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大名臣之首,一生存立不少功績,離世時也給子孫留下150億

在清朝末年,局勢動盪時期,在面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清政府面臨列強的侵略時卻無能為力,而朝中的可用之才也是寥寥無幾。

但即便如此,也還是有這樣一位實幹的人才。為救亡圖存,他實施了一系列舉措來讓國家一點點強大起來;而他也因為替朝廷辦事而捱了不少罵名。

他是誰呢?他究竟經歷過怎樣的事情,讓後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呢?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戰敗,割地賠款兩億兩百銀子,與此同時還喪失了多種主權。說到這,想必大家也都知道這是由李鴻章與日本人簽訂的《馬關條約》。而今天我們要講的也正是李鴻章的事蹟。

清末四大名臣之首,一生存立不少功績,離世時也給子孫留下150億

李鴻章

我們細數李鴻章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其實多數還是以救亡圖存為目標的。

他所創辦的洋務運動以及興辦的新式學堂等,為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他能在當時一展才能也離不開曾國藩的幫助。

1870年,曾國藩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洋務大臣,至此,他開始涉及軍事、經濟和外交等領域,並建立了北洋海軍。

清末四大名臣之首,一生存立不少功績,離世時也給子孫留下150億

除此之外,他還創建了江南製造場,作為當時最大的軍事工業場,這使得洋務運動自開始以來,成為最重要的一件事。除了創建江南製造局外,他還創建了輪船招商局,天津電報總局等,並做出了修建鐵路的主張。

清末四大名臣之首,一生存立不少功績,離世時也給子孫留下150億

李鴻章作為朝廷重臣,自然是要與當時的外國列強進行外交,其出色的外交本領也是十分厲害的。只不過,在多數情況下他卻成為了朝廷的擋箭牌,而這,也使得後人在對他進行評價時,將他的功績抹殺,只談論他為朝廷所做的勾當。

在李鴻章去世之後,留給子孫後代的遺產眾多,除了四千多兩白銀,還包括宅邸和土地,並且,與其他當時的三位朝廷重臣來講,李鴻章的遺產已然超過了清政府收入的一半。

清末四大名臣之首,一生存立不少功績,離世時也給子孫留下150億

李鴻章的一生為救亡圖存立過不少功績,而他也被後人成為“中國近代之父”,但他同樣作為清政府的大臣,不得不作出一些遭後人唾棄的事情,其實不管怎樣,這都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