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情端午:故乡过端午习俗之一儿童戴荷包

端午节快到了,每一年的端午我们这里都有给小孩佩戴荷包的习俗。

小时候佩戴的荷包都是奶奶亲手缝制的,几块花花绿绿的布片,经过奶奶的手不久就会变成一只漂亮的荷包,将里面装上一些我不知道名字的草药还有艾草,挂在胸前,香气扑鼻。现在很少见到老人们缝制的荷包了,大多是工厂生产,样式雷同。

追溯荷包的起源,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荷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就被神化了,《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红兜肚,有斗邪必胜的效果。人们熟悉白娘子,就是因为经不起许仙的劝诱,喝了雄黄酒才显露了原形。因此佩荷包,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

一个小小的荷包为什么能这样流传久远,千年不绝?传说古时候,每年的四、五月间各种虫害、瘟疫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访民情,治理瘟害。神仙发现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惩恶护善,掏出五色香袋对善良的人说:每年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的小孩戴上它,"身上戴香包,门上插艾蒿,瘟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凡是带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便逃之夭夭,而没有香袋的恶人们不免被虫害毒疫毒死了。

这些香包的佩戴是有时间的,一般到端午节的早上就要将它扔进河里,取扔掉瘟害身体健康之意。

在你的家乡是不是有在端午佩戴荷包的说法呢?欢迎大家留言!

粽情端午:故乡过端午习俗之一儿童戴荷包

粽情端午:故乡过端午习俗之一儿童戴荷包

粽情端午:故乡过端午习俗之一儿童戴荷包

这花的形状跟我们这所说的荷包非常像

粽情端午:故乡过端午习俗之一儿童戴荷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