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习惯将中世纪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时光倾城821

中世纪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名词,它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可代指那一时期的文化。从时间上说,中世纪是古代和近代之间的一个时代,一般是指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占的这一时期。而从文化上说,这一时期却常常被人们称作是黑暗时代。



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依照他的观点,人类历史是分为两部分的。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前的时代是古代,此后一直到他自己的时代被称为近代。而只有古代,特别是罗马时代才是光明的时代,“近代”则是野蛮又黑暗的,不值一提。


到了20世纪,美国一位学者弗里曼特勒在其书《信仰的时代》中也称“‘宗教信仰时代’的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期’,这段时期夹在希腊人繁荣鼎盛的年月中显得格外无聊、龌龊,那么沉闷,毫无生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古今中外的学者、大家都把中世纪比作是黑暗时代呢?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教授阿德里安·阿姆斯特朗(Adrian Armstrong)曾经在“今日历史”(History today)网站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不同画面的中世纪》(A Different Picture of the Middle Ages)。文章中提到,之所以把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日耳曼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撒克逊人等在西欧纷争不断,将之前建立在罗马帝国基础上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毁于一旦。


同时绝大多数的罗马知识分子随着帝国的消失而被消灭,欧洲历史进入了漫长的封建时代。特别是在宗教神学的意识形态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背景下,欧洲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陷入停滞。


综合阿德里安·阿姆斯特朗教授的话来看,中世纪之所以是黑暗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罗马帝国灭亡了。随着帝国的不复存在,古典文明也遭到了极大程度的破坏,集权代替了民主,城市的规模和人口的数量也在萎缩,物质生活非常困乏。



其二,基督教教会的长期统治束缚了思想自由,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它把很多学科如教育、政治和法律都变成神学的一个分支,一切按照神学教义来处理,这样就使得整个社会都笼罩在神学的统治下,没有科学也没有理性,一切都由教会说了算。




所以,这就包含着某种“托古改制”的策略,即借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名义,来推行人文主义者自身的主张。人文主义思想家们认为古典文明是辉煌的,只是随着罗马帝国的覆亡和蛮族入侵才变得一片空白。而直到人们重新发现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时,古典理性的光辉才再度普照大地。这就是所谓“文艺复兴”,也是古典文明的复兴,欧洲的近现代史也就由此发端。




  1. 赵琪《中世纪并非“黑暗时代”代名词,学者提出客观认识欧洲中世纪历史》,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20日第 003版
  1. 田薇《关于中世纪的“误解”和“正名”》,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6卷
  1. 侯建新《关于“中世纪”这个概念》,载《历史教学问题》2014年第5期

历史研习社

举几个例子,比如,困扰欧洲500多年的黑死病,现在来看就是腺鼠疫,老鼠和跳蚤是传播媒介,老鼠身上的跳蚤跳到人身上,鼠疫杆菌感染引发的传染病,发病迅速,致死率极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瘟疫,没有之一。原因很简单,中世纪居民基本终身不洗澡(欧洲千年不洗澡可不是虚传),居住环境非常肮脏,往往人畜共处一室。而且,欧洲社会曾一度认为黑死病是猫带来的,经常开展大规模“灭猫行动”,中世纪的欧洲简直就是老鼠和跳蚤的天堂。

大家想想,拿着公用的剃刀(可能携带甲乙丙肝和各种传染病)给本来很虚弱的人放血,有可能病没治好,却死于新的感染;或者一不小心切刀了动脉,失血而亡,这种情况下,只要淡定的解释“病人的罪孽过于深重,上帝为了救赎,把他召唤走了”;如果病人的免疫力强,最终好起来了呢,就说“

上帝原谅了他”。只要提到上帝,大家都心服口服,一点都不会多想,多想就说明不虔诚,又该遭报应了。

中世纪的欧洲,黑暗更多的体现在:基督教解释着一切,教会统治着一切,甚至某种程度上行使着国家的职能,成为了凌驾在所有人头上的超国家力量,这也就是所谓“政教合一”。这种超级力量为了控制人民,不仅建立了一整套森严的等级制度,掌控绝大多数国家资源,攫取和占有大量国民财富,还千方百计利用宗教对人民进行精神麻痹和思想禁锢,把上帝解释为主宰世界的绝对权威,对世界的任何见解都要以《圣经》的解释为准,谁也不能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其进行制裁,甚至被处死。

中世纪早期,男女都要穿像麻袋一样的长袍,妇女要包裹头发和肢体(类似现在伊斯兰国家妇女的“布卡”),上层女子出门要戴着面纱或者面罩。

当时的宗教认为所有体现女性魅力的衣着都是罪恶的,甚至认为男女之间的情爱也是罪恶了,单纯就是为了生出小基督徒。禁欲才是对上帝虔诚的体现。这种情况在中世纪晚期有了非常大的改观。

还有必须要提到的,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和1480到1780年的迫害“女巫”恶潮,席卷欧洲300年。良家妇女一旦被诬为“女巫”,就会被严刑逼供,最后惨死于火刑架上。中世纪以前,女人在欧洲传统文化里一直很受尊重,尤其是制药、行医、会读写的女人。中世纪教会为了说明女人应绝对服从于男人,开始不遗余力地贬低并丑化女人,捏造女巫形象,迫害女人,尤其是有文化的女子,那种集智慧与美貌于一体的就是最佳迫害对象。这种行为实际就是对美好事物的极力抵触。

《女巫之锤》的插图

诞生于1486年的《女巫之锤》是一本指导如何识别巫术,检验女巫与怎样对女巫施行酷刑的书,充斥着毫无理由主观想象、迷信与偏见。此著作的出版,加剧了当时代欧洲社会对女巫的偏见与迫害。比如上面解释:“在接受审判时,如果她虔诚而举止端庄,那么她显然是在伪装,以便用自己的虔诚来转移人们对她魔鬼来往和晚上参加巫魔会的怀疑。如果她在审问时显得害怕,那么她显然是有罪的,良心使她露出马脚;

如果她在受刑使因痛苦不堪而骨碌碌地转眼睛,这意味着她正用眼睛来寻找她的魔鬼;而如果她眼神呆滞、木然不动,这意味着她看见了自己的魔鬼,并正看着他。如果她发现有力量挺得住酷刑,这意味着魔鬼使她支撑得住,因此必须更严厉地折磨她;如果她忍受不住,在刑罚下断了气,则意味着魔鬼让她死去,以示使她不招认,不泄露秘密。” 直到18世纪末,《女巫之锤》一直被认为是此领域最权威的教科书。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在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在教会统治下的欧洲。罗马帝国统治末期,罗马皇帝为了从精神上控制人民,巩固通统治,开始大力宣传基督教。基督教因此发展的很快,传遍了罗马全境。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进入了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各个王国之间,内部混乱,征战不休,社会混乱。但是由于受罗马帝国的影响,欧洲很多人民都信奉基督教。

基督教就成为各个王国维护统治,人民统一的一个手段。我们所知道的法兰克王国国王矮子丕平,就是在教会的支持下,当上了法兰克国王。后来“丕平献土”,将伦巴德王国的领土献给了教皇,从此以后,教皇凌驾于皇权之上。丕平的儿子更是得到了教皇加冕,并且以此为荣。从此欧洲皇帝就成为了教皇的保护者。



在教皇的支配下,欧洲人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字,甚至国王和贵族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认识字的都是哪些人呢?他们大多都是传教士,他们以《圣经》为最高真理,传播与基督教有关的各种知识,包括文学,数学,哲学,都是为神学教会服务。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都受到了教会的控制,如果你要诋毁了教会,那么你将会寸步难行。


中世纪的欧洲,最宏伟的建筑就是教会的教堂。教会为了聚敛钱财,到处兜售赎罪券,说只有购买了赎罪券的人死后才能进天堂,忏悔才能得到赎罪。教会的教皇和教士们则靠这些聚敛的钱财过着奢靡的生活。所以说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中世纪。

文/红雨说历史


红雨说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还是思想的问题。

在中世纪之前,也就是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前,基督教并不在欧洲占有统治地位,各种宗教盛行,思想也相对自由一些。

罗马对于思想虽然管制,但并不夸张,有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

即便是独裁时期,比如可怕的皇帝苏拉、凯撒、尼禄时期,仍然敢有人跳出来说话,对知识分子相对宽容。

进入中世纪,基督教占据主流,圣经也基本成为欧洲一切的文化中心。

任何违背圣经的行为会被当做异端,比如随意烧死了数万名所谓巫女,处死了很多科学家。

这尚且其次,关键在于神父们几乎垄断了人民的思想。

当时老百姓基本都是文盲,一切知识的掌握者都是神父,等于基督教统治了人民的所有思想。

所以,中世纪的黑暗其实说的是老百姓的思想,一片空白,只有唯一的圣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