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

刘伯温: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刘基继承了传统思想,并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民本思想是刘基政治伦理思想的精要,并是其为政实践的理论依托。

关心民瘼、心忧百姓的自然情感是刘基诗文的主基调。诚如其诗中所说,“虽非济时具,颇识素餐心”,“慨怀黎民忧,妄意古人企”。刘基体恤百姓的情感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这就是在经济方面主张民足而后国富,他说:“国不自富,民足而富。”“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刘基认识到国以民为本,而民本的首要体现是使百姓经济上富足。要实现这样的理想首先在于统治者实行王道政治,他说,“惟民食为命,王政之所先”在于各级官吏廉洁为民,轻徭薄赋,他在诗中曾有这样的感叹:“安得廉循吏,与国共欣戚。清心罢苞苴,养民疗国脉。”对于因种种不法行为而导致的财富严重不均,“厚利入私家”的现象,刘基提出了均平的思想:“推余补不足,兹实王政始。”这是他的政治思想中又一闪亮点。均平思想一般出现于农民起义的大旗之上,而历代的思想家们讨论实现王道政治,一般都限于轻徭薄赋、使民以时、修德省刑等方面。刘基所论堪称骇俗!

官员勤政廉洁与否,是能否实现王政的关键。他对尽心奉公,务在惠民的洛阳令王涣表示由衷的赞叹,有诗云:“贤哉洛阳令,卓鲁相继踪。擿奸若明神,外猛中有容。正狱除烦苛,平赋宽畸穷。黎民拜恩惠,吏率服至公。”但是,现实则是贪官污吏肆意搜刮百姓,“朘剥图身肥”。由于贪纵成风,清廉自守的官员往往受到贬抑,无所不取的贪官则可以飞黄腾达。在《郁离子·千里马·蜀贾》中,刘基就描写了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竟然得不到上司的信任,解职归里时连租船的钱也没有,反倒被众人嘲笑。而贪官则因为巴结了上司而得到升迁,受到众人的称道。刘基的民本政治观念常常是通过对现实的批判体现出来的。

刘基认为,统治者以德养民,不但体现在让百姓从经济中得到富足,同时,还要尊重百姓的权利,尊重百姓的自然欲求。他曾以鸟兽为喻,说,鸟兽本以山林为家,山林为乐,而将其关在笼子里,则“非其情也”。要使其得所欲好而无违,如果不能得其所,不适其性,则会死去的。人性与鸟兽之情其实是相通的,不可“欲夺其所好,遗之以其所不好;绝其所欲,强之以其所不欲,迫之而使从”,如果这样则不能心悦诚服地听从。同时,德政还需要实现言路畅达、言论自由。他以周、秦截然不同的国运为例进行了分析:“天不掩匿而神人之道不睽,君不忌言则上下之情无蔽。是故周史陈诗而八百其年,秦令禁语而一二其世。”可见,刘基的以德养民具有丰富的内涵。

刘基政治思想的一个特色体现在对君臣关系的论述上。君臣关系是封建政治关系中的重要一环,臣是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不可或缺的助手,是君权的延伸,是沟通君与民的中介,对于君主的政治意图的执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君臣关系,先秦思想家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如韩非即认为君主有制约臣子的绝对权威,君主可以对臣子非其行、诛其身。而荀子则认为,当君主做错误的事,定错误的计划,并将危害到国家利益时,臣子应该敢于违抗君命。而孟子甚至提出可以废黜昏庸的君主,认为国君犯了大的错误则要进谏,如果反复进谏而国君不听,则可以更换国君。孟子认为这是从道之举。但是,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君权的观念也逐渐强化。一般认为,君臣关系中,君拥有制约臣的绝对权威,如朱熹就认为,易位之举只有“体道者”,也就是圣人才可以使用。君为臣纲也成定谳,君臣关系主要是君主臣辅、君尊臣卑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刘基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以道事君者,忠之大也。”刘基的这一观点虽然还是为了维护绝对王权,但是,以“道”作为忠君的前提无疑是对君为臣纲的一种进步。“道”无疑含有真理、规律的内涵,也就是说,忠君是以服从真理为前提的。“以道事君”蕴含着的潜台词则是忠于守道之君。刘基的这一思想在专制制度强化之时显得尤为珍贵。当天崩地解的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对君主的“无道”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揭露,提出他们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因此,君实为天下之大害。黄宗羲等人对君主制的尖锐批判,虽然远祧了先秦民贵君轻的观念,而刘基以道事君的思想也是明清之际启蒙之论的重要铺垫。

摘自“大家精要”之周群、俞美玉《刘基》

刘伯温: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

刘基,字伯温。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元明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周群、俞美玉《刘基》简要介绍了刘基的生平,重点分析其“盗天”“措用”的认识论思想,对代表作《郁离子》《卖柑者言》中的教育、道德、人才理念的现代价值高度评价。刘基及其思想至今都是学术界重点研究、民间神化的对象,具有广泛的影响。

周群,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著有《刘基评传》等,在海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

俞美玉,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刘基文化与人文教育。主编《中国之旅·帝师传人》,副编《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