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做臊子面了不起啊?了不起!


臊子面是西北地區漢族傳統麵食,以陝西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等地最流行。2臊子面,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陝西省臊子面歷史悠久,尤以寶雞市岐山縣的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其實臊子面說通俗就是肉丁面或肉末面。

典故一:岐山文化館李辛儒先生還專門寫了一本小冊子,書名叫《神來之食歧山臊子面》。據他考證,臊子面源於周代屍祭制度的"竣餘"禮儀,即先敬神靈祖靈,剩下的才輪到君卿,最後才是一般人。這種遺俗在岐山長期存在,不論誰家辦紅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輩端出門外潑兩次湯,象徵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湯稱"福把子",潑向正堂的祖靈牌位,然後才上席,並按輩數和身份次序上飯。

典故二:古時,周人由豳遷至岐之周原,在渭河邊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後渭河有一惡龍為禍,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離開經過數代開拓出的家園,奮起反擊,大戰七日才將惡龍殺死,飢餓的人們為慶祝勝利,將龍殺了和麵群體食之,覺得鮮美無比。於是在以後慶祝這次勝利時,便用豬代替龍和麵集體食之。後來擴展至其他節日和祭祀。


入湯菜:木耳,溫水泡開後,切碎,待用。豆腐,切薄片,入熱清油,煎至蛋黃色,出鍋,切成細小菱形狀,待用。雞蛋,煎成蛋皮,切小菱形片,待用。黃花菜,溫水泡開,切成約1.5釐米,待用。韭菜或蒜苗,以蒜苗最佳。洗淨,晾乾,切成細小片,留用漂菜。

肉臊子製作方法:選較肥帶皮的豬肉,豬肉中也要含有比較多的瘦精肉,七分瘦三分肥。將肉切成小碎片,片要薄。入燒開的油鍋,不斷攪拌翻炒,火不可過急也不可過緩。大約三成熟加入一定量的姜沫,去腥,翻炒,後加入適量的碘鹽。當肉為六成熟時加陳醋,翻炒,七成熟時加入醬油,花椒等調味品,當九成熟,快出鍋時加入適量紅辣椒粉,攪拌,微燉一會,即可出鍋。

配湯:選鐵鍋最好,注清水,旺火沸騰,放入肉臊子,再讓水沸騰。後將準備的木耳、雞蛋、黃花菜、底菜入鍋,並根據需要再行調味,旺火滾沸後文火熱之,加漂菜。湯要注意色正,即紅,鮮,亮。湯味也可根據口味微調,但要保持酸、辣、鮮基本口味,湯成。將熱湯澆到剛出鍋的面上即成一碗湯滑味鮮、香美可口的臊子面。配湯是臊子面的關鍵所在,所謂一碗麵,七分湯,湯很重要。


一碗合格的歧山臊子面應該具有“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點。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臊子面在關中地區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婚喪、逢年過節、孩子滿月、老人過壽、迎接親朋等重要場合都離不開。 如果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哦!我會定期發佈美食做法和講解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