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那么能干,为什么不去抗击英法联军,而把精力放在太平天国上?

武乐5

第一点,曾国藩的湘军不是那么能干;第二点,湘军的诞生就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而生;第三点,曾国藩还没有镇压完太平天国,清政府和英法联军已经打完了,并且帮助湘军去打太平天国,从某一方面来说,他们还在一个战壕里奋斗过!

曾国藩创立的湘军并不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在以前写的文章里面,提到过清朝军事体系的变迁中,也说了这个问题,在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清朝的常规军事力量是绿营(绿营为主,八旗为辅),但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绿营根本不能起到什么作用。

因此,1852年清政府允许地方团练,招募乡勇,自行抵抗太平天国运动,这其实就和宋朝时期组织的那种“保甲法”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是曾国藩认为团练太松散,因此创建了“湘军”,其实都是各种地主武装的拼凑整合,然后训练而成。可以说当时,清政府有钱,地方上的地主也有钱,他们都惧怕太平天国的农民运动,因此,组建湘军是不遗余力,而且湘军也的确能征善战,但是在1856年的西征战场上,石达开打破湘军,曾国藩老泪纵横,差点就跳江自杀。

后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开始由盛转衰,石达开带领太平天国10万主力出走,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湘军1864年才攻破天京,而且其中1862年清政府还采用了“借师助剿”引用外国军队来帮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可见湘军的战斗力根本就不是那么强,所谓的强,不过是相对于八旗和绿营而言。

而当时的英法联军,也绝非是湘军这样的地方武装所能对抗,太平天国的北伐军走到京津的时候被僧格林沁打败,而僧格林沁的骑兵在八里桥是全军覆没,但是战绩是法军死亡3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就是说清军守卫京师最精锐的部队,投入大概5-6万人发生的一次战役,只杀了五个人。

以当时步兵为主的湘军不知道能打出什么样的成绩,所以说曾国藩那么能干,这个前提就是错的,而用湘军去打英法联军更是去当炮灰。

湘军成立的主要目的在于抵抗太平天国,有太平天国才有湘军,没有太平天国后,曾国藩自己就裁军了。而后,清政府开始扶持淮军,作为半地方半中央的军队。

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和西方列强的矛盾不是主要矛盾(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不是清政府和英法的谈判谈崩了,而是因为英法使者入京没有下跪,被咸丰下令给囚禁了,激怒了英法两国,所以才有了打进北京),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蒋中正讲“攘外必先安内”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因此,才有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后,又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史论纵横

让我们先回到这段历史中。

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初八日咸丰北逃热河,八月十一日应胜保”请飞召外援折“之请下诏,令曾国藩、袁甲三(钦差大臣兼漕运总督)”各挑精勇二三千名……兼程北上赴援“,并特别点名这两支援军的指挥官,曾国藩部是鲍超,袁甲三部是张得胜,此外被调的还有河南巡抚庆廉(副将黄得魁部豫勇数千),督办团练的川北道苗沛霖(精选团练数千,和黄得魁部都拟交由胜保指挥。

九月初六日曾国藩在安徽祁门大营发出”奏复胜保请飞召外援折“,除了”且愧且愤涕零如雨“的抒情,和必要时让自己和胡林翼(湖北巡抚,湘军副帅,当时身体已非常不好,不久病故)中一人带兵北上入援)的空话外,重点在强调困难(”自徽州至京五千余里,部队兼程需三个月乃可赶到……殊恐缓不应急“),自己留在南方的重要性(湘军在安庆好不容易取得主动权,不攻下安庆则南方战局迄无了期,也就无法全力北援),重申南方战略布局(自己的湘军专攻安庆,”一切不顾“,让左宗棠另募的楚军经略江西,并准备从江西入浙,在上海则”专意抚局“),同时含蓄建议朝廷考虑和英法妥协。一言以蔽之,他不能推卸”勤王“义务,但北上有困难,且积极性不高。

范文澜先生曾认为曾是在推脱,其目的是”逼清廷向侵略者妥协投降“,这恐怕是囿于时代背景而作的诛心之论。

曾国藩所说的”援兵缓不应急“是事实:当时两淮捻军、山东幅党、黑旗、长枪,以及河南山东的白莲教、文贤教等遍地开花,北上路途处处梗阻,且州县糜烂,后勤跟不上,对勤王最积极的袁甲三,其遵照诏旨派出的张得胜部也的确花了两个多月才赶到,结果无补大局。袁甲三部在凤阳府一带,而曾国藩部在长江南岸的祁门,江北当时还有太平军主力陈玉成部活动,祁门附近则有太平军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部,稍远有更强大的侍王李世贤部,三个月抵达已是最乐观的估计,从历史走向看这几千湘军3个月后赶到北京附近,的确无济于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字日期分别是九月十一日、九月十二日,距离咸丰下诏勤王正好整整一个月。

他所陈述的安庆攻略和进攻太平天国战略,是他一贯的主张,并最终也正是基本按照这样的路线图取得了胜利,”一切不顾“也不是推托敷衍之词,不久后太平军围魏救赵,陈玉成、李秀成两部先后从江南武昌县、兴国州和江北黄州府逼近湘军大后方——武汉三镇,病中的胡林翼吐血大骂自己”笨人下棋、死不顾家“,要求曾国藩下令围攻安庆的曾国荃部撤围回援,曾国藩都坚持不撤军,最终坚持到安庆油尽灯枯被攻下,太平天国上游战局自此崩溃。

他建议和英、法适当妥协,是基于”攘外必先安内“、一次只对付一个大敌的常识,和英法虽在北方和清廷作战,却一直在上海帮助清军守城并击退攻城的李秀成部这一事实作出的推断和建议,但对于”借师助剿“他的态度是各将帅中相对消极的,清廷和英法议和后的十月二十三日,上谕征求曾国藩对”借师助剿“的意见,他十一月初八日的奏覆提出”奖其效顺之诚,缓其会师之期“,即口头上感谢、实际上设法阻挠,还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这些也都不是托辞敷衍,而是为他日后的行为(在围攻天京时坚决拒绝英国人参与组织的”常胜军“介入,主张解散英国人控制的李泰国”长江舰队“,推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所证实了的。


陶短房

首先,两个层面,要看核心的事件在那个年代是否涉及西方。曾国藩本是个实实在在的读书人,因镇压太平天国一步步成长为清庭肱骨,打仗也会改变人性,曾国藩也因此杀害了无数无辜军民,在湖南杀了太多的人,而得到了”曾剃头”的名号,是为杀人如剃头,包括攻占太平天国最后关头的南京时,纵容湘军开展了十余日的烧杀抢掠,秦淮河一度浮尸无数。但宏观层面,毕竟终结了太平天国的气焰。也因此,不断加官晋爵,再后来从两江总督升迁到直隶总督。而此时,为何面对西方人的挑衅事件曾国藩反而如温顺的绵羊呢,其实不难理解,从法国教堂杀害当地知县事件引起的民众烧毁教堂后,曾国藩最后处置结果(严重的处置了本国百姓并给了西方赔款,且流放充军了部分当地清庭官员)可以看出两点,第一,对待涉外事件,即便是这种级别的官员,也不敢轻易得罪。因为紫禁城里的主对外也是不敢轻易得罪,万一自己处理惹怒了西方,打拼了一辈子的事业恐怕付诸东流,是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选择稳妥的做法。所以,综上,不难得出结论,就是,想保住乌纱帽,就得办符合紫禁城里住的那个祖宗心理的事儿。镇压太平匪患,紫禁城里的意思是杀无赦。对待西方,紫禁城里的意思是不敢轻易得罪。上头都不敢轻易得罪,我一时头热干了人家,到头成了砧板上的鱼肉,划不来!


研究宇宙的孙区长

曾国藩不是很能干,太平天国也不是他能打败的,像前朝康熙时周培公,姚启圣都比他能干,曾麾下三支军队,左宗堂,李洪章高兴时听他的,不高兴就不听,真正归其领导的只有他兄弟曾国栓一支,而曾国栓军烧杀抢掠无恶不做,数量也很有限,特别是军队给养军需几乎都自己想办法,而且只所以农民起义,清末统治不得民心,已民不聊生,同时满人不会重视汉人,像周培公,姚启圣功成名就,鸟尽弓藏,兔死孤烹。有识之士谁还为其卖命?而太平军战斗力是空前的强大,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如果太平军打下天京,不作都城,挥师北上,直取北京,没有韦杨内讧,没有石达开出走,曾国藩早已灰飞烟灭,大清政府也不复存在,太平军是自己把自己打败的,曾是在太平军气数将尽时捡个大便宜。因此曾国藩肯定打不过英法联军,而且也没赶上机会,就算赶上也没有用,后来其学生李洪章的甲午海战几乎不战而败,使大清丧权辱国。千古遗恨!


一探乾坤静观万物

曾国藩的湘军本质上就是团练,当年清军不堪一击,咸丰没有可用之兵,没办法,就号召大家自己搞团练保家卫国,于是就任命守孝在家的曾国藩为团练大臣,于是曾国藩就组建了湘军,展开了对太平军的斗争,因此湘军就是团练,湘军的建立就是为了镇压天平国运动,也是其第一要务;

19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此时湘军正在围攻太平天国的老巢天京,真是剿灭太平天国的关键时期,一旦湘军北上勤王,那么天京之围被解,湘军之前所做的努力就白费了,而且可能会被太平军尾随北上进攻北京,可能会得不偿失,所以此时无法北上与英法作战;

远水解不了近渴,湘军在南京附近作战,而英法联军在北京,距离太远,交通不便,等湘军到了北京,黄花菜都凉了;

满清政府的防范,湘军为汉人的军队,清政府也担心湘军会与英法联军里应外合推翻满清政府,所以湘军也不敢贸然北上。

即使清政府调湘军北上,作为一支团练队伍,你认为他们是英法联军的对手吗?


密探零零发

曾确实能干,但再能干,也需要条件可依,历史的众多档案表明,晚清时期,是不具备条件与列强争雄的,尽管有廊坊大捷,三元里痛杀英夷,冯子材大败法军的战例,都是特定条件下的特殊战例,今日很多爱国人士在惋惜于满情的软弱,致使签了无数个不平等条约,好象换了自己便能改变形势,大自负了吧?晚清时最有条件可能打败外国强盗的,当属中日甲午战争,当时中国同光中兴后,如果真能痛定思痛,团结一气,是有条件战胜日寇的,可惜封建习气坏了好事。曾国藩是个知者,知道只有奋发图强,才能改变对敌态势,当然在没有条件时,去出头对敌了。


愚公说道

首先,英法联军当时入侵中国,只是要取得相得的利益,并未宣称要毁灭清政府,而太平天国则是要推翻清朝统治,打倒儒释道的传统文化!两害相权取其轻,清政府也明白,屈服欧美列强仅仅损失点钱财和威信,放任太平天国却是招来灭国之果!而且清政府也了解欧美列强的实力,知道不能得罪,反而要拉拢,不然欧美列强转而支持太平天国,清政府只有灭亡!


逆时针的烨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曾国藩不是没有请求过赴京勤王,可惜啊!说到底他只是汉人,满清还是信不过他!此外英法列强固然要中国割地赔款,但是并不直接伤害曾国藩为首的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他们乐得作壁上观,而且南方占据激烈且复杂,绞杀太平军还需要洋人协助(尤其是英国)一旦得罪英国与之开战,那么英国人转而支持太平军怎么办?得不偿失!


万岁1148858845

英法联军出兵中国的目的志在通商和抢掠财富,在满清统治者眼中是肘腋之患。而太平天国以灭亡清庭为目标,这才是满清的心腹大患。况且,当时曾国藩与太平军在长江中下游鏖战正酣,分兵勤王属于千里驰援,缓不济急!


牧云1436544

曾国藩的湘军?并不被满清政府所信任。北方尤其是天津和北京这样的地方,是轻易不会让他们过来的。再说了,曾国藩的湘军多数是步兵,由中国的南方调防到中国的北方地区?得多长时间?到位了?黄花菜都凉了。那时,中国还没有铁路呢!依靠脚步行军?每天最多二十公里,就这都是最强军了,有不少军队连每天二十里地都走不了!北京到两湖地区的多少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