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天玑”手术机器人 Vs 进口“达芬奇”,医疗新时代的开启

国产“天玑”手术机器人 Vs 进口“达芬奇”,医疗新时代的开启

“天玑”的确是中国的骄傲,因为它是目前全球上唯一能够开展脊柱全节段、骨盆及四肢骨折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


“天玑”VS“达芬奇”:达芬奇机器人的弱点和骨科医生的痛点是“天玑”的起点

你或许听说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的,那是全球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有名的的手术机器人。然而强大的“达芬奇”却根本做不了骨科手术。

国产“天玑”手术机器人 Vs 进口“达芬奇”,医疗新时代的开启

骨科手术,尤其是骨盆和脊柱的手术,由于根本不可能解剖出深部的结构,所以骨科医生只能开一个小口,在非常有限的视野下,仅凭借自己大脑中对深部组织解剖的记忆和三维想象,配合着透视机来钻孔打钉子。

而周围看不见的地方,紧贴着钢钉不到1cm的部位,全是极其重要且危险的大血管大神经,一旦偏差几毫米,血管神经直接绞烂。

因此这不仅对骨科手术医生的解剖知识、三维想象能力、透视影像分析能力和临床经验要求极高,而且对于拿着电钻的手的稳定性、本体感觉和和三维空间控制能力要求更强。因为手只要稍有一点点晃动或歪斜,远处的电钻钉子就会偏出非常多。偏出几毫米都是致命的,手术难度可想而知。

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

看不见,是指医生无法看到内部结构;

打不准,是指钻孔打钉时,人手操作精度不够;

拿不稳,就是说不仅人手的稳定性很差,而且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医生的稳定发挥。

下图就是最著名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但是它也只能在操作医生用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对组织进行剥离、切割和吻合等操作。对于深部看不见的骨头,尤其是需要精确到毫米的操作,“达芬奇”根本无法完成。

国产“天玑”手术机器人 Vs 进口“达芬奇”,医疗新时代的开启

所以,你应该明白了,骨科医生最大的痛点实际有三个:

1、能有一双特殊的“眼睛”,可以实时三维立体的看清人体内部结构,以及电钻螺钉打入的三维过程;

2、能有一双特殊的“手”,可以一点不抖极其稳定,且又极其精确的按照“眼睛”分析出的操作路径,完成钻孔和拧入螺钉的过程;

3、整个过程,尽可能少透视且医生能远离手术台边的透视机,以减少辐射。

正是由于强大“达芬奇”也满足不了骨科医生的痛点,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天玑”。


“天玑”其实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机器人

作为从小看“变形金刚”长大的我们,对于“机器人”这一事物的羁绊已深入骨髓。如今,AI(人工智能)和ML(机器学习)更是最火的关键词。但是,“天玑”可能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样。

国产“天玑”手术机器人 Vs 进口“达芬奇”,医疗新时代的开启

正如上图你看到那样,

“天玑”其实是半自动机器人

也就是说,“天玑”并不是通过ML(机器学习)自己学会了如何手术,而是用它自己部分自动控制加上医生的决策和医生的手动操作来实现手术。

是的,手术必须由医生来操作。准确来讲不管是“天玑”还是“达芬奇”,它们只是医疗辅助机器人。绝不是机器自己做手术,而是由医生在计算机辅助下通过操控机械臂控制手术器械来做手术,所以医生水平的高低依旧决定了手术机器人手术效果的好坏。

那么“天玑”是如何完成骨科手术的呢?

国产“天玑”手术机器人 Vs 进口“达芬奇”,医疗新时代的开启

手术时,先利用“天玑”X线透视和三维成像技术对手术区解剖进行图像扫描,图像被同步传输至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

田伟院长在计算机导航系统屏幕上直接根据图像设计好钉道,并发出指令。

而后“天玑”的机械臂将手术工具精确定位到手术位置,套筒指向目的钉道的进钉点。根据田伟主任设计好的路径,“天玑”沿着套筒钻入导针,插入患者身体内部,确认位置无误后,再把一枚直径4毫米的空心螺钉套进导针固定,而后拔出导针。

最后,医生对患者再次扫描,确认螺钉位置与规划的一致。就这样,最困难最危险的步骤与就这么完成了。

“天玑”的精度可以达到了亚毫米级,属于真正的指哪打哪!


“天玑”,适用于脊柱全节段和骨盆髋臼开放和经皮微创手术,在保证螺钉置入精确性的同时,减少了X线辐射损伤,确保了手术的安全性,并且能够减少输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

此外,还有大家最容易忽略到的一点就是:

天玑,让一线城市的医生,在北京远程操作给其他地区的患者手术成为了可能。

可以预见不远的未来,当手术辅助机器人全国普及后,那些顶尖的骨科医生坐在家里的计算机前,也能远程操作第N代“天玑”给其他地方的患者手术。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