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时是一人,有时十来人

在昨天发表的《宰相刘罗锅历史上真的与和珅斗了一辈子吗?请看真实的宰相刘罗锅》一文中,有读者评论说称“清朝哪来的宰相。连题目都是错的”,也有读者反驳,所以本店家连夜写文章,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时是一人,有时十来人

明代首辅张文忠公张居正是千古名相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是一个机构,一般情况下并不是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有所不同:如秦汉之丞相、三公, 唐宋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 明清之内阁大学士等。

宰相一称源于《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郡县官吏,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时是一人,有时十来人

刘罗锅之父刘统勋,东阁大学士

丞相与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宰相官名,商代的伊尹,春秋战国时代时的管仲、蔺相如,都是比较出名的相,但那时还没出现丞相这一正式官职名称,秦朝正式设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正式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左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

汉承秦制,也设丞相,后设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旨在分散丞相权力,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相。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时是一人,有时十来人

少年得志的和 珅,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中排名第一

晋朝建立尚书省、门下省,开始执行多相制,三省长官开始具有宰相地位,与三公都被称为宰相。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朝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是宰相,后来参议朝政的百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这个宰相就多了。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时是一人,有时十来人

纪文达公纪晓岚,最高职务是协办大学士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不过开始出现了首席宰相的制度,并被沿袭下来。

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左右丞及参知政事皆是宰相,最多至十多人,这个宰相就多了。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时是一人,有时十来人

曾文正公,武英殿大学士

明初亦设左右丞相,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宰相制度遂废。后因国务繁重,皇帝设内阁大学士协助,内阁大学士开始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后来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出名的首辅有三杨、刘大夏、李东阳、严蒿、徐阶、高拱、张居正等。

明世宗之后内阁地位和权力空前提高,逐渐成为了能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张居正改革之后让内阁成为了政府运转的中枢,内阁权力达到极盛,成为了最高政府权力机构,政令由内阁出,还可以驳回皇帝旨意,至此明朝内阁制已与现代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内阁制极为相似,所以明末皇帝大多荒唐无为,就是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也不影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时是一人,有时十来人

湖南骡子左文襄公,东阁大学士

清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不过内阁权力在清初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后来又受军机处分权,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内阁成为闲曹,内阁大学士如果不入军机,只可以办些寻常事务,没有多少实权。不过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还是由内阁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宰相机构(其实和现在也非常相似)。

内阁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为中极殿(即清代中和殿),建极殿(即清代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清朝称“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时是一人,有时十来人

背了上百年黑锅的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

在清代,六位大学士均为正一品,但地位有差别,其排名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增加体仁阁,此后以保和殿地位最高,后仅傅恒一人担任,傅恒死后,保和殿大学士亦不再设,从此之后就变成: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外加一个协办大学士就是六人了,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平时四个大学士同朝最常见。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时是一人,有时十来人

张文襄公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

晚清实施新政,仿日制设内阁总理大臣为行政机关首长,称阁揆,副总理大臣称为协揆,台湾现在还常有这种称呼。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而且那时候的宰相与现在的宰相不同,能上也能下,今天是宰相,明天说不定就罢官为民了,后天说不定就起复为某地地方官或者某部尚书大臣了。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时是一人,有时十来人

刘罗锅刘墉是体仁阁大学士

明清著名的宰相的名号有:

严 嵩,华盖殿大学士(即中极殿大学士)

徐 阶,建极殿大学士

高 拱,中极殿大学士

张居正,中极殿大学士

张廷玉,保和殿大学士

刘统勋,东 阁大学士

傅 恒,保和殿大学士

和 珅,文华殿大学士

刘 墉,体仁阁大学士

纪晓岚,协 办大学士

曾国藩,武英殿大学士

左宗棠,东 阁大学士

李鸿章,文华殿大学士

张之洞,体仁阁大学士

后面这四位号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其中湖南人两位,安徽一位,直隶一位!

最后附一近,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好学生也设立了宰相,不过他们叫太政官,也有三公,这个学生的宰相以后再写,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