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平时讲正负、阴阳,而不说负正、阳阴?是习惯成自然还是有什么背后的故事?

长阳资足常乐

中国文化的许多规则或规律都源于《易》,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习惯。

《周易·系辞》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所谓的定,即稳定,即存在。尊与卑,不是贵与贱的意思,在这里指顺序,排列,作用,位置,定位。也就是说,在这个习惯之前,是中国古代朴素哲学的排列标准。

天地,以天为尊。

左右,以左为尊。

上下,以上为尊。

正负,以正为尊。

君臣,以君为尊。

父子,前后,将士,官吏,后妃,

也就是说,涉及到排列的,基本上都是“尊”者在前,“卑”者在后。或者说,在前则“尊”,在后则“卑”。

反面例子有么?

阴阳?对不起,这个好像不属于排列,属于事物的两面及对应。巧的是,这个阴阳也是源于《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与这个相似的,还有“动静”,实际上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但是从系辞上看,是有“阴阳”之说的,但从周易全文来寻找,是没有“阴阳”一词的,却有动静

也就是说,题主所说的这些词,基本源头是周易,主要源头是系辞,后人便直接顺手拿来就用了。

即,源于易,起于系辞,成于习惯。

个人见解,不一定对!


亦有所思

为什么说“阴阳”“正负”,不说“阳阴”“负正”?

我们都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两仪为“阴”“阳”。四象是老阴老驲、少阴、少阳。



这里,两仪四象的阴阳属性是很明确的。那么,太极是属阴还是属阳呢?

在古人看来,太极是属阳的。比如,《说文解字》解释“一”,即说“太始也”,为太极。我们都知道“一”是表示“阳”的符号。

其实,这也可以说是《易传》的观点,乾资大始,资始万物,最先产生的是“阴阳”。

因为太极、乾为体、本身为阳,按照阳生阴、阴生阳的观点,那么作为滋生万物之用的“阴阳”是阴先产生的,阳后产生的。按产生的先后顺序,自然该称为“阴阳”了。




二、正负,最早出现在《九章算术》中,讲正数、负数的计算方法。

有理数计算,出现负数,在古人看来会比较奇怪而且是特别或特例。这样,正为主,负为次的心理感觉就可能有了。自然“正”当居于前,以示主要主导和正宗,负数次一点就居后了。



这和易象学“扶阳抑阴”的传统文化心理是一脉相承的。

后来,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如电学、勘测等。“正负”的用法就既是传承又是约定俗成了。


水煮周易

正负和阴阳之间所反应的问题不同,正负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知的,如一件事对社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而阴阳是宏观的,为有形和无形二种,比如人分男女,而无形之空间中流行之气为阴阳二气合成,风水虽论阴阳而实论生死,阴阳五行之气在宇宙中运行,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相互制约,为宏观大论为之也谓自然之变化,学无止境,中国中医之道以阴阳五行论人之疾病,虽五行,各有所附,虽有形而与无形不可分割,通则无疾,不通则疾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