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歐洲各國為了爭奪一份遺產分成兩撥大打出手,怎麼回事?(一、緣由)

一、老國王的遺囑很有意思,直接挑動了“歐洲”的“內鬥”

話說法國的路易十四,哦,也就是著名的“太陽王”是個擴張狂,自執政伊始就不斷帶領高盧雄雞去幹仗。

雖然其間有勝有負,但路易十四自恃國力強大,根本不把失敗放在眼裡。

1700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病逝,他留下一份遺囑,要點如下:西班牙必須保持領土完整,優先由路易十四的孫子繼承,如果路易十四拒絕,那麼順延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兒子。

不知道查理二世為什麼要留下這樣一份遺囑?難道是故意了讓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幹仗嗎?他以為這樣西班牙就能坐收漁翁之利?

(路易十四是法國曆史上光芒萬丈的存在)

路易十四何許人也?可以說,他是一個見到米粒就想一口吞下去的鬥雞。

況且,西班牙的這塊肥肉真是肥的流油啊!

除了當今西班牙本土之外,其疆域還包括意大利的大半、西屬尼德蘭、美洲殖民地、非洲海岸的據點和各大洋上星羅棋佈猶如明珠一般的眾多島嶼。

可以想象,太陽王早就眼紅了,恨不得趕緊把這份遺產收入囊中。

別急嘛!別忘了遺囑裡提到的“神聖羅馬帝國”——帝國的皇帝雖然在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之後權勢大減,變得既不“神聖”,也與“羅馬”少了關係,但畢竟還記得“曾經闊過”,一直幻想能夠恢復往日的榮光,面對這塊大肥肉,同樣是瞪大了眼睛。

兩條惡狗爭食,那就非要撕咬一番不可。

(1701年的歐洲形勢)

歐洲分裂成了兩大陣營(感覺這又是一場歐洲的“內戰”,或許是幾百年乃至上千年以來的內鬥讓1945年之後的歐洲終於變聰明些了,總算開始聯合自強),“一個好漢三個幫”嘛!每一方都會拉些幫手過來。

法國拉攏了西班牙和巴伐利亞。西班牙讓法國南部沒有後顧之憂,巴伐利亞更重要,其地理位置就像一把尖刀一樣逼近了維也納。

神聖羅馬帝國也不示弱,荷蘭、英國、勃蘭登堡、葡萄牙和薩伏伊給他加油助威。

二、參戰雙方各懷鬼胎,全都動機不良

和“三十年戰爭”不同,儘管雙方都有參戰的理由,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崇高的宗教目的。雙方都是為了利益而戰。

這說明,三十年戰爭時期法國的傑出宰相黎塞留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畢竟,那場戰爭中,天主教的法國沒有站在和自己宗教相同的神聖羅馬帝國一邊,反而靜靜觀戰,在養精蓄銳好久之後,在最關鍵的時刻才露出真面目,幫著新教國家狠狠捅了神聖羅馬帝國一刀,幾乎一刀斃命,讓神聖羅馬帝國剿滅新教、稱霸歐洲的夢想徹底化為泡影。法國獲利甚豐,拍碎了帝國,尤其是讓中歐地區支離破碎,變成了自己為所欲為的勢力範圍。

(黎塞留是偉大的法國宰相,他把意識形態和宗教拋到腦後,推崇國家利益為重的理念。)

老師帶出了好徒弟,看看這些國傢俱體都懷了哪些“鬼胎”吧!

法國,自然是為了稱霸歐洲。

西班牙,一方面是為了忠於老國王的遺囑,一方面是為了西班牙的領土完整。

巴伐利亞想借力打力,借法國的“西風”壓倒帝國的“東風”。

奧地利呢,自然是力圖恢復帝國光榮,並徹底打垮巴伐利亞,免得這個討厭的國家對帝國皇帝寶座垂涎三尺。

荷蘭是為了自己的國土安全,緊挨著法國這匹冒著綠光的餓狼實在很討厭,也是倒黴事一大件。

英國佬呢?想幹翻法國,因為法國長期支持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勢力,這是資產階級的英國所不能容忍的,況且,這時的英國剛剛經歷了1688年的光榮革命不久,荷蘭的威廉就是英國國王。還有,英國一貫關心海外貿易,順帶打擊一下法國的商船也是不錯的嘛!

(英國的光榮革命是很好玩的,請了荷蘭執政威廉當英國國王)

……

這場戰爭宗教色彩非常淡,是歐洲各大力量第一次主要為了商業和海上霸權利益而戰的戰爭,也是英國人第一次慷慨的在歐洲大陸狂撒錢的戰爭,此外,由於戰爭擴展到了海外,所以,說它是“世界大戰”也算沾點兒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