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使命:“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文 | 郭晔旻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

——冯友兰

之前国历君给大家介绍过西南联大的条件有多艰苦,除了食宿简陋之外,许多经费都无着落,老师和学生一起赚“外快”。但是学生的学习从未放松。譬如在机械系里,水泵设计的图纸都要上墨才收。钳工实习课要在一块铁板上做一个六角孔后,再用圆钢做个六角棱柱,把它们装配后六个面都不透光才算合格。考试也很严格,西南联大工学院一年级最难过的关,是微积分和普通物理。任何一门不及格或是成绩欠佳者,到二年级都有被拒诸院外的危险。二年级是个刷人的关口,尤其是静动力学和材料力学,这两门课在工学院被认为是学工程的基础,若学不好,下面的功课很难读下去,所以这两门课小考频繁,一般的课只有一次大考,最多期中有一次小考,这两门课则是两周考一次,后来竟每周考一次(每周学时增为四至五个)。有些学生过不了这一关而被淘汰。而今日高校考试最后打分,用开平方乘10的办法才使多数学生及格的办法,在西南联大工学院也毫不稀奇。

西南联大的使命:“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西南联大学生在图书馆学习

工学院学生既然天天考试,算尺、绘图仪器不离身。其他学院的同学,常常揶揄工学院同学像机器一样,生活刻板紧张。工学院同学由于整天埋首于实习、计算、设计、绘图的课业中,所以也就难怪没有在茶馆看书的那份情趣。因专业不同苦乐不均的情况,与当代的高校,倒也相差无几。

同样也是由于专业的关系,工学院学生在投笔从戎的联大学生中更占有较大的比例。早在西南联合大学尚在长沙未迁往昆明时,机械系主任庄前鼎教授就对学生们说:昆明现在还没有工厂和实验室进行实习,交辎学校(陆军交通辎重学校)是大家学专业的一个地方,可以学习汽车和坦克的构造、修理和驾驶,学习一期大约6个月,期满后可直接参加抗战,并分配相应工作。后来,该系1938级、1939级除5人外,其他20余名学生全部去了陆军交通辎重学校学习。

对于这段从军经历,从军者杨德增日后回忆:“1937年9月正式开学受训,每日上午有一小时汽车原理课程,然后分组到汽车工厂实习。每三人一组,发给修车工具一套,汽车引擎一台,由学员自行拆解、清洗、检查,然后重新装配组合起来。” 1938年2月底,该期学员毕业,被分发部队任职。清华学生除女学员外,其余学员均被分配到机械化部队200师。杨德增在1939 年1月间请假回昆明西南联大复学,读完规定的课程随1940级毕业,他共在军队待了一年多的时间,用他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了抗战。

西南联大的使命:“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1942 年,骑着自行车的许渊冲。他从军后被征调进入美军空军总部机要秘书室担任翻译

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无论是美国志愿航空队,还是中国赴缅远征军,都十分需要军中翻译员。1943年11月17日,西南联大召开会议,讨论“本年度四年级学生,自下学期起全部征调,担任战地服务,以服务成绩作为下学期毕业成绩,并规定服务地区以云南、缅甸、印度各战地为限,工作性质大部分为随军通译”。联大领导做出表率,积极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培训班或者服兵役。校长梅贻琦之子梅祖彦,虽刚升为机械系二年级,不符合征调条件,但仍然报名。

结果,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大多数学生进入了空军机械学校第11期高级机训班,学习结束后大多被派往各机场及航空修理厂工作。航空系学生丁乘梁、田保栋、孙冀昌、宋载镇 4 人被分配到程度第三飞机制造厂。日军投降后,丁乘梁、孙冀昌和宋载镇被编入第9地勤中队赴华北地区接管日军航空设施,在天津接收部分航空器材及一所修理厂。还有一批学生报名去国民党辎重汽车第5团,想乘机学点技术。土木系26名学生除了4人外,其余的都去修飞机场。电机系的十余名学生则被分派到军政部电信机械修造厂。值得一提的还有考入中航公司的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学子们,驼峰航线是艰难而险阻的必经之路,西南联大学生架机无数次地飞越过驼峰航线,他们从空中运输到前线的援华物资和出国参战的远征军,他们维护了航线的畅通,为中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每年均有飞机发生事故。有当事人回忆说:我飞行期中即见到先后有三架飞机失踪……

西南联大的使命:“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西南联大纪念碑,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

总之,以工学院为主,西南联大学生被大规模征调后出现在各个战场和各种工作场所,以他们的知识优势和满腔热血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今的云南师范大学校内巍然耸立着一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的正面阴刻着:“联大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碑的背面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上列西南联大共计832位从军学生的名单。就像西南联大校歌里所唱到的那样,“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些学生,正是那个时代的人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