回复EOS的BM的帖子中,也曾提过类似的分层架构想法,而Merculet则更进一步:

1.最上层是Merculet的SAAS解决方案层:开放互联网资产层的接口后,对接的第三方平台或者App,都会在这里。它解决的是数以亿计的互联网用户接入,以及企业客户解决方案接入的问题。

2.中间层是互联网资产层:负责UAT(User Attention Token)和UAV(User Attention Value)的生成,UAT在企业生态闭环内的流通, 以及我们的合作伙伴自定义智能合约的执行。

3.底层是原生资产层:负责UAT的锚定和流通,支持直接面向公链账本或Merculet的合作客户将来实施在公链上的企业行为。目前我们的原生资产层建设在以太主网,TPS依赖于各大公链的TPS。

不仅限定于帮助企业内部的Token化运营,Merculet的愿景,从一个更大的层面上说,是希望通过区块链的互信体系,实现与其他生态企业的打通,促进价值流通,从而带动整个移动互联网企业和用户快速进入区块链时代的价值互联网,重启一个百花齐放的互联网。

在采访的最后,姜孟君不避讳创业的艰辛,“挑战是巨大的”,但同时他又是十分乐观的。“区块链创业要干的就是一个1 1>2的事情,要把全球范围内生产关系带进新的价值网络,光靠我们一家也不行,甚至也不存在竞争的关系,在这个领域当中,大家联合起来,想想怎么从Google、Facebook手上抢生意,怎么把原来流失掉的用户重新拉回来。这事儿才是最紧要的。”

对于整个区块链的新世界来说,Merculet正处在一个新生期,还在经历和接受社区的考验和挑战。“笨总”姜孟君也在努力提升着英语专业度,了解各国文化,他希望把他在中国互联网行业验证过的用户增量经验复制到海外,用更专业水准的英文对话征服他见到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合作伙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